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發展,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

2020-12-17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對常規的藝術樣式有一種樸素的理解,這些人認為像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電影、電視等等,都是茶餘飯後、工間事餘用來消遺解悶的,它們是有閒階層經常享用的東西,而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做工務農者來說,它們不可當一事之用,既不能解決吃喝問題,又不能解決穿戴問題,一味迷戀,則是玩物喪志。也就是說,藝術對於那些將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用於為吃穿而奔波的人來說,是顯得隔膜的、沉重的、有距離的。

務農者

的確,從基本功能上來看,文學、書法、繪畫舞蹈、音樂及影視等是用來激發人的感官投人、引發人的情感愉悅的審美消費品。儘管在商品經濟時代,它們也可以成為謀生的手段,但在現實中,精通音律熟稔文墨的畢竟是少數,對一般大眾而言,它們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衣穿。在很多情況下,音樂可以不聽,書畫可以不看,人們卻照樣可以生活,因為它們對人們的基本生存根本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於是,藝術一旦過於脫俗、過於曲高和寡,就免不了會成為象牙塔裡的東西。

然而有趣的是,儘管藝術和人的直接生活似乎關係不大,但人卻不可能離開藝術,藝術始終會以一種曲折、巧妙及含蓄的方式,去影響、追隨、引領和幹預人的生活。的確,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不看小說,不聽音樂、不觀戲劇,照樣一如既往地過日子,然而卻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住房子。一旦穿衣住房,就已經和藝術發生了直接的關係。雖然在普通人的觀念中,藝術是一種高不可及的東西,只有創作、表演或鑑賞藝術的人甚至只有附庸風雅的人才與藝術有關。

舞蹈藝術

但是,說一個人穿戴服飾,意味著這個人在穿戴藝術;說一個人在享用建築,意味著他在享受藝術,這是沒有錯的。因為服飾和建築,就其一般功能來說,它們除了能滿足人們護體保暖、遮風擋雨的生理安適欲求外,它們還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來實現人精神審美欲望的滿足。也許有人會說,我穿的是土布粗衣,住的是地窩茅舍,哪有藝術可言?不錯,這種穿戴、居處是過於寒酸了些,但你起碼還知道要把土布粗衣洗洗乾淨穿戴齊整,把地窩茅舍灑掃清爽、布置有序吧!而這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一種審美的因素,使生活顯出了一種藝術化的追求。

不過應當看到,即便如此,服飾、建築等作為藝術,似乎也和影視繪畫、音樂、文學之類的藝術不太一樣。也許正因為有這些「不太一樣」之處的存在,我們在這裡才可以強調一下藝術的一般分類,以便從較深人的層面上來理解和認識「服飾藝術」。

服飾藝術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將人類一切藝術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鑑賞藝術,又叫純藝術,這類藝術僅具有突出的鑑賞功能或說審美功能,並無直接關乎生存的實用意義。它具體包括影視、繪畫、音樂、戲劇、舞蹈、文學、雕塑、曲藝、雜技等等;另一類是實用藝術,這類藝術不僅具有鑑賞功能或說審美功能,它同時還具有直接的功利實用意義,甚至後者的意義要遠遠重於前者。像典雅華麗的服飾,它既可成為評點賞析的審美對象,還能夠讓人穿戴在身,以滿足人們保暖、護體、遮羞及標明身份的現實需要;再如考究的建築,它既可供人們鑑賞,更可供人們居住使用等等。實用藝術具體包括服飾藝術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及器具藝術等等。

服飾藝術

然而,有的時候對藝術實用功能的認定,顯得非常困難。比如,我們說影視繪畫、音樂、文學、戲劇、舞蹈等等是鑑賞藝術,說它們沒有實用功能,但它們在現實中卻能起到情感薰陶、品格引導、觀念滲透及靈性塑造等作用,這些能否算作實用功能呢?嚴格地說,這足以證明上述純藝術是具有實用功能的。但是對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的功能及意義的排定似乎有個孰輕孰重的問題。

從鑑賞藝術和實用藝術各自所具備的功能意義來看:首先,鑑賞藝術所具備的第一功能或說直接目的,就是審美鑑賞、休閒娛樂,而那些教育感化等作用則是以附加功能的方式自然而然地連帶出來的。真正高妙的鑑賞藝術是以藝術審美性見長的,是將這一點放在第一位的,即便兼具引導感化功能,也大多是以馬克思所說「莎士比亞化"的方式出現的,也就是藝術地、自然地出現的,並非是以那種「席勒式」的方式,刻意將引導感化功能放在第一位,使這些藝術成為教育工具或政治觀念的「傳聲簡」。

