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清園》硯邊拾零——羅鏡泉中國花鳥畫藝術鑑賞

2020-12-12 藝搜

羅鏡泉,1937年生於廣東興寧,1964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廣東省高等學校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及出國展出,曾先後在河南、廣東、安徽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從八十年代起,他大膽採用新的水墨媒材,以其獨特的風格及與之相適應的筆墨技法,創作出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其畫風雅潤沉雄,清新奇麗,觀後給人「墨氣淋漓幛猶溼」的獨特而強烈的感染。羅鏡泉先生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於當今中國畫壇獨樹一幟,令人交口稱讚。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北京人民大會堂、泰國皇家淡浮院等國內外機構所收藏。

出版個人畫集、專業技法書十餘冊

秋水清清 2006年 145X58cm

《溢清園》 硯邊拾零

當你進入藝術這行當,首先要明白:前人已經走過很長很長的路,這裡有許多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的東西。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你是你自己,不是別人的傳聲筒,也不是前人成就的翻版。要想立足於世,就應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與前人和當代人所不同的東西。

醉春 2011年

有些人畫一輩子畫,作品依然如故,沒有什麼變化,究其原因是缺少一個「悟」字。「悟」性在任何專業都很重要。特別文藝這一行,如果缺少悟性,就很難有較高的成就。

秋塘風韻 2010年

中國畫技法中用水至關重要,作畫數十載,深深感到水墨畫用水之難,多一點就濫,少一點又枯,要想使水墨隨心所欲,非下幾十年功夫不可,否則無法體驗箇中「三味」。

全家福 2011年

我常聽到一些「高人」在指點畫家時,總是這樣說:「應該這樣畫,不應該那樣畫。」或者說:「應該畫這些,不應該畫那些。」藝術是一門很獨特的學問,她是很具個性的。路有千條萬條,不是只有一條可通羅馬,而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賞春 2009年 100X100cm

一位收藏家對記者說:「對元代以後的『文人畫』我不知道他們是畫得好,還是文章寫得好,我認為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本身就能體現出畫的意境,畫本身就是一首詩,一篇文章,沒有必要額外再加注釋……」,讀後很有同感。(引自《大河畫刊》8期)

少日曾題菊枕詩 2009年 100X100cm

縱觀中國畫大師的作品,細細品味。非常有意思,例如徐悲鴻、齊白石,你若把眼睛閉上,浮現在腦際中的一定是徐悲鴻的天馬在廣闊的天空中奔馳,齊白石的蝦在水中悠閒的暢遊。為什麼會如此的深深地印在腦海裡呢?是因為其作品與讀者有許多共鳴的東西,它不需要絮絮叨叨的說教,也不需要長長的題跋,生怕別人不明白。

逝者如斯 2001年 60X100cm

中國畫自古以來都講究畫品和人品的關係,常說「畫如其人」。一個畫家在畫好畫的同時,必需加強其它方面的修養,如文學詩歌方面,道德方面,為人處事方面的修養等等。

山高水長 2001年 100cmX200cm

我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近百年來不斷的批判和否定中華歷史。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聽慣了「革命」呀、「造反」呀、「鬥爭」呀、「批判」呀,無論在課堂或開會乃至人與人之間聊天,無不充滿著濃烈的火藥味。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天天在批判「封資修」,批「孔老二」,否定歷史,否定一切。好像我們老祖宗沒有幹過什麼好事,這樣批來批去,把我們這一代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批得無影無蹤了,哪還有什麼繼承?我們應當清楚歷史是一條長河,去掉哪段都不行,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我們,我們不能天天去罵祖宗,做不孝之子。只有繼承才能發展,經過多年的教訓,我們應深深地記取。

蘇軾吟詞 2001年

學習中國畫應遵循從「無法——有法——無法」三個階段,其意思就是當一個人未掌握中國畫技法時(即無法),就必需下功夫把中國畫技法掌握好(即有法),當你把技法掌握後,又必需把技法消化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畫出你自己風格的作品(即無法),這是很艱巨很漫長的工作,那些大師們無不耗盡一生的精力去完成去實現。

