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時間讀了文彪小說中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在為作者描述了如此多的人物卻時,他對書中頻繁提及節日的內容印象深刻。
很遺憾,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在傳統的漢族節日中還有一個叫「寒食節」的節日。
寒食節,中國是一個傳統節日,在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兩天。一天開始的時候,禁止燃放煙花,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掃蕩、郊遊、鞦韆、蹴鞠、前溝、鬥雞等習俗,寒食節持續了兩千多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這是關於百度百科的解釋,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他被稱為冷食節,以及為什麼很少有人去過這個節日。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清明節是從寒食節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除了祭祀和掃墓,我們在超市裡看到的清明節食品「青團」也是一種冷食。
沒有煙火,沒有烹飪,只有冷食,所以一些精緻的蛋糕成為最佳選擇。
寒食節從何而來?
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王子重耳為了避免戰爭災難,被流放到其他國家長達他的大臣介子提總是跟著他左右,不離不棄。
後來大家都知道晉文公崇耳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華的人,在流亡期間,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國王「晉文公」。
後來晉文公寫了一張紙條,他下令放火上山,以迫使介子推開山去會合,然而他沒想到介子推不會出山,最終被燒死。
這是「寒食節」紀念介子推忠臣的由來,下令將其葬在綿山廟和修祠立廟,並在介子提去世當天禁止燃放煙花和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其實,這些節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皇帝。
一個節日不可能無緣無故誕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進行,無論是治國還是民心,都需要一些精神寄託,而這些精神寄託構成了「家」的內容,沒有內容的家只是一具屍體,極易被摧毀。
同時,在重耳成為晉文公一代的霸主之後,介的推手並不是為了名利而當官,他對政治純潔的追求,無論是古代的王朝還是現代的民主建設,都需要這樣的誠實人才。
如今寒食節從紀念介禁放煙花爆竹、吃冷食,逐漸演變成對祖先的崇拜,卻從不離開祖先,這個節日所崇尚的忠孝誠信觀念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繼承的。
文化遺產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傳統,我們不想在將來的某一天逐漸忘記這些節日的來源和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