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痛苦

2020-12-07 城市分層

人間非淨土,各有各的苦。

同是紅塵悲傷客,莫笑誰是可憐人。

楊一近段時間做了個小手術,在家靜養了幾天。關於人的痛苦有了一些思考,跟小夥伴們分享下。

一、皮肉之苦

楊一腳上的傷已有數月,一直沒去給予多少關注,直到覺得工作忙的差不多了,有時間停下來了,才在兄弟的陪伴下去醫院看看。

在此次動手術前,楊一這輩子幾乎沒怎麼去過醫院,算是件大幸事。想到2018年有個同事在工作時,突然覺得心臟難受,於是我陪她去醫院看看,跑一些簡單的流程。

流程雖然簡單,但楊一跑的卻是多有不順,同事開玩笑說:一看你就沒怎麼來過醫院。一時之間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楊一腳上長有甲溝炎,然後甲溝炎增生出了肉芽腫,簡單說就是在患有甲溝炎的地方多長了一個小瘤,需要做手術切除掉。

醫院流程非常長,同一層裡既有繳費取藥的,也有門診掛號的,幾乎每一項的流程都切分開了,看來是流水線的工作模式從車間被搬到醫院了。

醫院一系列複雜的流程,到底先去幾樓再去幾樓,先看什麼再看什麼,沒怎麼來過醫院的人,很容易被弄的暈頭轉向。

躺到手術臺後,我因為第一次動手術心裡還是非常緊張,醫生一直在安慰我說,就當睡了個覺,起床後就好了。

公立醫院的醫生的服務態度都很好,說話雖溫聲細語的,但給人一種力量。可能是職業素養,可能是高昂的醫藥費不僅包含了藥物,還包含了溫暖的服務吧。

腳上打了麻藥後,醫生試了一次又一次,我一直反映說仍然有知覺有痛感,試到第四次,醫生說了兩個字:忍著。

然後就是痛苦的26分鐘。

我成了他的KPI。

手術過程中,我雙手一直攥著手術床兩邊的鐵欄杆,感覺要是再多握半小時,這鐵棒會被我手融化掉。

先把用工具不停的扎進指甲蓋周邊的皮膚,使其寬鬆;

然後用工具將指甲蓋攥下來;

最後是用針把傷口縫起來。

每一步都非常疼,但所幸還好,手術室裡還可以大聲嚎叫,情緒還可以有一個出口。

城市雖然非常大,但把每一個人都壓縮的非常小。

很多時候,人是沒有情緒的出口的。

腳指甲被拔出那一刻,楊一瞬間就想到了小學課堂上學到了一篇文章:老鷹在活了40歲之後全身肌肉鬆弛衰老,於是為了再多活40年,需要強忍著痛用嘴把自己身上的一片片羽毛全部拔下來。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很勵志,現在看覺得很無奈、很心疼、也很感同身受。

痛過的人,才知道真正經歷時到底有多痛。

沒有共同經歷,何談感同身受呢、何談理解呢?

所以才有人說:在人的一生中,遇上愛、遇上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出了手術室兄弟把我饞到電梯,此時麻藥慢慢退去,那才是最疼的時候。

不知不覺眼淚就下來了。

電梯裡滿是人,我為了防止別人無意中踩到我,就背對著人群站著,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個犯錯的大男孩,面壁罰過。

小孩子對著牆哭泣時,是有啜泣聲的,但成年人沒有。

成年人,大概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小孩子吧。

有些痛,還可以用痛感表達出來。

但能說出來的痛苦,又算什麼痛苦呢?

打車回到家後,父母打來電話問我情況,我說還好,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

楊一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重慶,無親無故,父母心疼我,就想來照顧我一段時間,我說這就是小手術,小事情,休息幾天就沒事了。

父親問:動手術都是小事,那什麼才是大事呢?

我怔了下,嬉皮笑臉的說:大手術吧。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斷指連心」之痛,父母怎麼可能又不心疼呢

掛完電話後,楊一才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給家人報平安了,很多事情都不想說,能自己解決的都儘量自己解決,能不讓父母擔心就儘量不讓父母擔心。

可能這是每一個漂著的人的共同特徵吧,習慣說一個個我們真的那般期望的假話:我們在這個城市過的非常好,無須擔心。

世間人情,冷暖自知。

2、靈魂之苦

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還需要別人給的糖麼?

