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從2002年的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新的作品《氣球》,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如同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由他肇始的「藏地新浪潮電影」,正受到業內和觀眾越來越多的注意。

2005年,《靜靜的嘛呢石》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等10項國內外電影節獎項;萬瑪才旦也被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給予高度評價,被業界譽為中國百年影史藏族母語電影的開創者。

「放羊娃」的電影訓練:聽廣播劇、看連環畫

萬瑪才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寫小說,他還當過教師和公務員。從小喜愛電影的他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導演:「在我老家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去學習電影,我們小時候為了看一個電影可能要跑幾個小時。」他笑說小時候看電影感覺像看神話故事:「那是另一個世界,但你又會覺得它是真實的;那時候也不知道電影的製作,就是純粹地看,享受電影,甚至不知道電影後面有一個導演。」

2002年,在一家資助藏區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萬瑪才旦有了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機會,由此踏入了電影圈。如此回看自己的電影之路,萬瑪才旦十分感念自己小時候的「放羊娃」經歷,「我小時候要去山上放羊,爺爺給我買了一個收音機,所以聽了像《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很多廣播劇。廣播劇完全是一個聲音構成的世界,你需要通過想像去建構劇情,所以對聲音的訓練挺重要的,我無意之中做了電影基礎的訓練。」

小時候看的連環畫也讓萬瑪才旦受益匪淺,「就是通過畫面講故事,學習電影初步的階段,就是讓你去拍幾個畫面,看你能不能把一個故事講清楚。無形之中接受的這些聲音和畫面方面的訓練,挺珍貴的。此外,他也向伊朗的導演學習,從他們選材的方法、表現的方法上受到了一些啟發。」

《氣球》的拍攝之旅:改了片名,拍攝順暢

《氣球》是萬瑪才旦的第七部導演作品,創作的靈感卻是他還在北京電影學院求學時就已產生。一天,萬瑪才旦路過中關村,看到空中飄過紅氣球,腦海中立刻有了這個關於「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故事。靈感來了下筆很快,他兩周就寫完了劇本。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暫時拍不了電影。

萬瑪才旦後來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部小說,2017年發表在了廣州的《花城》雜誌上。發表後反響不錯。更令萬瑪才旦高興的是,2018年,這部電影重新立項通過了。「但是說片名重了,需要改,於是就在中間加了一個點,《氣·球》這個名字就通過了。」

之後的拍攝過程非常順暢,用40多天就拍完了。「沒遇到資金問題,因為其中的一個投資方是和我合作了《撞死了一隻羊》的王家衛的澤東公司,他一直希望跟我有長期合作,非常熱情,所以《氣·球》資金沒什麼問題;演員主創也很固定,是我以前合作的班子。處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狀態,創作不會受到任何投資人的幹涉影響。」

藝術影片上映難:口碑好、排片少

萬瑪才旦導演以儒雅、謙和的氣質著稱,然而自11月20日《氣球》上映以來,他的心情卻在起伏跌宕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業內、媒體和觀眾對《氣·球》的盛讚,一方面是院線不到2%的排片。萬瑪才旦說:「很多朋友都為這部影片發聲、呼籲,一方面挺感動,但是另一方面也覺得挺悲哀的。」

在他看來,中國電影市場非常繁榮,看起來似乎影片類型很多,「但主體還是商業電影。中國電影這麼高產量,能進入院線的很少。想看的觀眾又找不到地方看,比如說藏區觀眾,甚至可能為了看一次電影,要翻過一座山。」

萬瑪才旦表示:「我覺得這類電影需要一個機制來扶持,需要一些渠道讓更多的觀眾看到。法國對藝術電影有長期的政策支持,包括在資金上的幫助,你要發行一個藝術電影,可以申請基金,他們也有非常成熟的藝術院線。」

參與「青蔥計劃」培養藏區年輕導演

萬瑪才旦的電影有著濃鬱的作者電影的韻味——他擅長在作品中加入夢幻與現實的交錯感,但不是在刻意地強調藏族文化的神秘,而是讓人看待世界時,多了一個視角。這種獨特的作者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雖不是主流,卻贏得了足夠的尊重——因為它打破了商業片一成不變的蒼白,讓電影變得更為藝術和優雅。

因此,以萬瑪才旦為代表的藏地導演作品被稱為「藏地新浪潮電影」。這始於2002年萬瑪才旦導演的《靜靜的嘛呢石》,近年來又有松太加等更多藏地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加入。

萬瑪才旦表示,很高興「藏地新浪潮」可以形成現象,「希望越來越好。」與此同時,作為「藏地新浪潮」當仁不讓的領軍人物,他也積極參與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青蔥計劃」,提攜和影響藏區青年導演,培養年輕導演。

