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一個「消失」了的傳統重要節日

2020-12-13 奇葩看歷史

馬上就要到4月份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有兩件重要的事。一是該去掃墓了,二是又有假可以放了。

但是,但凡上過高中的,都會隱隱約約聽過清明節之前,好像還有個寒食節。這個節日由於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而給人一種神秘感。寒食節究竟是怎麼個節日?又有怎樣的習俗呢?咱們今天就扯一些關於寒食節的問題。

寒食節又叫禁火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天,算下來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屈原老先生跳江送給我們的,國慶節是無數革命烈士換來的,那麼寒食節呢?

高中語文課有仔細聽課的小夥伴也許還記得,老師似乎講過:春秋時期有個很牛逼的國君叫晉文公。當然,晉文公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牛逼,他前期的經歷還是蠻坎坷的。坎坷到什麼地步?都快餓死了。這時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從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給晉文公炒了一個木須肉,救活了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特別懂得感恩,就邀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官,一直躲著晉文公,最後躲到了樹林子裡。晉文公為了讓介子推出來,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他老娘抱著大樹就被燒死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死了,特別傷心。他宣布,以後這一天全國都不許生火,藉以紀念介子推。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個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並不是真的。

遠古時期,人們靠鑽木取火。他們只懂得生火,但不知道火是什麼東西。他們認為火是神靈,有生命。大家整天整天用火,早晚有一天把火神累死。怎麼辦呢?於是大家約定:每年有那麼一天給火神放假,你可以休息,可以生孩子,生個小火神繼續給我們火種。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顧名思義,寒食節就是吃不加熱的食物。

漢朝的時候,寒食節整整有一個月長。雖然那時候的食物還不是這麼先進,但連續一個月沒有熱的食物吃,的確很為難。尤其那時候沒有防腐劑,保質期內的食品很快就吃沒了,剩下的日子……所以到了漢末時,那個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了的曹操取消了寒食節。

後來他的沒出息的孫子丟了江山,讓司馬家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由於晉朝和晉文公國號相同,所以對當初晉國的東西很推崇,包括寒食節。於是寒食節被重新確立為法定節日,只不過縮短到了三天。

那麼這三天裡,老百姓都吃些什麼呢?

這麼說吧,那個時候,到了寒食節連口熱水都喝不上,食物隨便湊合一口就算了吧啊。一般來說,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就是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還有餳。

這個餳是什麼鬼?先別說吃沒吃過,連這個字都沒見過。呵呵,餳(xíng)其實就是糖稀。比如唐朝時人們會吃餳大麥粥,就是將大麥熬成漿,煮熟後再加入搗碎的杏仁,然後冷卻。凝結成塊後切開澆上麥芽糖稀,就是餳大麥粥了。

寒食節有些人家還會吃一些棗糕等食品。如果是很牛逼的大戶人家,還能吃上流傳到了現代的食品——饊子,古代叫「韓具」。用水和蜜和面,和好後抻成長條狀盤旋扭結,放入熱油中烹炸。出郭后金黃酥脆,口感非常好。那時候老百姓家基本和食用油挨不上邊,所以吃不到這種美食。

當然,如果你現在過寒食節,就不用這麼苦逼了。畢竟現在不生火的加熱方式太多了,隨便用微波爐電飯煲的就可以了……

那麼話說回來了,如果我確實閒的蛋疼想過一個寒食節,都有哪些習俗呢?在古代,人們在寒食節會參加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活動。小生仔細看了一下,這些習俗,我也就只能嘗試第二條。。。

話說,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就差一兩天,寒食節去上墳祭祀了,那還要清明節做個卵?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上墳都是在寒食節上。後來兩個節日離得太近,就一起過了,統一名曰「清明節」,所以大家都在清明節上墳了。

而目前,在韓國,他們還是會在寒食節上墳祭祀。說到這裡,小生不禁心裡擔憂,搞不好哪天,寒食節就不是中國的了……

當然,到了現在,清明節裡,基本已經不含寒食節的成分了。不過,作為古代一個大節日,它不應該被我們遺忘。也許有一天,我們會重新過這樣一個節日。那個時候,寒食節將會結合現代元素,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採。

