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蔣介石的遺囑是怎麼樣的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49年前打響秋收起義槍聲、開始井岡山創業的時刻合上了他生命的傳奇書卷。這一天的零點10分,這位創造了無數奇蹟的歷史巨人帶著一種深深的惆悵無奈地走到了生命終點,享年83歲。而早在前一年,1975年4月5日,清明節,中國人悼念亡者的傳統節日。子夜晨鐘響起前的10分鐘的時候,蔣介石衰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89歲。但是,人們發現毛澤東和蔣介石的遺囑驚人的一致。《毛主席和蔣介石共同的遺願--兩岸統一》一文講述了毛澤東和蔣介石遺囑背後的秘密。

  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對於毛澤東、蔣介石來說,是他們人生的最後歲月。歷史把他們的希望與遺憾、成功與失敗、喜悅與憂傷交織到生命的最後:

  1972年3月,在臺灣上空的濃重陰雲中,蔣介石以86歲高齡出任第五屆「總統」,「悲壯宣誓」只要「毛共」一日尚存,「我們革命的任務就不會終止,縱使我們必須遭受千百挫折與打擊,亦在所不惜,決不氣餒。」

  但此時的蔣介石已經遲暮,他的體力已支撐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況愈下,多種疾病與車禍交相而至。最後三年,他只公開露面三次。毛澤東雖然推動了乾坤的轉移,但是由他發動的「十年動蕩」已讓他非常疲倦了,特別是林彪事件的強烈刺激,這位奮戰一生的偉人也處在疾病與苦悶的折磨中。

  在毛澤東和蔣介石個人間,毛澤東早已以「老朋友」呼蔣介石。國共爭雄,蔣介石使毛主席家破人亡,迷信的蔣介石曾數次派人去掘毛主席的祖墳,而毛澤東面對落在自己手中的蔣介石的祖墓,卻維護其一草一木、一磚一石。毛澤東的胸襟讓世界敬佩有加。

  「動蕩」中,周恩來一再指示不許衝擊溪口蔣宅墓地,但1968年還是有人闖入,炸毀慈庵,所幸未移動遺骨。蔣介石在臺得知,囑其兒孫「永記此一仇恨不忘,為家為國建立大業,光先袷後,以雪此家仇國恥也。」但中央政府很快修復並嚴加保護。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巧妙地把蔣介石「拉」入中美間的歷史性對話中,他握著尼克森的手幽默一語:「我們共同的老朋友蔣委員長對這件事可不贊成了。」輕鬆一語把中美蔣三方本來很敏感微妙的關係點明了。

  當尼克森問道,蔣介石稱主席為匪,不知道主席稱他什麼,毛澤東哈哈大笑。周恩來代答,一般地說,我們叫他們「蔣幫」;在報紙上,有時我們稱他作匪,他反過來也叫我們匪,總之,互相對罵就是了。毛澤東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

  在打開美國大門一周年時,毛澤東又迫切地去擰國共間那扇僵鎖了多年的門,他的思維向「和平解放臺灣」的基點回落,國家體育機構仍作先鋒,主動邀請臺灣運動員、教練等到北京參加亞非拉桌球友好邀請賽、亞運會選拔賽、全運會等,對應邀回國參加比賽的旅日、旅美等臺籍同胞熱情接待,並召開座談會、聯歡會闡述北京的政策。

  有關部門恢復「二•二八」紀念活動,廖承志、傅作義等著名人士紛紛走出,發表談話,重新強調「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歡迎臺灣各方面人員來大陸參觀、探親、訪友,保障他們安全和來去自由」。

  1975年裡,司法機關連續特赦了全國在押的293名戰犯、95名美蔣特工和49名武裝特務船員。原國民黨縣團級以上黨政軍特人員,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養起來,願去臺灣的給路費。病榻上的毛主席在竭盡全力地向歷史作著交代。

  1973年5月中旬,香港啟德機場落下了久違了八年的第一架中國民航客機。機上抬下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他就是人所共知的國共和平使者章士釗。中斷七年的海峽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因他的到來開始了新啟動。

