友情提示:
這是一篇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味道的推送
花椒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裡。《詩經》是收載西周時期的民間詩歌,說明中國人民於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經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闢邪,有些朝代的宮廷,用花椒滲入塗料以糊牆壁,這種房子稱為「椒房』,是給宮女住的。後來就以椒房比喻宮女后妃《曹操文集》「假為獻策收伏後」篇及《紅樓夢》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準椒房眷層入宮請候」之句足以佐證。花椒樹結實纍纍,是子孫繁衍的象徵,故《詩經·唐風》稱:「椒聊之實,藩衍盈升。又班固《西都賦》載「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意思是皇帝的妻妾用花椒泥塗牆壁,謂之椒房,希望皇子們能像花椒樹一樣旺盛。
花椒用作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殺蟲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嘔吐、洩瀉、血吸蟲、蛔蟲等症。又作表皮麻醉劑。
茂縣「大紅袍」
茂縣花椒栽培歷史悠久,質地優良,國內馳名。主栽「大紅袍」花椒,茂縣花椒是「西路花椒」代表品種,其果實以油重粒大、色澤紅亮、芳香濃鬱、醇麻可口的獨特風味,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花椒種植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茂縣「大紅袍」花椒已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郫縣豆瓣也屬於該產品)。
到農曆伏天,便進入花椒成熟採摘期。花椒對氣溫要求很嚴格,主要生長在海拔1800米到2800米的高半山上。茂縣花椒多用於重慶和四川的火鍋底料,有了茂縣花椒麻味才夠濃,並且回口沒有苦澀味。茂縣乾旱河谷地區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條件,塑造了茂縣特有的大紅袍花椒鮮紅透亮、麻味素含量高的特徵。入伏的時候,半山上火紅一片,田地裡到處是椒農忙碌的身影。家家戶戶都在曬花椒,感覺空氣都是麻的。
花椒採收受天氣影響大,所謂曬花椒盼的是「大太陽」,摘花椒盼陰天。花椒只有經過三四個小時的曝曬才能曬出色澤鮮紅亮麗的「大紅袍」。採摘花椒是一項辛苦活,不僅要能頂得住烈日的炙烤,還要不懼怕花椒刺的刺傷,被花椒刺傷後的手經過花椒油浸泡,手又麻又痛,真可謂在花針刺裡尋鈔票。
花椒的晾曬更是費時勞神,採用自然晾曬,從晾曬到裝袋大概需要6至7道工序,如:脫籽、脫把、篩選等,最後才是我們所看到的乾淨鮮豔的「大紅袍」。
餐桌功臣
業內人士稱,每年約8000萬斤花椒銷往成都的火鍋店、川菜館等餐飲企業。
按2017年成都市常住人口1604.47萬人計算
成都人去年平均每人吃掉花椒約5斤
不過,考慮到成都去年接待遊客6.69億人次
如果按每人次吃50克花椒估算
遊客去年吃掉花椒約6690萬斤
加上市民自購因素
……
這樣掐指一算
成都人去年人均
至少吃掉了4斤花椒!
海椒不辣,花椒不麻
四川人的天都要塌!
總結一句就是:
無!麻!不!歡!
想起花椒
小編都流清口水
你喜歡吃麻嗎?
晚上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