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對常規的藝術樣式有一種樸素的理解,這些人認為像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電影、電視等等,都是茶餘飯後、工間事餘用來消遺解悶的,它們是有閒階層經常享用的東西,而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做工務農者來說,它們不可當一事之用,既不能解決吃喝問題,又不能解決穿戴問題,一味迷戀,則是玩物喪志。也就是說,藝術對於那些將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用於為吃穿而奔波的人來說,是顯得隔膜的、沉重的、有距離的。
的確,從基本功能上來看,文學、書法、繪畫舞蹈、音樂及影視等是用來激發人的感官投人、引發人的情感愉悅的審美消費品。儘管在商品經濟時代,它們也可以成為謀生的手段,但在現實中,精通音律熟稔文墨的畢竟是少數,對一般大眾而言,它們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衣穿。在很多情況下,音樂可以不聽,書畫可以不看,人們卻照樣可以生活,因為它們對人們的基本生存根本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於是,藝術一旦過於脫俗、過於曲高和寡,就免不了會成為象牙塔裡的東西。
然而有趣的是,儘管藝術和人的直接生活似乎關係不大,但人卻不可能離開藝術,藝術始終會以一種曲折、巧妙及含蓄的方式,去影響、追隨、引領和幹預人的生活。的確,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不看小說,不聽音樂、不觀戲劇,照樣一如既往地過日子,然而卻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住房子。一旦穿衣住房,就已經和藝術發生了直接的關係。雖然在普通人的觀念中,藝術是一種高不可及的東西,只有創作、表演或鑑賞藝術的人甚至只有附庸風雅的人才與藝術有關。
但是,說一個人穿戴服飾,意味著這個人在穿戴藝術;說一個人在享用建築,意味著他在享受藝術,這是沒有錯的。因為服飾和建築,就其一般功能來說,它們除了能滿足人們護體保暖、遮風擋雨的生理安適欲求外,它們還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來實現人精神審美欲望的滿足。也許有人會說,我穿的是土布粗衣,住的是地窩茅舍,哪有藝術可言?不錯,這種穿戴、居處是過於寒酸了些,但你起碼還知道要把土布粗衣洗洗乾淨穿戴齊整,把地窩茅舍灑掃清爽、布置有序吧!而這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一種審美的因素,使生活顯出了一種藝術化的追求。
不過應當看到,即便如此,服飾、建築等作為藝術,似乎也和影視繪畫、音樂、文學之類的藝術不太一樣。也許正因為有這些「不太一樣」之處的存在,我們在這裡才可以強調一下藝術的一般分類,以便從較深人的層面上來理解和認識「服飾藝術」。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藝術門類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將人類一切藝術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鑑賞藝術,又叫純藝術,這類藝術僅具有突出的鑑賞功能或說審美功能,並無直接關乎生存的實用意義。它具體包括影視、繪畫、音樂、戲劇、舞蹈、文學、雕塑、曲藝、雜技等等;另一類是實用藝術,這類藝術不僅具有鑑賞功能或說審美功能,它同時還具有直接的功利實用意義,甚至後者的意義要遠遠重於前者。像典雅華麗的服飾,它既可成為評點賞析的審美對象,還能夠讓人穿戴在身,以滿足人們保暖、護體、遮羞及標明身份的現實需要;再如考究的建築,它既可供人們鑑賞,更可供人們居住使用等等。實用藝術具體包括服飾藝術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及器具藝術等等。
然而,有的時候對藝術實用功能的認定,顯得非常困難。比如,我們說影視繪畫、音樂、文學、戲劇、舞蹈等等是鑑賞藝術,說它們沒有實用功能,但它們在現實中卻能起到情感薰陶、品格引導、觀念滲透及靈性塑造等作用,這些能否算作實用功能呢?嚴格地說,這足以證明上述純藝術是具有實用功能的。但是對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的功能及意義的排定似乎有個孰輕孰重的問題。
從鑑賞藝術和實用藝術各自所具備的功能意義來看:首先,鑑賞藝術所具備的第一功能或說直接目的,就是審美鑑賞、休閒娛樂,而那些教育感化等作用則是以附加功能的方式自然而然地連帶出來的。真正高妙的鑑賞藝術是以藝術審美性見長的,是將這一點放在第一位的,即便兼具引導感化功能,也大多是以馬克思所說「莎士比亞化"的方式出現的,也就是藝術地、自然地出現的,並非是以那種「席勒式」的方式,刻意將引導感化功能放在第一位,使這些藝術成為教育工具或政治觀念的「傳聲簡」。
與之相對的是,實用藝術所具備的第一功能或直接意義,就是滿足人的現實的物質生活需求,如服飾供人穿戴,房屋供人居住,園林供人休憩等等,而這些實用藝術所具備的審美鑑賞功能,則是在首先實現第一功能的前提下,才連帶產生的。可以說,這是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最突出的「不太一樣」之處。其次,不論是鑑賞藝術也好,還是實用藝術也好,儘管彼此有區別,但它們又都具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都是藝術,都能在不盡一致的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審美鑑賞需求。
當然,在一些從事鑑賞藝術實踐的藝術家眼裡,實用藝術似乎還夠不上藝術,甚至根本就不能稱作藝術,理由在於:在這個世界上,既有一些藝術家,更有大量的工匠,藝術家從事的是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一種相對稀缺的社會實踐活動,藉此,它更顯高貴;而工匠從事的是實用功利創造活動,布衣百姓均可學而為之,因此缺少藝術的高貴氣質。這樣看待實用藝術並不奇怪,因為「實用功利性」,實際上正是實用藝術邁向鑑賞藝術或說純藝術的一個根本障礙,然而藝術家們也應當看到,真正優秀的服飾、建築、園林、器具等,沒有一個不是體現出高超的審美鑑賞性的,因此,否定它們是藝術,顯然是不正確的,當然將它們與純藝術混為一談,也是不恰當的,所以比較科學的態度就是,將它們視作與鑑賞藝術(純藝術)有別的一類藝術,這就是實用藝術。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