  章士釗到港第一天,就急匆匆地安排會見各方面的朋友,以打通與臺的聯繫。他叮囑回京的女兒章含之,轉告毛澤東、周恩來,他最多在港停三個月。但他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7月1日,章士釗的生命之火就在香港這個國共勾連的驛站熄滅了,他把自己的生命最終留在國共再攜手的民族統一事業中。

  掩卷而思,國共「合」「分」70載,演繹了多少成敗榮辱、多少人生的感嘆呀,這裡寫著像章士釗、曹聚仁、張學良這樣獻身兩黨聯袂事業人士的憂與喜,也寫著張治中、李宗仁等跳出黨派恩怨人士的殷殷期盼。

  李宗仁逝前給毛澤東、周恩來坦言:「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臺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張治中逝前遺囑:「二十年來,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臺灣這一片祖國的神聖領土。」

  與毛澤東相比,蔣介石的思想是拘謹僵持的。毛澤東給蔣介石的自尊壓力太大,蔣介石至死未放棄「討毛」的呼籲,毛主席成為蔣介石一生無法原諒的「敵人」。對外他無法做到輕鬆地討論毛澤東,更談不上稱毛澤東一句「老朋友」。他反覆強調絕不與蘇共和中共接觸。

  但「國」在蔣介石的心中。1974年元旦,南越派軍艦闖入西沙。蔣介石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當即指示臺「外交」部門「發表中國領土不容侵犯」的聲明。中國與南越的海上之戰爆發後,西沙海軍要求增兵,鄧公請示,毛主席同意,並特別強調「直接走!」

  以前為避免國共不必要的磨擦,大陸海軍軍艦在東海南海間的往來調動都繞道臺灣東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峽。但此次4艘飛彈護衛艦卻鮮明地站在東引島一側,準備通過。午後正坐在安樂椅上閉目養神的蔣介石聽了這個報告,不由一頓,後不假思索地幽幽一言:「西沙戰事緊哪!」當晚,國民黨軍打開探照燈,大陸艦隻順利通過。毛主席精明地考了「老朋友」一下。

  人老情切,蔣介石的思鄉情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愈加熾烈。1975年元旦,他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復國」文告。春節前後,回臺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接受蔣之命,經秘密渠道向北京發來了邀請毛澤東訪問臺灣的信息。

  沒等共產黨回音,陳立夫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假如我是毛主席》一文,「歡迎毛主席或者周總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陳立夫特別呼籲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沒有等到回音。蔣介石永遠地走了。1975年4月5日,清明節,中國人悼念亡者的傳統節日。早晨,久臥病榻的蔣介石坐在輪椅上,以久已不見的笑容迎接前來請安的兒子。臨別囑咐經國:「你應好好多休息。」夜幕降臨,蔣介石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鐘響起前的10分鐘,蔣介石衰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享年89歲。

  兒子經國倒地痛哭,據老蔣貼身侍衛回憶,當準備移靈時,天上突起隆隆雷聲,繼之一陣傾盆大雨如排山倒海而來。蔣經國將之附會為「風雲異色,天地同哀」。蔣介石帶著一個遺憾走了,他把自己的夢想留給了兒子。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悲的夢。他年復一年充滿激情地發表著「反攻」的文告,宣布著「反攻」的時間表,作著「反攻」的計劃,如他自己所說,「無一日中斷」。人們笑他不自量力,痴人說夢。

  事實上,「復國」於他,與其說是可笑的「夢」,不如說是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念」;他要回去,他要讓美國、讓島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國民黨帶臺島回家的堅定不懈的決心與信心。

  或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遠兌現不了自己的諾言,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這一生的信念、奮鬥的意義留在遺囑中:「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餘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從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

  蔣介石的遺體經防腐處理,暫安放於桃園縣慈湖行館內的黑色大理石棺槨內。這裡非常像故鄉溪口,蔣介石因思母而在此修行宮,名之曰慈湖。固執的蔣介石也只能在這裡夢回故裡,「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在蔣介石離去的幾個月後,1976年1月,國共風雲史上的核心人物、了解毛澤東也了解蔣介石,為蔣介石所深深賞識、為毛主席所深深倚重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後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了解對臺灣工作情況。