需要的。

自己給的糖,和別人給的糖,甜味是不一樣的。

楊一2017年畢業隻身來到重慶,在外企混跡了大半年後,隨即跳到房地產行業,自此才開始房地產的從業之旅。

初來乍到時,十分不熟悉重慶這座城市。

飲食不習慣,三天兩頭上火,沒辦法做到像重慶人那樣「寧可屁股流膿,不可嘴上受窮」;

交通不習慣,重慶上天入地的無所不能,在平原城市待久了的確實不習慣;

氣候不習慣,冬熱夏冷,隔三差五來個大降溫或是大晴天;

習俗不習慣,飯桌上永遠有群划拳的人,說著永遠聽不懂的重慶話,至今我還只會玩「十五 二十」;

語言不習慣,剛來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是懵的,別人說快了或者說老城區話就一臉懵逼;

文化不習慣

重慶的底色是江湖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果說中國是一片長河,其他省份是河上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小島,重慶就是鐵索連舟,連著一長串兒,開一條船湖面上的船就都開了。

而楊一本是槐花院落閒散之人,有意於小池塘邊疊坐看魚眉挑煙火過一生。

無奈擠在連舟上,心隨舟動。

如果執著於上述幾大方面的不習慣,然後將之當成痛苦,那就是矯情了。

其實,最大的痛苦是孤獨。

因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無親無故,你沒辦法指望別人,只有靠自己,什麼都要靠自己。

平時生活上的那些小技巧,你要自己去摸索;

工作方面有什麼好機會也要自己去探索,沒得個親戚給介紹介紹工作;

在初來重慶的一年內,楊一曾多次問自己,好端端一個湖北人,為什麼要選擇背井離鄉一個人來重慶,為什麼不去武漢,武漢那麼多親戚朋友同學,平時還可以相互幫扶下,還離家近,平時回家機會多。

但後來,看到武漢高昂的房價,我釋然了。

武漢的奮鬥時長明顯要比重慶長太多了,對比下來,那份孤獨的痛苦,又算什麼呢?

以後,把家安在重慶便是了。

重慶,確實是一個對剛需群體很友好的城市。

還沒上車的剛需群體們,趕緊上車,重慶的車門可能就在這一兩年就要關閉了。

現在有那麼多年輕人「奉子成婚」,為什麼到買房這方面,就不能「先上車,再買票」呢。

先湊齊「六個錢包」買房了再說!

3、眾生之苦

眾生皆苦。

這是我入世以來最大的感受。

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悲觀,或許是有人說我活的比較通透,無所謂了。

走在路上,我很喜歡看每一個人的神情舉止;

每一次出行,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探索,對人性和社會的探索。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代表著TA的品位、TA的人生,那兒有TA的過去。

我始終認為,通過仔細觀察,是可以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的。

去朋友家吃飯,去往軌道站的途中看到一連串燒烤攤,有些是夫妻檔。

小孩在一旁玩耍,天真無邪;

夜晚生意不好,夫妻兩一臉愁容。

燒烤架上,我聞到的不止誘人的氣味,還有被生活炙烤的燒焦味兒。

走在路上看見穿著服務員裝束的小哥哥,一邊走路,一邊右手拿冰棍,左手拿手機,還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那可能是他為數不多的放鬆時刻了。

看見水果老闆一遍一遍給水果澆水保持其新鮮,那些易腐的水果,她今天如果賣不掉,那就賠了。

那被捏癟的給刺了一些小孔的水瓶,褶皺起來,像極了老闆娘額頭上凸起的愁容。

外賣小哥因遲到幾分鐘抱頭痛哭;

女收費員上一秒被罵哭、後一秒微笑服務;

小夥騎車逆行被查,抱頭痛哭:我壓力好大;

女醫生八個小時做了7臺手術後直接累癱;