天姿國色 2009年 70X100cm

然而現在不少年輕學子和中國畫愛好者,不願意去下此苦功,而把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錯誤地理解為中國畫不需要掌握什麼「法」,用毛筆在宣紙上橫塗豎抹,明知畫的不知是何物,而沾沾自喜地把畫當著眾人說「此乃文人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也……」。真讓人苦笑讓人嘆息。

田家 2007年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中國畫特別講究黑白、虛實的關係。有虛才有實,有白才有黑。該實的地方可以繁之又繁地反覆描繪,該虛的地方,可以留大片的空白,不著一筆,讓讀者去聯想。

聽雨 2009年

一幅繪畫作品,只能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側面。中國畫的山水花鳥多為描寫自然界的一個角落或某一景觀,要想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必苛求全面。但有些人總想把什麼內容都塞到裡面,說此畫蘊含著什麼什麼,該作品如何偉大如何深刻。我每當聽到或看到這些宏論時,自然就聯想到在大街上常見的那些賣假藥的人在大聲地叫喚他的藥如何如何好,如何包治百病。要明白繪畫方面的各種門類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也只能承載他那方面的獨特內涵,大可不必把別人的擔子拿來自己挑。

庭前一株花 2009年 100X100cm

丹青不知老將至。人生苦短,不知不覺中自己也到了「古稀之年」。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耳順之年起我就下決心「從心所欲」去作畫,我們這一代人,從開始學習到大學畢業進行創作一直都受著許許多多條條框框的束縛,在藝術創作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個性,發揮創造力。稍有越軌,即受種種非議。這是時代所造成的。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看看世界如此光彩奪目,這使我們大開眼界,藝術上各種探索也開始了,而今中國畫也正朝著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路上走。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畫必定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深碧 2007年

感悟篇

一、在大學讀書期間,老師在教我們學習傳統繪畫時口傳身教,循循善誘,學子們也畢恭畢敬,頂禮謨拜,亦步亦趨地認真學習。光是臨摹白描,就用去了一學年的時間,老師常會指著臨摹作品上的某根線,說這根線的中部力量不夠均勻,有時為了畫好一根線就花去相當的時間,學生中間在評議大家的作品時,往往都是在說哪根線勾得好,哪根線勾的不好,至於那幅畫的章法如何?氣韻如何?則無人理會……幾十年過去了,現在評價一幅作品,並不是以某根線好與不好為標準的,而且整幅作品給人的感受。

萬物靜觀皆自得 2010年

二、我有位畫友,非常勤勉用功,畫了一輩子畫,作品盈箱,書法也寫的不錯,當年在同學中,他的用功程度是眾人稱道的。幾十年過去了,作品依然如故,一點變化都沒有,這種畫人在畫界亦不少,追究其原因是缺一個「悟」性。「悟」性在於任何專業中都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文藝這一行,如果缺少了,就很難做出大的成就。愛迪生說過:「成功是由99%的汗水加1%的天分組成的……」我們通常只看到這一句話,其實後面還有:「那1%的天分通常起了決定性作用。」科學家尚且如此,何況藝術家。

為有雲屏無限嬌 2009年 100X100cm

三、水墨畫、中國畫技法中的用水方法至關重要,誰要是在用水中能體驗出其中「三味」,那末他的作品,肯定會讓你體驗到另一番天地。作畫幾十年深深感到水墨畫用水之難,多一點就濫,少一點又枯而無味,要想達到水墨隨心所欲,非下十年八年的功夫不可。