  面對羅青長,周恩來未能把心中的話說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了解丈夫的心願,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臺灣廳一夜,後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

  7月6日,毛澤東另一位緊密相依的戰友朱德元帥逝世。7月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整個唐山化作廢墟。重病中的毛澤東聽了唐山地震情況匯報後,流淚不止。這一年的9月9日零點10分,毛澤東在49年前打響秋收起義槍聲、開始井岡山創業的時刻合上了他生命的傳奇書卷。

  毛澤東再造了中國,但沒有能實現兩岸統一。這位創造了無數奇蹟的巨人帶著一種深深的惆悵無奈地走到了生命終點。

  中國半個世紀歷史中的幾位主筆人以各自的方式寫下了「共同」的遺囑而去了。統一,何止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的遺囑,這是歷史的遺囑,是所有為中國統一而奮鬥終生的人們的臨終矚望,是民族血淚寫就的心願。

  轉自:天下韶山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晚年與真假遺囑 宋美齡命令放棄急救
    秦孝儀奉宋美齡之令急趕到士林官邸,是在4月6日凌晨二時許,蔣介石逝後近3小時了。秦孝儀當時奉宋美齡之命,連夜趕寫一份遺囑,純系檯面上官方版「政治遺囑」,不是真正的遺囑,更不是蔣介石留給親人的「家事遺囑」。  秦孝儀4月6日凌晨起即不眠不休,連夜撰寫這份「政治遺囑」,初稿寫就後,送交宋美齡過目,宋美齡特意交代秦孝儀,你應該再加上一句話,強調先生是信基督教的。
  • 毛澤東為何要把廬山送給蔣介石養老?
    在毛澤東1963年提出的「一綱四目」中沒有提到讓蔣介石回住江西廬山的問題,而在1965年7月蔣氏父子提出六項條件時,卻特意把「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寫入其中。這是為什麼呢?1933年蔣介石出錢買下了原為英國西伊勳爵的別墅,並且對之進行了改造。1948年8月,蔣介石在廬山的住所一塊巨大石碑上題寫了「美廬」兩個字。新中國建立後,整個廬山上的建築都收歸國有。「美廬」,改建成中共中央的一個招待所。1956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曹聚仁時對他說:我知道蔣介石很惦記他的家鄉和他在大陸的一些房產,你可以到處走一走,順便去那些地方看一看。
  • 「一個中國」:毛澤東與蔣介石想到了一起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利用韓戰和兩次臺海危機,曾經先後三次策劃了分裂中國的大陰謀,蔣介石對此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許。在「一個中國」這個關乎民族大義的原則問題上,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爭鬥了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是不謀而合地想到了一起。
  • 蔣介石為什麼告誡戴笠:誰敢傷害毛澤東,格殺勿論!
    眾所周知,蔣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對手就是毛澤東。在蔣介石几十年的鬥爭生涯中,鬥敗過汪精衛、胡漢民,鬥敗過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但最終卻被毛澤東給趕到了臺灣。因此,在蔣介石心裡,自然對毛澤東充滿了恨意,直到逃去臺灣前一刻,還在懸賞通緝毛澤東。
  • 重慶談判毛澤東住蔣介石官邸的一天兩夜