相關焦點

  • 中國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位於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從先秦到南北朝, 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
  • 寒食節:漢族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命名的傳統節日
    段時間讀了文彪小說中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在為作者描述了如此多的人物卻時,他對書中頻繁提及節日的內容印象深刻。很遺憾,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在傳統的漢族節日中還有一個叫「寒食節」的節日。寒食節,中國是一個傳統節日,在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一天開始的時候,禁止燃放煙花,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掃蕩、郊遊、鞦韆、蹴鞠、前溝、鬥雞等習俗,寒食節持續了兩千多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這是關於百度百科的解釋,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他被稱為冷食節,以及為什麼很少有人去過這個節日。
  • 寒食節|被淡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寒食節,是陌生的,甚至從來就沒聽說過。其實寒食節是一個很重要,很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寒食節來歷介之推是當時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給重耳充飢。
  • 歷師:那些被人遺忘而消失的中華傳統節日
    這裡是你們的可樂呀~花朝節,是紀念花神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於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具體時間因各地節氣差異而不盡相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 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唯一一個以飲食來命名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清明節,也不少人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就是寒食節,寒食節的形成與介子推這個人關係很大,它起源於一個悲涼的故事。介子推,春秋時期的晉國人,出生不祥,死於公元前636年,死之後被追封為潔惠候,同年寒食節誕生。介子推忠君愛國,跟隨重耳打天下,而「割股奉君」更是讓後人感嘆不已。
  • 中國古代民間傳統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不少地區又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祭祀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天。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筆者認為不同朝代或時期衍生出來的傳統節日,其實就是當時社會思潮與風俗的重要體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古代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蘊含多民族特色的習俗史。因為從古代淵源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中,既有獨具漢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日,同時也有少數民族發明並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當不同民族的習俗交融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譜系。
  •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被淡忘的4大傳統節日,寒食節上榜,你知道三月三是什麼節日嘛?
  • 中國人的「寒食節」,居然成了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圖:流花河/網圖 文:流花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自古就處於中華文化圈以內,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比如韓國的四大節日:春節、寒食、端午、中秋,無一不是源自中國。關於寒食節來歷,在朝鮮時代(1392年-1910年)的人們也有將用柳樹點起的火種(新火)獻給王,由王來將新火的火種傳給全國臣民的習慣。
  • 越南傳統節日「寒食節」不可缺少的越式湯圓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越南的「寒食節」。在這一傳統節日裡,越南人常常做越式湯圓以祭祀祖先。越式湯圓分別為綠豆湯圓(越語稱「Bánh chay」) 和紅糖湯圓(越語稱「Bánh Trôi」)等兩種;其做法較為簡單,主要原料包括糯米粉、紅糖和綠豆。
  • 2012寒食節:關於寒食節的節日傳說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2012寒食節:關於寒食節的節日傳說 2012-03-31 14:51 來源:百度百科
  •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是冬至以後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曆清明節前一兩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創設的一個節日。
  • 新番分享,傳統佳節擬人動漫《歷師》,被人們遺忘的寒食節
    中國傳統節日擬人化的動漫《歷師》今日播放了第6集,帥哥寒食閃亮登場,和花朝一樣由於人們的遺忘,寒食神力衰弱已經面臨要徹底消失的風險了。寒食節是是我國唯一通過飲食習俗命名的節日,人們都知道清明祭祖,踏青賞春,卻不知道真正的民間第一大祭日其實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人們在這一天吃冷食,禁放煙火,像是踏青祭掃這些人們過清明的習俗,有很多是從寒食節發展過去的。
  •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為今人找回傳統節日的中國記憶
    這些都可以從《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一書中找到答案。  事實上,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的獨有記憶;而節日詩詞,則是是中國人的認知密碼。  《藏在節日裡的古詩詞》匯集16首經典節日詩詞,16首詩詞,對應16個節日,著力還原節日詩詞的創作現場,破解藏在節日詩裡的秘密。
  • 寒食節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 對洋節日了如指掌的你,是否知道這六種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
    而很多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則被逐漸冷落。甚至有一些以及被人們遺忘。以下盤點的六個傳統節日,都是曾經很火很流行而即將消失的傳統節日。也許你對聖誕節等洋節的來歷了如指掌,但是你對這些中國古代節日知道多少呢?1、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也叫做 「禁菸節」、「冷節」。
  • 有哪些傳統節日曾經很隆重,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了?
    文/張秀陽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每個人鄉愁的一部分。
  • 寒食節與中國傳統文化
    今日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其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後重耳回國執政,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後悔不已,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的文化傳說。其實,其淵源是由古人的「禁火節」與「改火節」而來。在遠古時期,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人們保存的火種不僅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 少見風格的國漫,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將會消失,歷神們又該何去何從
    《歷師》這部動畫的風格在國漫中是很少見的,近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動畫作品也變得越來越多,除了介紹詩詞和一些朝代文化的,現在又多了一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也讓人們看見中國動畫這一塊逐漸在找回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正在做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