服飾的鑑賞藝術

與之相對的是,實用藝術所具備的第一功能或直接意義,就是滿足人的現實的物質生活需求,如服飾供人穿戴,房屋供人居住,園林供人休憩等等,而這些實用藝術所具備的審美鑑賞功能,則是在首先實現第一功能的前提下,才連帶產生的。可以說,這是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最突出的「不太一樣」之處。其次,不論是鑑賞藝術也好,還是實用藝術也好,儘管彼此有區別,但它們又都具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都是藝術,都能在不盡一致的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審美鑑賞需求。

服飾穿戴

當然,在一些從事鑑賞藝術實踐的藝術家眼裡,實用藝術似乎還夠不上藝術,甚至根本就不能稱作藝術,理由在於:在這個世界上,既有一些藝術家,更有大量的工匠,藝術家從事的是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一種相對稀缺的社會實踐活動,藉此,它更顯高貴;而工匠從事的是實用功利創造活動,布衣百姓均可學而為之,因此缺少藝術的高貴氣質。這樣看待實用藝術並不奇怪,因為「實用功利性」,實際上正是實用藝術邁向鑑賞藝術或說純藝術的一個根本障礙,然而藝術家們也應當看到,真正優秀的服飾、建築、園林、器具等,沒有一個不是體現出高超的審美鑑賞性的,因此,否定它們是藝術,顯然是不正確的,當然將它們與純藝術混為一談,也是不恰當的,所以比較科學的態度就是,將它們視作與鑑賞藝術(純藝術)有別的一類藝術,這就是實用藝術。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古典衣規服制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規服製作為中國古典時期服飾藝術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徵,它直接影響中國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質料、飾佩、工藝等的設計組配、安排使用等長達數千年之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服飾藝術發展史上,對於究竟是非審美功利性先產生,還是審美功利性先產生,抑或是二者幾近同時出現,恐怕還很難做出肯定的考證。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關於視覺藝術
    根據相關釋,義的查閱,視覺藝術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為人觀看的直觀藝術形象的造型藝術,包括影視、繪畫、雕塑、建築藝術、實用裝飾藝術和工藝品等。其手法多種多樣,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既包括二維的平面繪畫作品和三維的雕塑等藝術形式,也包括動態的影視視覺藝術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換句話說,每一件服飾組件的出現,在其背後都有一一個有趣而動人的故事,正是藉此,民族文化傳統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才以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從而使今天的人們有可能從服飾藝術人手去探知每個民族文化的奧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美學,秦漢時期的服飾藝術形態
    也許是受了實用方面的啟發)。秦朝服飾就服飾藝術發展的客觀實際而言,服飾的非審美功利性的一面總是和其審美功利性的一面共同存在的,我們並不能輕易地斷言這每一面各自在服飾藝術發展中的作用大小。實用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審美同樣也可以說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在服飾藝術發展中,實用的方面或說非審美的方面在產生著極大的作用,但審美的方面也在茁壯地成長。在很多情況下,非審美的因素和審美的因素是在彼此結合中發展的,如服裝的紋樣圖案、色彩調配等作為審美的因素,它們是完全與服飾的質料、款式(其實也有審美考慮在內)等緊密結合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藝術發展的驅動力有多種,實用功能的力求完善,審美境界的努力提升,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增強,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交流的加強等等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從記載著歷代出土服裝結構信息的文獻分析過渡到清末民初袍服實物研究,進而對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進行梳理,也是從服裝剪裁結構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傳統文化的詮釋和認識,是一項開拓性工作,對傳承與弘揚中國服飾傳統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亞族群雖然,傳統服飾仍不失為族群或亞族群的標誌,但此時僅是文化象徵,不再是人們生活中非穿不可的族群符號,這是導致苗族禮服化的原因。第三,傳統苗族實用功能減弱。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傳統的民族文化都有著濃厚文化內涵,對現代藝術設計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特徵。
  •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服飾,你知多少?
    服飾的起源客家服飾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南遷,客家先民把優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閩粵贛,並與當地土著風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客家服飾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展,創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成為客家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奇葩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服飾是傳承民族文化典型的符號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今天小編跟大家說說服飾是傳承民族文化典型的符號,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從幾千年前到如今社會的現代化、信息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演變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藕荷色緞繡折枝藤蘿紋夾襯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保持與世界其他服飾文化較遠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