    揭秘:毛澤東、蔣介石「同居」的一天兩夜毛澤東要去陪都重慶和蔣介石談判的消息一傳開,就像一陣狂風颳過了黃土高原,人們的心頭再也無法平靜。如何保證毛澤東的人身安全,當時已成為全黨最擔心的頭等大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選派最忠誠、最勇敢、最機警和富有犧牲精神的人,形影不離地跟隨著毛澤東,以保護他平安歸來。誰最適合承擔這樣複雜而又艱巨的任務?當時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和副部長李克農一起來到毛澤東的窯洞。康生一連提出幾個人選請毛澤東選擇。
  • 蔣介石佩服毛澤東
    1958年,由於美國中斷談判,而且試圖迫使蔣介石放棄大陸沿岸的金門、馬祖諸島,第二次臺海危機的成果面臨挑戰。毛澤東審時度勢,決定再次在臺海點燃戰火,通過戰爭手段來達到中國方面的政治目標。太平洋的另一邊,毛澤東正在興致勃勃地看著他一手導演的這齣歷史大戲;戲中各主角的表情令他開心得要死。更令他開心的是,在這齣名角如雲的偉大歷史劇中,只有他知道這齣戲將在什麼地方結束。若干年後,尼克森(當時正好擔任哀聲嚎的副總統)將當面把毛澤東恭維為一個精通政治技巧的「大師」,並自稱自己望塵莫及,慚愧慚愧。
  • 毛澤東一篇鮮為人知的評論:蔣介石李宗仁優劣論
    蔣介石昨天是兇神惡煞,今天也是兇神惡煞。李宗仁白崇禧及其桂系,昨天是兇神惡煞,今天則有些像笑面虎了。    蔣介石撒起謊來,大都是空空洞洞的,例如「還政於民」「我歷來要和平」之類,不讓人家在他的話裡捉住什麼具體的事物。
  • 史海:蔣介石在重慶四大官邸 見證與毛澤東交鋒
    而蔣介石本人也曾說過,「本人自出生以來,除家鄉以外,沒有其他地方比重慶算得是我第二故鄉」。蔣介石在重慶的8年,到底住過哪些地方,又發生過什麼關係重大而又驚心動魄的故事?今天,本報將帶你翻開塵封的歷史。「現在仍能找到抗戰時期蔣家在曾家巖官邸前拍攝的多張歷史照片,包括毛澤東和蔣介石最著名的那張合影」。  林園官邸  毛澤東舌戰蔣介石  沙坪垻的林園官邸,則見證了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一次激烈交鋒。
  • 《中國1946》:毛澤東的命、蔣介石的運和林彪的算
    16年後,毛澤東高吟「宜將剩勇追窮寇」,那是跟蔣介石學的。只是蔣介石怎麼也沒追上毛澤東,共產黨這個「窮寇」反倒越追越剿越強大。「七七」事變後,國共合作,不再見面就打了,可以坐下來談了。談合作,談衝突,合作是有條件的,衝突是免不了的。打了十多年,軍帽上綴枚青天白日帽徽,這不成「白狗子」了嗎?心頭彆扭,感情上過不去,更不用說主義、信仰不同了。
  • 「皖南事變」後毛澤東蔣介石會見計劃的流產
    據此,毛澤東指示林彪在西安與國民黨各方接談後即應轉赴重慶。林彪此後因蔣介石過於忙碌沒有時間見林,而不得不在西安停留近一個月,先後與李宗仁、胡宗南、範漢傑、谷正鼎等洽談,並與蔣介石指定的與共產黨接談的國民黨代表張治中見了面。
  • 為了「一個中國」,1958年毛澤東幫了蔣介石一把
    金門炮戰中蔣軍傷亡慘重,蔣介石卻連稱「好,好」;而在大陸這一方,當參加炮擊的廣大指戰員摩拳擦掌準備統一臺灣時,毛澤東卻也向他身邊的人說道,可能40年都不去拿臺灣。毛澤東如何幫了老蔣一把?毛澤東的國際問題秘書、在他身邊工作了12年之久的林克談炮擊金門的前前後後。
  • 蔣介石一生中三次評價毛澤東,最後一次出乎意料,卻無法反駁
    1935年,在第五次圍剿中,蔣介石終於迫使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走上了危險重重的萬裡長徵。但是,面對如此大的勝利,其部下以「毛澤東終於輸給我們了」為題發了一份捷報,但是蔣介石卻意味深長地說:「毛澤東沒有輸給我們,我們只是打贏了紅軍!」因為,此時的毛澤東已經被博古、李德排斥在紅軍領導之外了,並沒有紅軍的指揮權,所以蔣介石才說「毛澤東並沒有輸」。
  • 為了打敗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蔣介石全城徵文!結果卻出乎意料
    毛澤東不但是一位傑出軍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他一生寫過大量的詩詞,不過有一首詞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這首詞就是《沁園春·雪》!這首詞聞名於國內外,一方面是因為毛澤東高超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蔣介石妒忌!
