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普洱,有一種小吃,依靠簡單的原料和獨特的搭配,承載了普洱人心中地道的家鄉味道。這個小吃就是豆湯米幹。豆湯米幹,也叫「豌豆湯米幹」,是普洱特有的小吃和普洱的一張絢麗名片,發源地是普洱市寧洱縣的磨黑古鎮。自從2007年普洱縣改為寧洱縣以後,寧洱人更喜歡自稱老普洱人,這是因為名稱裡面有許多老普洱自豪為傲的歷史傳承: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產地、百年名校普洱中學、普洱蛋糕、普洱豆湯米幹、普洱黃心山藥以及中國普洱茶葉節等等,許許多多的歷史沉澱因地名的改變而創新。很多普洱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香味濃鬱的豆湯米幹開始的。雲南普洱市民說道,一般早餐都吃豆湯米幹,比較經濟實惠,味道很適合普洱人的味道。
在雲南普洱,豆湯米幹,是普洱人心中地道的家鄉味道
在廣州叫腸粉,在西安叫米皮,昆明人稱它為卷粉。原來是一物多名!的確,這米幹原本不是什麼稀奇的食材,但配上這鍋濃稠的豆湯,再加上清淡的配菜,便成就了普洱人舌尖上的傳奇。有些人把普洱豆湯米幹叫成普洱豆漿米幹。其實豆湯和豆漿是兩回事。可能他們嫌豆湯俗,叫作豆漿米幹更雅。大街小巷都標明「豆漿米幹」。顯然,他們缺乏厚重的歷史和必要的知識,不知豆湯是豌豆磨製,豆漿是黃豆磨製。豆湯米幹是普洱一帶獨有的吃法,用豌豆粉熬成濃稠的湯,然後把米幹泡在濃湯裡,加豬肉蓋頭以及豆芽韭菜一起食用。雲南其他地方有類似的吃法,叫做稀豆粉,叫法不同,味道也不同。
普洱豆湯米幹
據當地人介紹,豆湯米幹的製作首先使用優質的豌豆粉,然後加入優質的山泉水,通過手工製作的傳統工具,使豌豆粉和水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攪拌融合在一起。而專門熬煮豆湯的大鐵鍋和土火灶,看著不起眼,卻能讓豌豆的原汁原味在熬煮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經過2小時的熬煮,豌豆的湯汁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把濃鬱的豆湯淋在切成條絲狀的新鮮米幹上,再配上韭菜豆芽等清淡蔬菜,豆湯米幹就可以上桌了。據說,普洱豆湯米幹,享譽東南亞,凡到普洱出差或旅遊的人,都要品嘗一番。在外的普洱人,他們的鄉愁、他們回家的第一口早點,往往就是豆湯米幹。
普洱豆湯米幹
對於豆湯米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鹽要放得合適,它可以稍微鹹一些,但是一定不能太淡。適量的鹽,能夠為一碗幾近完美的豆湯米幹畫龍點睛,只有鹹味足夠了,那麼其他配料的香氣和味道才會被充分地調動出來。有的人認為豆湯米幹裡必須加撇菜根,因為那種嗆味和香味不僅能與豆湯平和的味道完美融合,更能夠調動早晨尚處於麻木狀態的味蕾。而另一類人偏偏不喜歡這種味道,他們認為,豆湯米幹好不好吃,不在於它夠不夠辣,而在於它夠不夠麻。這些人不喜歡早晨過得太過跌宕起伏,只是有時候,花椒油放多了,到中午花椒殼都還吸在舌根。
普洱豆湯米幹
我記憶中的那家豆湯米幹是在我的小學旁邊,那時候,還在長身體的我,每個星期都會儘量早起去吃一個大碗。現在,我已經記不清那一大碗豆湯米幹的價格,我也回想不出來它的味道。只是一直清清楚楚地記得,老闆打完湯加完蓋以後,遞給我的那一碗米幹有多麼厚重。那時候,我就站在放佐料的桌子前,期待著那一碗米幹。放佐料的桌子上,支著兩大盆用紅蘿蔔醃成的泡菜,每次我都要放上一大勺。簡單的原料,精準的火候,再加上特殊的搭配,成就了普洱人心中對於米幹的獨家記憶,在外求學工作的普洱人,每次回到家鄉,就是來一碗地道的豆湯米幹。小夥伴們,你吃過普洱豆湯米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