數柄疏荷出水池 2006年

四、黃胄在一幅畫中題到:「墨往往畫一篇而成的,*****,此語乃經驗之談,不可忽視。積累廣就能悟人,三年厚華澎,年輕人更應多注意。 

仙姿 2004年 100X110cm

五、關於多元化

世界為萬物為多元存在的光彩世界,我們是文革前畢業的學生,那時教育是「一統」的,只能是一種聲音,影響了我們相當長的時間,也使我們深受其害。「文革結束,改革開放」,給了我們一片廣闊的藍天。八十年代中期調到南方工作,心情舒暢,接觸到多元文化的影響,看到了另一片的天地,原來世界是如此大如此的豐富多彩。畫畫既可以這樣畫也可以那樣畫,中國畫對紙的選擇,可以用安徽宣,也有四川、雲南紙,還可以是用高麗皮紙,毛邊紙。對筆的選擇,可以用毛筆,也可以用刷子,而顏料可以用水彩也可以借用水粉甚至丙烯,無所不用其極任君揮灑。

小小庭院 2009年

六、關於野韻之美

九十年代我到了「知天命」之年,回憶當年學畫,畢業後接踵而來的十年動亂,反思過去,腦子中開始醞釀:在藝術中走出一片天地的人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想方設法的改變,而後來形成我自己對世界的獨特感受,因而採用許多新的形式嘗試,新的筆墨趣味,追求我胸中的「逸氣」——野韻之美。

小醉初醒月滿床 2005年 100X64cm

經過多年的努力追求,雖不能說已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畢竟畫出自己所喜愛的東西,再不重複前人,也不跟隨時尚,而追求自己對自然對生命的獨特體驗:大面積的水墨交融形成千變萬化的虛幻效果,似洪荒時期的混沌世界,一切等待著造物主將世界萬物創作出來……;從畫面中任意不起眼的角落漸漸顯露出生命的跡象,我利用自然形成的水墨痕跡結合嚴謹的造型把一個個的動物、植物從混沌之中拉了出來。渾然天成的畫面,不經意中經營的生命從混沌世界中誕生了,那種充滿原始的、自然的生命氣息引導我去創作。這就是我所感受和表現的野韻之美。

曉霧 1999年 100X160cm

七、搞藝術這一門道,一進入這行當,一定要認識到前人已走過很長很長的路,有許多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鑑的東西,但也要明白,你是你自己,不是別人的傳聲筒,也不是前人成就的翻版,而應該有自己獨特與前人與當代其他人所不同的東西。你才能立足於世。近些年來被人提到的盜版「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等等新名詞。如果把他放在藝術創作上,你就會非常明白你是重複別人的過去,盜版他們的成果。去年全國科技大會上,一再強調在科學技術上,要有你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定要在科技創新上有自己中國獨特技術。我想科技如此,而藝術不更應該有「創新的精神」、有「自主意識」嗎?

雄風 2010年9月

八、 關於材料

追溯一下中國畫的產生形成:中國畫歷史上最早能見實物的是龍鳳呈祥圖(在此之前應是壁畫,而後有了紙張,開始畫在紙上,再後來有了生、熟宣紙,熟宣紙出現才有工筆畫的表現手法,毛筆也是如此,由於時代不斷變化不斷前進,因此有了不同技法不同風格的出現。「文革結束後,黃永玉先生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的大幅作品「荷」是用大排刷在皮紙上,用丙烯和水粉畫成的,氣勢恢弘,極為感人。他的全新表現手法,令人大開眼界,擴展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可以說有時材料的改變,會產生繪畫新的表現手法,可能引發另一種風格出現。思想的改變引起藝術表現手法的改變,而在技法上利用新的前人未曾用過的材料作畫也同樣會產生完全新的意境和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所以,當你掌握了一定的傳統技法或掌握了某種表現技法,就一定要認識到,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就必須下決心堅持在創新上下功夫,不要光在前人面前原地踏步,要知道創新的是最難的,也是成為優秀藝術家一生中必須追求的東西。 

天然一色綺羅叢 2006年 102cmX196cm

九、 關於有無

學畫、學技法、學傳統,有些人只知道學,不知道消化。我常在高年級的教學中談到,學習技法一定要走過三個階段,即從無——有——無這三個階段。怎麼解析呢?古人常告誡我們學技法,應該從無法——有法——無法的階段。其實,從無法到有法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從什麼也不會畫,到掌握一定的技法來畫畫,這一階段大多數人都可以完成,只是程度深淺不一而已。從有法到無法就非常非常困難了,其實就是從已經掌握的技法裡擺脫出來,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繪畫技法與意境。這一階段大多數人都無法完成,因為叫一個富人把自己已經擁有的財富丟棄比叫一個窮人去努力賺錢的難度大太多了。