我認識的策劃們加班到凌晨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飯。

痛哭,好像成了成年人的標配。

每一個不曾在深夜痛哭的成年人,是幸福的,因為有人替TA承受了,那生命中不堪承受的重。

這個社會只會看你飛的高不高,真的沒有人在意你飛的累不累。只要飛不死,就往死裡飛。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大家都是失路人、他鄉客,莫嘲笑莫悲傷,互抱互舔傷口吧。

相關焦點

  • 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心靈沒有歸宿
    一段路,一個悠長的旅程,人生歲月匆匆而過,當過了愛做夢的年紀,才發現,人生前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回首,發覺自己一事無成,好多事情沒有做,好多機會沒有把握住,走著走著,生活沒有了歸屬感,心靈沒有了歸宿。人之所以痛苦,是給自己設限,心靈被很多東西束縛,心靈沒有歸宿,沒有勇氣去超越自己,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活著是一種精氣神,自己才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主,命運靠自己,機會靠自己去爭取,告訴自己沒有人能輕易讓你認輸,左右你的生活。世事無常,聚散有時,誰沒有在深夜痛哭過,擦乾眼淚,重新站起來,明天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 太過「執著」的人生,便只剩下痛苦
    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如同朝露一般,倏忽而逝。《增廣賢文》裡說道:「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遇到良辰美景,我們就要及時行樂,珍惜好時光。如果我們太過執著於某一些人、某一些事,那麼,我們就容易在糾纏、糾結中虛度光陰,白白浪費了大好光陰,這便是對生命的辜負了。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叔本華也作為一個凡人,已經覺察了生活中這一痛苦,他定然會想盡辦法從這個擺鐘中脫離出來。他認為,首先你可能根本沒有認清楚你自己(那麼更別提認清世界的規律了)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觀察分析我們認為是幸福的東西,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終只能依賴自己。
  •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心一直在流浪
    想讓生活變得更富裕美好,其實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無論自己感覺怎麼樣,自己承不承認,心一直在流浪肯定是最大的痛苦。內心存在美好,就沒有什麼值得可以煩惱的事情。內心存在善良,就沒有什麼值得可以怨恨的人;內心如果簡單,世間所有的紛擾煩惱就會成空。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進行否定。
  •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要為自己拷上枷鎖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當一個人變得足夠成熟明智的時候,就會有所感悟,我們既能獲得個人自由又可以不完全脫離周圍的環境,不辜負親人的期盼;既能夠做到獨立,又不脫離互助關係,可以在保持個性的同時不成為社會的異類。
  • 痛苦的名言名句,痛苦誰沒有?
    —— 莫小米《免於受傷》● 人在痛苦時,往往以為痛苦會永遠纏身。—— [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體驗過痛苦,才能體會接踵而來的幸福的滋味。—— [印度]首陀羅迦《小泥車》● 痛苦的底下是快樂,快樂的底下是痛苦。
  • 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
    叔本華說: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仿佛便是無痛苦,不人生。然而,分析痛苦的本質卻發現,有的苦是客觀無法避免。而有的痛苦,卻是因為我們活在標配裡,成了標配的奴隸。《圓桌派》中竇文濤曾經講述一個故事:一個他認識的小夥子,花起錢來毫不含糊。
  • 人生路上的這三種痛苦,只要你做對了,就沒有必要去承受
    人生一路風塵,會遇上很多種痛苦,有些痛苦無法避免,只能承受,但是有些痛苦,只要你做對了,就沒有必要去承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茫茫人海,我們追逐在這個城市,是人來人往,我們睜開眼看的是別人,我們閉上眼看的是自己。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人生來痛苦,伴隨著第一聲與母親分離的啼哭,我們存在,但我們的存在,卻全都得倚仗著別人的照顧和給予,這種無助和無從選擇,造成了我們的貪婪和最深切的痛苦。父母得到一個生命,或欣喜或悲傷,我們卻無從選擇或決定欣喜與悲傷,只能靠世界的偶然和別人的給予。
  • 3個故事告訴你,在痛苦中煎熬的人生,如何實現蛻變
    此前三十幾年的人生經驗告訴他,自己只是一個苦命的社會底層,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折磨與迫害。1992年,他的家庭因為哥哥們的賭博變得支離破碎。此時的他,也被迫從當鄉裡的供銷社下崗。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孤身一人背起烤爐,到西安賣烤羊肉串。在那裡,他不願屈服老鄉,被二十多人毒打。無奈之下,他去了鄭州當餐館夥計。
