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VR助力 《蓮花盛開》呈現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

2020-12-14 中證網
 一件文物的存在不可避免是物質的存在,而文化的整理與觀眾對文物的理解才是星火相傳。

《蓮花盛開》即將於9月27日在國家大劇院盛大開展

  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蓮花盛開》將於9月27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盛大開展,本次展演由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北京福克斯星月國際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展演共計20天,致力於採用高科技數位技術手段將中國古代四大石窟的壁畫從歷史與文化的底蘊中提煉出來,將文化精神的內核完整的詮釋給觀眾,展現更為鮮活的石窟壁畫藝術的歷史脈絡和精髓。

  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是璀璨的,歷史悠久而源遠流長,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又是脆弱的,千年來,自然或人為的各種原因都能使它遭到不可修復的風化與破壞。在著名的佛學文化學者、傑出的書法家趙樸初先生的關懷下,李家振先生及其團隊積累了二十年的時間,整理出各個石窟壁畫藝術的歷史文獻圖片資料,福克斯星月國際團隊做了系統的數字梳理和提煉,才使得這些逐漸風化的藝術作品今天得以使用數位技術的新形式語言呈現在我們眼前。

  本次展演包括了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中部分的整合和概括。分為:「種子的起源-佛光」、「蓮花初放-千年」、「慧智蓮心-聖境」、「如是我聞—大美」等等數字整合臨摹作品。展區共分為四大石窟背景知識介紹區、敦煌壁畫及VR展區,雲岡、龍門、麥積山佛造像介紹區、九色鹿兒童區幾大部分,由淺入深的向觀眾展示出四大石窟壁畫藝術的發展歷史,強調使用數位技術保護、傳承石窟藝術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蓮花盛開》作為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文化數字創作作品。始終堅持以數位技術展演為核心,採用各技術複合形創作方式。3D投影與全息技術相結合、VR動捕技術的應用,能夠根據每個不同的作品特點採用不同的影像技術來詮釋和呈現。綜合配合數字音效、數字畫面,全面而立體的呈現展演作品內容,為觀眾表現出亦真亦幻、虛實相映、身臨幻境的即視感受;同時多角度燈光投影的設計,則是利用燈光色彩、明暗烘託出主題情緒,引導觀眾美的感受和視覺傾向。

  此次展演內容在文化藝術層面可謂別有章法,充分揉和了戲劇元素、電影元素、美術元素、運鏡元素及多種數位技術,用平行蒙太奇展現同一時段中不同空間的情節進展,營造濃烈的色彩美感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突破了傳統展覽空間平面展陳的邏輯,進而更好的詮釋作品所表達的美學高度和內涵。採用唯美、豐富的藝術元素塑造震撼人心的畫面和場景,設計空靈、神聖的主題音樂敲擊心扉,詮釋了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中所蘊含的因緣和合、人生之苦、禪定修佛、輪迴、證悟、空性等佛學概念,使觀眾全方位的感受佛學文化的精深和美學的震撼。

  近年來,文化藝術蓬勃發展,文化成為經濟、軍事之後的又一重要軟實力,再加上人民精神生活的越發豐富,社會消費觀念逐漸完成了從物質訴求到精神訴求的飛躍,越來越多人樂於接受「看展」這種豐富精神生活的消費方式。

  《蓮花盛開》-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用藝術的語言、科技的翅膀,揭開了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的數位化展演篇章,使其積累為民族傳統文化數字庫美學的集成應用,用最親民的體系語言給予世人最全面的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數字之旅。