迄今為止,萬瑪才旦所拍攝的7部電影都是藏族題材。被問及是否考慮拍攝別的題材,萬瑪才旦表示,單從藏族題材電影本身來講,還有廣闊的拓展空間,「比如藏族人在城市的生活,比如說信仰和現實的困境,比如對一些現象或者觀念的反思。」

來源:北青網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 何為新浪潮?
  • 萬瑪才旦談「藏地電影」:不是景美人俊就可開拍
    記者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1日電 (記者 王曉斌)12月10日,中國內地藏族導演、編劇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分享「藏地電影」的創作心得。萬瑪才旦認為,電影取景地是影片情緒或氣質的一部分,影片選角也要看對方是否需符合角色氣質,「藏地電影」不單是景美人俊就能開拍。算上正在上映的文藝片《氣·球》,迄今萬瑪才旦所拍攝的7部電影都是藏族題材。
  • 深度對話丨萬瑪才旦:藏地影像詩
    可以說,導演的寫作背景,為他的電影注入了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觀眾則通過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為藏族文化和藏地生活有了特別深刻的了解。100多年的歷程中,才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藏族自己的電影,當時也感到深深的悲哀吧。但是這幾年還是有了一個變化,我看到這麼多的年輕人,他們逐漸的走出來,拍出自己的作品,我覺得還是挺高興的。像電影文化,以前在藏地幾乎是空白,它作為一個新鮮的文化,藏地幾乎就沒有這樣的根基。隨著這樣作品的出現,隨著電影知識的普及,逐漸也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的呈現。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曝藏語推廣曲
    電影《氣球》講述靈魂信仰與現實的緊張關係,而這首推廣曲《靈與肉的禮讚》,歌詞如詩、意境如畫,在淺吟低訴的悠揚旋律中,是對生死輪迴、靈魂信仰等人生終極命題的詩意禮讚,其音樂意境之美和信仰思辨之美,與被贊為「最美電影」的《氣球》可謂相得益彰。
  • 電影《氣球》發布幕後製作特輯 萬瑪才旦電影世界的變與守
    在特輯中,導演與合作多年的演員、幕後主創們配合默契,在對電影高品質及追求極致審美的不變堅守中,不斷探索改變,打造出更貼近普通觀眾、更具大眾共情的藏地故事,對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這一普遍人生困境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氣球》延續了《塔洛》《撞死了一隻羊》臺前幕後的金牌陣容,已經受邀參加全球60+電影節,並收穫11項大獎肯定,亦獲得眾多專業影評人及資深影迷的讚譽,被稱為是萬瑪才旦集大成之作。
  •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入選文學共同體書系 展現更真實的藏地日常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品入選該書系,其中在發表時間上位於首尾的分別是《誘惑》(1995年)與《氣球》(2017年),跨越二十餘年。2016年,萬瑪才旦獲得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2019年,又憑藉《氣球》摘得《花城》文學獎,寫作技藝日臻醇熟;這十篇作品,見證了一位作家在文學道路上的成長。萬瑪才旦曾說:「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故鄉的故事,一個更真實的被風颳過的故鄉。」
  • 導演萬瑪才旦:好電影更需要通過大屏幕讓觀眾看到
    不少影評人評價說,這是「萬瑪才旦最好的電影」,比起他之前的作品,《氣球》同樣聚焦藏地故事,但它超出了地域文化的限制,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引發人們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共鳴。故事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偶然。在小人小事中記錄藏地巨變《氣球》中,卓嘎面臨的困境,是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也是現代文明和傳統藏文化之間的碰撞過程中,大多數藏民遭遇的精神困境的寫照。這種現代文明和傳統藏文化之間的碰撞,如同一抹底色,始終貫穿著萬瑪才旦的創作。
  • 萬瑪才旦攜新作《氣球》現身西安 被譽為可能今年最好國產影片
    《氣球》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它來自一位藏族導演。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靜 攝西安新聞網訊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正在全國熱映,作為萬瑪才旦導演的第7部電影作品,《氣球》被不少權威影評人評為導演截止到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至今《氣球》已受邀參加60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收穫11項專業電影大獎。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
    他的獨特貢獻在於,不僅是首位用當代電影敘事風格來講述藏族故事的藏族導演,將小眾的藏地電影拍進了國外電影節和電影院線,還啟發並培養了一批藏族新銳導演的成長。在萬瑪才旦將近2個小時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藏地導演是如何走上電影之路,而他的人生經歷能否啟示海南本土電影人才的成長?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 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 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2020-11-26 14:17:34參與互動   生與死的拉鋸,也是兩個世界的交融與牴觸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萬瑪才旦:希望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
