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其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後重耳回國執政,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追封有功人員,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被山火焚燒而死。晉文公後悔不已,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的文化傳說。
其實,其淵源是由古人的「禁火節」與「改火節」而來。在遠古時期,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人們保存的火種不僅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因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所以唐代詩人韋莊有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可知「寒食節」前後綿延數千年,被稱為我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它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唐代詩人韓翃七言絕句《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