野塘晨韻圖 2010年
野塘雨後 2005年 100X100cm
幽夢 1998年 100cmX160cm
雨晴 2004年 100X100cm
一陣風一陣雨 2009年 100X100cm
在水一方 1996年 100X100cm
長相依 2006年 64cmX100cm
正是風光懶困時 2009年
無邊絲雨 2009
紫藤 2007年
長相依 2018年
五德禽 2005年 100cmX190cm
小雨初歇 2018年
自在水雲間 2019年

相關焦點

  • 從硯銘看硯文化
    至明末清初,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大批的書法篆刻家參與到硯銘的創作之中,硯銘便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流傳。四部硯譜的風格和藝術價值中國的硯史到了清代,進入全盛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湧出了一批研究硯文化的文人和著作。
  • 藝術大家︱王金嶺畫語拾零
    196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9年調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歷任創作研究部主任、美協常務理事。曾任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陝西國畫院顧問,國家博物館石魯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陝西省電影美術學會首屆藝術顧問,陝西省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西安美術學院、廈門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科技學院客座教授。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為打好這張名片,貫徹落實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推進該市的文化名市建設,肇慶市委、市政府將在3年內打造端硯的四大基地,做大做強端硯產業,開闢端硯旅遊線路,並繼續申報廣東省「省石」和「端硯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力促肇慶成為中國硯研究、藝術創作、展銷、交流的中心,從而在全國乃至世界奠定「中國硯都」的地位。
  • 徐湛教授花鳥畫藝術工作室籤約畫家培訓班暨2018徐湛教授花鳥畫...
    為了推動中國畫藝術理論研究與中國畫藝術創作水平,為了使眾多的美術工作者能夠迅速提高個人專業創作水平和藝術表現能力,為打造中國花鳥畫藝術高端人才,中國花鳥畫研修院院長徐湛教授,將於2018年至2019年舉辦「徐湛教授花鳥畫藝術高研班」,本屆高研班將分為兩期舉辦,分別於2018年及2019年完成,其中優秀學員將推薦成為中國花鳥畫研修院「徐湛教授工作室」
  • 上海博物館藏硯選(九)清硯系列二
    清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長18.9釐米、寬12.7釐米、高2.6釐米圓角長方形,呈紫紅色,有蕉葉白、青花、冰紋、金線、火捺等石品。硯堂為圓形,硯堂四周圍以流雲紋,雲紋迴轉、起伏,在硯面形成高低錯落,其中一塊不規則的凹處妙化為墨池,硯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雲紋。硯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澤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組成所謂二十八宿圖。硯左側隸書銘:「二十八宿羅心胸,玄精耿耿貫當中。」落款「 此李長吉句也。斯硯足以當之。丁敬題藏」。硯右側行書銘:「道光庚子(1840)春,端江試畢,得觀。石卿茂才所藏丁徵君二十八宿硯」。落款:「錢唐戴熙記」。
  • 北京匡時2019秋拍 寶硯齋藏硯專場
    硯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人書寫書法的必備之物,一些名人大儒也會在硯臺上題詩、留印。 LOT363 清 端石鐘形硯 銘文:縝密以慄得玉德之一 石琴館主伊立勳
  • 開化硯人張曉寧,三十年如一日追夢開化硯
    張曉寧 硯人張曉寧 從事開化硯研究近三十年,精雕硯石近千方。他的作品延續著質樸大方、淡然飄逸的藝術風格。
  • 藝術欣賞:寓意錦上添花的吉祥花鳥畫
    使牡丹成為中國人心中吉祥富貴的載體,備受中國歷代各階層人民的推崇。這幅畫是丁珂老師的寫意花鳥畫佳作,由錦雞和牡丹構成。雞除了兼具「五德」外,因雞與「吉」諧音,被古人認為是上天降臨人間的吉祥物,兆示大吉大利。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將雞刻在車前,取出入大吉大利之意,雞也成為了藝術家們常見的創作題材。
  • 文房四寶---硯