  • 佛教:人生痛苦遇到苦難時,牢記3句話,好運自然來
    佛教:人生痛苦遇到苦難時,牢記3句話,好運自然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這一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坎坎坷坷。「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佛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今世和來生。
  • 「痛苦與快樂」如同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痛苦少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這個問題怕是很多人回答起來都有點模糊,因為幸福的感覺在人生中和其它感覺都混雜在一起了,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時間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有人說幸福就是痛苦的停息,誰在這一輩子之中遭的罪少,能比較平穩的走完這一生就是幸福的人。誰備受折磨,幾乎感受不到快樂,誰就是一個可憐蟲。短暫的人生快樂多一點,痛苦少一點就算是幸福了。
  • 再讀王維·談人生的痛苦·談天才的命運
    你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周末爬爬山--如果你還有周末的話,如果你不是直接睡過去的話--都要經過長久的醞釀,才得以成行.去到山上,到處是人,仿佛來到另一座城市.離自然越來越遠,你那親近自然的天性就無處安放,所以你越來越孤獨.你的朋友,則是另外一些程序,你和他們的運行頻率也不一致,很少踩到一樣的步點,所以你越來越孤獨.每個人都孤獨,這就不是個體的問題了,而是命運.命運就是,古人相思苦,今人孤獨苦.科技進步,只是變換痛苦的形式而已
  • 李煜死前最後一首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
    他人生其實就是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他人生上半場是像天堂一般的富貴與風流,人生的下半場猶如經歷人間煉獄般痛苦和悽涼。在這首詞中,李煜撫今追昔,可以說將自己的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全詞如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 「心靈之約」人生有兩大痛苦: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
    人生有兩大痛苦: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蕭伯納讀名言說感悟: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婪是人的本性,吃著碗裡,想著鍋裡,欲望永無止境。痛苦源自於無盡的欲望,總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的卻又不懂得珍惜,直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
  • 三毛:儘管在撒哈拉流著痛苦的眼淚,那卻是我人生最美的一段旅程
    感性的人總是會抄寫下一首首小詩來緬懷自己的人生,因為那些詩句頗有哲理,寫出他們的人也註定不平凡。「人在回憶裡徘徊,也在裡面撲空。」談起三毛,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遺憾,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在痛失心愛的丈夫荷西後自盡而死,但是仍然有大多數不相信這個結果,即使她的死已是一個謎,但依舊不妨礙我們來慢慢品味她生前的佳作。
  • 走出悲觀,學會將痛苦「格式化」
    人的一生,痛苦無處不在:生老病死、家庭不和、鄰裡糾紛、親朋反目、下崗失業……痛苦就像是人身體中的「死結」,如不及時清理疏通,就會殃及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然而,無論多麼痛苦的回憶,我們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生影片的一個插曲,及時「格式化」,有助於我們調整悲觀情緒,享受生活的快樂。
  • 樸樹道出丁克原因:不生娃是因為人生太苦,不想將痛苦延續給孩子
    但也有一些夫妻覺得人生很苦,不想將痛苦延續給孩子也就做成丁克,而有這樣想法的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才子樸樹。樸樹和自己的妻子吳曉敏非常的低調,他們很少在公眾面前曬幸福,只不過在一次採訪當中吳曉敏卻表示,樸樹其實是非常喜歡孩子的,只是他憂鬱的想法以及對人生的看法才導致了他不去生孩子用樸樹自己的話說:不生孩子是因為人生太苦,也不想將這種痛苦延續給孩子,而樸樹道出的這個丁克原因不免讓人覺得心疼。
  • 「愛情的痛苦的滋味」
    一陣莫名其妙的情緒湧上了他的心頭……不,他彷佛是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痛苦的滋味。在這以前,他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對趙慧文發生什麼特別的感情,他不過是把她當作一位朋友,一位大姐;偶然想起她對他的友誼時,心裡有股溫暖的、然而又有些難過和慚愧的味兒。他一直並沒有好好地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