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到4月份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有兩件重要的事。一是該去掃墓了,二是又有假可以放了。
但是,但凡上過高中的,都會隱隱約約聽過清明節之前,好像還有個寒食節。這個節日由於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而給人一種神秘感。寒食節究竟是怎麼個節日?又有怎樣的習俗呢?咱們今天就扯一些關於寒食節的問題。
寒食節又叫禁火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天,算下來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屈原老先生跳江送給我們的,國慶節是無數革命烈士換來的,那麼寒食節呢?
高中語文課有仔細聽課的小夥伴也許還記得,老師似乎講過:春秋時期有個很牛逼的國君叫晉文公。當然,晉文公也不是一生下來就牛逼,他前期的經歷還是蠻坎坷的。坎坷到什麼地步?都快餓死了。這時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從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給晉文公炒了一個木須肉,救活了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特別懂得感恩,就邀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官,一直躲著晉文公,最後躲到了樹林子裡。晉文公為了讓介子推出來,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他老娘抱著大樹就被燒死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死了,特別傷心。他宣布,以後這一天全國都不許生火,藉以紀念介子推。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個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並不是真的。
遠古時期,人們靠鑽木取火。他們只懂得生火,但不知道火是什麼東西。他們認為火是神靈,有生命。大家整天整天用火,早晚有一天把火神累死。怎麼辦呢?於是大家約定:每年有那麼一天給火神放假,你可以休息,可以生孩子,生個小火神繼續給我們火種。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顧名思義,寒食節就是吃不加熱的食物。
漢朝的時候,寒食節整整有一個月長。雖然那時候的食物還不是這麼先進,但連續一個月沒有熱的食物吃,的確很為難。尤其那時候沒有防腐劑,保質期內的食品很快就吃沒了,剩下的日子……所以到了漢末時,那個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了的曹操取消了寒食節。
後來他的沒出息的孫子丟了江山,讓司馬家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由於晉朝和晉文公國號相同,所以對當初晉國的東西很推崇,包括寒食節。於是寒食節被重新確立為法定節日,只不過縮短到了三天。
那麼這三天裡,老百姓都吃些什麼呢?
這麼說吧,那個時候,到了寒食節連口熱水都喝不上,食物隨便湊合一口就算了吧啊。一般來說,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就是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還有餳。
這個餳是什麼鬼?先別說吃沒吃過,連這個字都沒見過。呵呵,餳(xíng)其實就是糖稀。比如唐朝時人們會吃餳大麥粥,就是將大麥熬成漿,煮熟後再加入搗碎的杏仁,然後冷卻。凝結成塊後切開澆上麥芽糖稀,就是餳大麥粥了。
寒食節有些人家還會吃一些棗糕等食品。如果是很牛逼的大戶人家,還能吃上流傳到了現代的食品——饊子,古代叫「韓具」。用水和蜜和面,和好後抻成長條狀盤旋扭結,放入熱油中烹炸。出郭后金黃酥脆,口感非常好。那時候老百姓家基本和食用油挨不上邊,所以吃不到這種美食。
當然,如果你現在過寒食節,就不用這麼苦逼了。畢竟現在不生火的加熱方式太多了,隨便用微波爐電飯煲的就可以了……
那麼話說回來了,如果我確實閒的蛋疼想過一個寒食節,都有哪些習俗呢?在古代,人們在寒食節會參加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活動。小生仔細看了一下,這些習俗,我也就只能嘗試第二條。。。
話說,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就差一兩天,寒食節去上墳祭祀了,那還要清明節做個卵?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上墳都是在寒食節上。後來兩個節日離得太近,就一起過了,統一名曰「清明節」,所以大家都在清明節上墳了。
而目前,在韓國,他們還是會在寒食節上墳祭祀。說到這裡,小生不禁心裡擔憂,搞不好哪天,寒食節就不是中國的了……
當然,到了現在,清明節裡,基本已經不含寒食節的成分了。不過,作為古代一個大節日,它不應該被我們遺忘。也許有一天,我們會重新過這樣一個節日。那個時候,寒食節將會結合現代元素,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