  相信未來以數字科技為支撐的傳統文化展演一定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將在北京舉行
    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將在北京舉行 2017-09-25潘旭臨 攝   中新網北京9月25日電 (記者 潘旭臨)由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福克斯星月國際主辦的「蓮花盛開——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首展新聞發布會25日在北京舉行。在經過創作人員經心策劃和準備之後,本次數字展演全球巡展首展將於27日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
  • 數位技術讓中國古代壁畫從歷史走入現實
    《蓮花盛開》中國古代石窟壁畫藝術精粹數字展演將於9月27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展,為期20天。此次展演由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北京福克斯星月國際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致力於採用高科技數位技術手段將中國古代四大石窟的壁畫從歷史與文化的底蘊中提煉出來,展現更為鮮活的石窟壁畫藝術的歷史脈絡和精髓。
  • 吐魯番勝金口石窟發現摩尼教壁畫和僧人生活遺址
    主尊佛或菩薩的六邊形蓮花寶座的蓮花瓣不是向上盛開,而是向下倒覆,且蓮花圖案的細部特徵與傳統的佛教蓮花紋稍有區別。  沒錯,這不是佛教的遺留物,是典型的摩尼教。這些摩尼教文物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勝金口被發現,映射出當地文化的演變過程。  勝金口石窟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二堡鄉巴達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的一處河灣地內,曾是古代僧侶修行的場所。
  • 吐魯番勝金口石窟發現摩尼教壁畫和僧人生活遺址
    主尊佛或菩薩的六邊形蓮花寶座的蓮花瓣不是向上盛開,而是向下倒覆,且蓮花圖案的細部特徵與傳統的佛教蓮花紋稍有區別。沒錯,這不是佛教的遺留物,是典型的摩尼教。這些摩尼教文物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勝金口被發現,映射出當地文化的演變過程。勝金口石窟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二堡鄉巴達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的一處河灣地內,曾是古代僧侶修行的場所。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高清復原國內首次大規模呈現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僧侶與藝術家」18日同時在位於北京798的木木美術館開幕。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高清圖片形式復原,這在國內是首次大規模集中呈現。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高清復原國內首次大規模呈現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僧侶與藝術家」18日同時在位於北京798的木木美術館開幕。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高清圖片形式復原,這在國內是首次大規模集中呈現。
  • 石窟壁畫:傳統文化寶藏,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體驗敦煌石窟藝術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傳播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藏。1、莫高窟第45窟·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勢至菩薩,此尊頭戴寶冠,發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膚圓潤光潔,佩飾披巾、瓔珞、臂釧、手鐲等物,俊美中蘊含著女性的嫵媚。
  • 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極具文化研究價值
    大光明王本生    馬王本生    樵人背恩本生    兔王本生    馬壁龍馬本生    券頂本身壁畫佛教在線新疆訊 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公裡。克孜爾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它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而被譽為「第二個敦煌莫高窟」。但實際上,它的歷史比莫高窟更為久遠,它坐落在庫車和拜城之雀爾塔格山北麓幽靜的山谷中,渭幹河在它面前蜿蜓流過,這裡距拜城縣克孜爾鄉約7公裡,東距庫車城60公裡。數百座石窟延展數裡,分布在明屋達格山崖上,分為谷西、谷東、谷內和後山四大窟區,尤以谷西區為最多,層疊櫛比,梯道相連,極為雄偉。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ā zhān tuó)以其壁畫藝術著稱於世。由於洞窟開鑿年代分屬三個不同時期,所存16窟壁畫亦呈現出三種不同風格。 第9、10窟壁畫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繪製於公元前後,以本生故事為主。佛教認為,佛陀是已入涅槃、徹底擺脫業報輪迴的聖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徵性手法來表現,如法輪、蓮花、小白象等。 第16、17窟為第二期壁畫,約繪製於6世紀左右。
  • 走進旅遊世界,了解石窟中壁畫中的經變的故事
    壁畫也是石窟寺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更為生動具體的宣揚佛教的教義,古代的藝術家們運用他們的彩筆在洞窟的四壁和天花板上繪製了大幅的壁畫,在這些壁畫中或為巨幅的圖案,或為「連環畫」式的圖案,向人們描繪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