    其形制頗多,清乾隆年間繪製的《宋硯譜》中就有抄手硯、鳳字硯、貨幣硯、核桃硯等,尤以抄手硯最為流行。所謂抄手,又稱抽手,供手抽抄之謂。百一眼端硯,長方形,抄手式,硯呈黑紫色,底部鏤雕有101個長短不一的石柱,每個石柱端都有黃黑相間的石眼。硯面細膩光潤。
  • 2016年度鑑賞丨墨硯Top50
    在中國傳統的紙、筆、墨、硯中,墨、硯雖然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價值卻隱高於前兩位。2016年春季拍賣會 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Lot 3209)     清乾隆丁未年 阮元款端石仿古石渠硯長11.4cm 成交價:525,000 港幣 2016年6月1日 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季拍賣會 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 「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開展
    11月12日下午,由中國未來研究會名人書畫專業委員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主辦的「壯採境界——紀念花鳥畫大師高冠華逝世20周年特展」在涵芬樓藝術館舉行開幕式。《百年巨匠》創始人、北京銀谷藝術館館長楊京島,涵芬樓藝術館館長劉文哲,高冠華先生的眾多學生等眾多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王萬春:旅行拾零
    旅行拾零 度陰山車行在陰山之陽,幾乎寸草不生的陰山山脈,似屏障綿延數百裡,橫亙在中國西北的大地上,古往今來不知引發多少文人墨客的感慨:「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九大藝術主題展匯聚1979創意園
    【深圳商報訊】(記者 劉悠揚)來自歐洲宮廷的古董珍寶、當代工筆畫家的花鳥畫、海派大師的玉雕作品……今天開始,深圳1979文化創意園藏樂閣博物館將以「一物傾城」為主題,舉行9大藝術主題展。其中最受關注的「秘史——西洋古董珍寶藝術展」將展出近100件西洋古董珍寶,很多展品都是首次公開亮相。據悉,「一物傾城」9大藝術展將持續至5月30日結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發展,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
    比如,我們說影視繪畫、音樂、文學、戲劇、舞蹈等等是鑑賞藝術,說它們沒有實用功能,但它們在現實中卻能起到情感薰陶、品格引導、觀念滲透及靈性塑造等作用,這些能否算作實用功能呢?嚴格地說,這足以證明上述純藝術是具有實用功能的。但是對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的功能及意義的排定似乎有個孰輕孰重的問題。
  • 中國古代花鳥畫
    清閟墨竹圖 元 柯九思 軸 紙本墨筆 132.8cm×58.5cm 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花鳥畫,它的發展,基本上是沿著兼工帶寫這方面發展的
  • 中國畫收藏欣賞 有品位、有風格的花鳥畫作品
    大寫意花鳥畫的寫意精神開始於元代,滲透於明代,形成於明末清初時期。在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人的努力下,大寫意花鳥畫日趨成熟。從小寫意到大寫意,無數畫家鍥而不捨地探索和追求,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大寫意花鳥畫具有民族特色,富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 一種專屬中國的鑑賞藝術
    「雅集」與「隱居」同為中國古代文人的經典文化符號,寄託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文追求與理想情懷。 清道光《梅花卷》,沈善寶(畫)、周小英(題跋),現展出於「風景與書: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紙上雅集」不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國傳統書畫鑑賞方式
  • 硯·澄泥硯: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我國地大物博,不少地方都出產名硯,早在唐代就有「四大名硯」的說法,分別是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以及山東紅絲硯。到了宋代,隨著紅絲硯的原料逐漸稀缺,產自山西的澄泥硯逐漸取而代之。
  • 「藝術中國」———王政文書畫作品鑑賞
    王政文書畫作品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線 上 展 示 王 政 文 Wang Zheng Wen藝術簡介 王政文,1949年3月生,江蘇宿遷人,鳥蟲篆第四代傳人,國際書畫美術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