    12月10日,萬瑪才旦現身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與主持人頓河圍繞「藏地影像詩」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關於藏地、關於電影的對話。而他本人認為,「從本質上,電影改變不了什麼」,但他希望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真實地呈現當下藏族人、藏族語言的處境。談及藏地文學與電影創作之間的關係時,萬瑪才旦表示自己深受藏族民間文學的影響,他認為,藏地「融化的、敘事的傳統」深深影響到了自己的創作,電影其實是文學的延續。除了是作家和導演,萬瑪才旦也擔任了不少電影的監製,尤其是藏族題材電影的監製。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萬瑪才旦:「藏地新浪潮」令人欣慰
    如果說聚焦藏族文化和藏地生活是萬瑪才旦作品的顯著特色,那麼文學氣質和詩意則是暗含其中的底蘊。12月10日,萬瑪才旦來到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圍繞「藏地影像詩」這一主題與新銳導演展開對談。藏地文學在電影中延續在這次大師班的對談中,萬瑪才旦多次被問及有關文學和電影之間關係的問題。
  • 《氣球》上映,讓我們來談談藏地電影新浪潮
    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萬瑪才旦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創作核心的藏族電影人圈子,其中松太加、拉華加等,又走向了獨立執導的道路,受到這些導演的鼓舞,也有更多青年加入了這個行列,因此藏地新浪潮是一個慢慢在增長,在擴容的過程。2017年的「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作品全國巡迴展映」,包括了劇情單元、紀錄單元、學生單元、社區單元共二十三部作品。
  • 《氣球》 這次萬瑪才旦講女性困境
    由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氣球》11月20日於全國公映,豆瓣評分7.9,影片依然是導演一直堅持的藏地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兩個藏族孩子將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耍,母親卓嘎意外懷孕,爺爺突然去世,卓嘎肚子裡的孩子被認為是突然去世的爺爺的轉世,在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孩子到底「生還是不生」,一家人陷入了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境地
  • 萬瑪才旦電影《氣球》舉辦全國超前看片 高藝術水準口碑力作獲盛讚
    此次在11月18日下午13:30在常州舉辦的全國超前看片活動中,有觀眾表示,《氣球》兼具了大眾審美趣味及探究人性深度的思想內涵,萬瑪才旦導演不愧是享譽海內外的藏地電影新浪潮的領袖級人物,《氣球》裡才華迸射,為觀眾打開了欣賞藏地電影的新視野,希望有更多觀眾加入到為萬瑪才旦導演打call的隊伍中來,讓這部導演的集大成之作,能夠實現文化破圈,收穫更多喜愛優秀電影作品的觀眾們
  • 謝飛、陳丹青、萬瑪才旦跨界對談
    10月9日晚,圍繞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創作及新片《氣球》,導演謝飛、畫家陳丹青與萬瑪才旦本人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來了一場對談。謝飛執導過《益西卓瑪》《世界屋脊的太陽》兩部藏地題材影片,陳丹青憑藉《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而萬瑪才旦作為本土創作者,一直創作藏地題材的小說和電影。藏地題材作品成為三位對談方在創作上的共同點。
  • 《氣球》上映之日,讓我們來談談藏地電影新浪潮
    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萬瑪才旦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創作核心的藏族電影人圈子,其中松太加、拉華加等,又走向了獨立執導的道路,受到這些導演的鼓舞,也有更多青年加入了這個行列,因此藏地新浪潮是一個慢慢在增長,在擴容的過程。2017年的「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作品全國巡迴展映」,包括了劇情單元、紀錄單元、學生單元、社區單元共二十三部作品。
  • 萬瑪才旦新片《氣球》上映,同名原著小說收入「文學共同體書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11月20日,藏族作家、導演萬瑪才旦電影新片《氣球》於全國院線正式上映,這是他的作品首次全國院線發行。此前,《氣球》作為一部文藝佳片,已受邀參加60多個國內外電影節,收穫11項專業電影大獎。
  • 萬瑪才旦「氣球」再曝藏語推廣曲「飛」
    在MV中,導演萬瑪才旦攜手全體主創及幕後團隊,精雕細琢,眾志成城克服重重困難,只為了將心中那隻紅色氣球完美地放飛在大銀幕上。 這隻承載著信仰、輪迴、生命、自由、夢想的「氣球」,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喜愛藝術電影的影迷觀眾們的大力支持。如果你「想追尋最真實的自己」,「解脫枯燥乏味的生活,獲得生命的燦爛」,不妨走進電影院,與《氣球》一起「從此刻飛翔」。
  • 萬瑪才旦《氣球》:氣球之間,是國產片最具反思與夢想的時刻
    電影透過「氣球」,表達了避孕與生育、家庭與繁衍、科學與信仰等當下話題的衝突。正如萬瑪才旦自己所說:所有的題材,最後都是處理人的問題。今天為大家帶來這部電影以及相關文化現象的思考評析。文 /韓春萍萬瑪才旦最新電影力作《氣球》近日全國公映,我迫不及待一大早就跑去電影院,期待看到萬瑪才旦如何將一個簡單的短篇小說變成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