  • 「複製」莫高窟之後 浙大又要3D列印雲岡石窟了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重影) 浙江在線杭州5月3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李愛紅)你能想像,遠在西北沙漠的「東方藝術明珠」——敦煌莫高窟,會「原版」出現在江南水鄉嗎?據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甄巖介紹,複製窟在浙大可用於教學和科研,而接下來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推出的可移動拆卸的雲岡12窟,目前正在3d列印階段,可支持全球展覽。 被「複製」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原窟開鑿於初唐。窟室為覆鬥頂,西壁開一龕,存一佛二比丘二菩薩像。雖然經過後代重修,但其中迦葉及菩薩像的下半身,均較好保留了初唐時的風貌,是研究初唐時期塑像的標準作品。
  • 雲岡石窟: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
    來到雲岡,當一份無與倫比的宏大呈現在面前時,一定會想到北魏這個民族曾有的煊赫與強盛,因為雲岡是北魏的代言。魏晉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割據不斷,但北魏一朝延續最長,將近150年。來之不易的江山,是多少代人接力締造的,到如今,一座雲岡石窟,寄託了後世回望歷史時的全部遐想。
  • 《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在蘭首發
    u 新華網蘭州7月16日電(宋燕、實習生 王龍龍)16日,《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首發式暨「龜茲學高峰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行。龜茲位於絲綢之路樞紐地段,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龜茲文明。
  •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藝術,是中國歷史和龜茲文化的瑰寶
    至此,我才對佛教有了最初的認識,然後知道了我國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的四大石窟,並且充滿了文化藝術色彩,的確讓我內心異常憧憬。沒曾想十多年之後,我作為媒體人隨同領導採訪,第一次走進了克孜爾石窟,親眼目睹了石窟內的佛像和壁畫,並拍了一些珍貴的照片。
  • 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在蘭州大學首發
    ↑「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在蘭州首發李琛奇攝7月16日,由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新疆龜茲研究院、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海外藏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集」首發式暨「龜茲學高峰論壇」在蘭州大學本部逸夫科學館舉行。
  • 裝飾圖案,佛教石窟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裝飾,石窟藝術中的經典作品
    石窟藝術,除了絢麗多彩的壁畫外,還有豐富的裝飾圖案,這些裝飾圖案可以說是佛教石窟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裝飾,不僅可以增加石窟造像的美盛,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頭光是根據佛相的「三十二相」之說而生成的,是佛教造像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頭光一般由一層或多層圓內的圖案組成,當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呈現出的風格及特點也各不相同。佛教認為,佛陀的「眉間白毫」是頭光的發光地。在《觀無量壽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頂有圓光,面各百千由句。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
  • 龍門石窟,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洛陽城南5公裡的龍門, 地形險峻, 不僅是古代戰略軍事要地, 而且是旅遊勝地。龍門石窟, 更是斐聲華夏、譽滿海外, 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雕塑作品之一。拉開龍門石窟開窟造像帷幕的是北魏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開鑿的古陽洞, 洞內正壁釋迦牟尼佛像面帶微笑, 二菩薩站立兩旁莊嚴文靜, 兩側刻有1300多個小龕, 是龍門石窟單元洞窟中內容最豐富的石窟。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
    綿延1000年的敦煌石窟常建常新,不斷產生新的題材內容、新的藝術形式,創造出了與印度佛教藝術和佛教理論不同,而富有中國民族精神和民族氣派的佛教藝術和佛教思想。敦煌石窟是建築、雕塑與壁畫結合的綜合藝術。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可以說是印度古代佛教藝術的集中體現,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佛教藝術在石窟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面的成就。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開幕
    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爾石窟大約建於公元3世紀,止於公元8-9世紀,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
  • 敦煌石窟藝術【經典多圖】
    、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榆林窟、東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現在統稱為敦煌石窟。總括起來,莫高窟藝術有以下6個方面的特徵:1.分布規模大:莫高窟南北二區現存洞窟計735個,窟內有壁畫38000餘平方米,彩塑2290餘身,是現存最大的石窟藝術群,堪稱世界古代佛教藝術的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