  • 蔣介石子孫回鄉路:毛澤東下令保護蔣宅(圖)
    1949年,蔣介石父子敗逃臺灣,從此無緣回鄉。不過,正是當年毛澤東下令保護蔣宅,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近16年來,蔣家後人才得以紛紛回到浙江溪口,祭祖掃墓。  毛澤東下令保護蔣宅  位於浙江寧波的奉化市溪口鎮,是蔣介石的故鄉。
  • 蔣介石遺囑有一要求,要在棺材中放這六樣東西,宋美齡多加一件
    蔣介石退居臺灣以後,每天都在琢磨怎麼打敗共產黨的政權,重新佔領在大陸的統治地位。日日憂思導致他加快身體機能的衰老,況且他此時已經有六十多歲了。在現在看來,六十歲也算是心力比較充沛的年紀。但是在那時,醫療水平比較低下,而且蔣介石位高權重,每天想的多做得多、大半生都是在戰場上過來的,身體操勞,而且被打到臺灣,心中鬱結不通,自然身體也就跟不上。而在他八十歲的時候發生的一場意外車禍更是成為一道催命符,他的身體健康狀況被來就不是很好,這一下就徹底爆發出來了。各種病痛襲來,病來如山倒,壓垮了這位曾經站在權力頂峰的男人去。
  • 60多年前的那場金門炮擊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最後一次合作
    老美早就對老蔣沒有信心了,於是想要扶持孫立人,取代蔣,但孫立人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無意取代,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蔣介石,蔣介石知道後可想而知。隨後又發生了劉自然的事件,1957年,美軍顧問團上士,羅伯特.雷諾在臺北,無故將少校軍官劉自然開槍打死。可美軍事法庭判定雷諾為「誤殺」,以「罪嫌不足」判雷諾無罪,予以釋放,一下子就激起了民憤,全臺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美運動。
  • 「毛澤東大街」、「蔣介石大道」世界各國中國名街道(組圖)
    巴拉圭一直是臺灣的傳統「盟邦」,所以蔣介石在那裡成為街名並不奇怪。同樣道理,毛澤東的名字也在兩個與中國大陸友好的國家首都成為街名,一個是非洲的莫三比克,另一個是東南亞的柬埔寨,這兩個地方的「毛澤東大街」我都有機會身臨其境。在莫三比克首都馬普託,由市中心向東通往馬普託灣方向有一條兩公裡長的街道稱為「毛澤東大街」(Avenida Mao Tse Tung),街道兩邊有枝葉茂盛的刺槐,街心是綠化隔離帶。大街有40米寬,足夠六輛機動車雙向並排行駛。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他在大陸的祖屋、祖墳怎麼樣了?
    那麼,毛澤東又是如何對待蔣介石的祖墳呢?1949年5月6日,在解放軍迫近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文,致電粟裕、張震等人,專門提到了一件事情:「在佔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
  • 蔣介石廬山官邸題字因何未遭破壞,毛澤東下榻美廬時說這樣幾句話
    因這幢別墅是當年宋美齡嫁給蔣介石的時候,她母親在這裡給他購置的嫁妝,因此,頗得蔣介石夫婦的喜愛。 為了表達對這住所的欣賞,蔣介石特意在主樓前一側樹林中矗了一塊青灰巨石,並親筆書寫「美廬」二字鐫刻上面,這瘦勁挺拔的「美廬」兩字下方還刻有「戊子八月,中正題」。
  • 蔣介石在臺灣說的一句話,讓毛澤東佩服,值得我們為他點一萬個贊!
    蔣介石一生功過爭論不休,但抗日禦敵貢獻昭然,沒人抹殺。此外,他備受中國人尊敬的還有一點,就是在他退守臺灣後的一些作為。不僅毛澤東為他翹起大拇指,就是現在我們仍值得為他點讚。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蔣介石心情十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