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很少為人題寫墓碑,目前已知的幾乎寥寥無幾。
近來有人撰文《破自古至今之例,揭秘毛主席唯一一次為人題寫墓碑》,認為毛澤東在50年代為他去世多年的湖南第一師範國文老師袁吉六先生題寫墓碑,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為人題寫墓碑。這個說法不準確。
據現在掌握的史料,毛澤東不止為袁吉六先生一人題寫過墓碑。1956年,毛澤東還為他神交已久、卻從未謀面的魯迅先生題寫過墓碑——為一生中從未謀面的人題寫墓碑,這在毛澤東一生中可以說絕無僅有的一次。
1936 年10 月19 日,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社會各界近萬人,高舉著「爭取民族解放來遙祭死去了的魯迅」的橫幅,唱著輓歌,為魯迅先生送殯。
10 月22 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為追悼魯迅先生告全國同胞和全世界人士書》《為追悼與紀念魯迅先生致中國國民黨中央與南京國民政府電》,並向魯迅的夫人許廣平致唁電。電文中說:「中華民族失去最偉大的文學家,熱忱追求光明的導師,獻身於抗日救國的非凡的領袖。」
魯迅墓最早的墓地很簡單,靈柩上只是一個土堆,墓穴後面立了一塊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鑲著魯迅先生遺像,像下面為魯迅之子周海嬰所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字。1949年9月,在文化界進步人士和魯迅生前好友的資助下,許廣平改建了魯迅墓,改建後的魯迅墓,碑面上有周建人所書的金字碑文。
1952年春,有關部門醞釀將魯迅的遺骸從萬國公墓遷葬至虹口公園。1956年1月,國務院決定在魯迅逝世20周年之際遷墓,設立魯迅先生墳墓遷建委員會,由時任上海市長陳毅任主任委員,並撥專款,10月9日新墓竣工。
毛澤東對這位從未謀面卻神交已久的老朋友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1956年,當有關人士將遷墓工程向毛主席匯報時,毛澤東遙望藍天,思緒萬千,然後在一張日常使用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稿紙上,提筆寫下了「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
如今的魯迅新墓墓址位於上海市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中部。墓地位於公園的西北隅,四周松柏環抱,宏偉而蒼翠,莊嚴而樸素。照壁式大墓碑的中央鐫刻毛澤東題寫的 "魯迅先生之墓"六個金字。魯迅墓現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常有海內外人士前往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