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避風塢的水波浸染在沙坡尾的落日餘暉中,風景依舊,故人卻已散去。
十年沉浮,足以見證兩代人的更替。如今的沙坡尾街頭巷陌到底駐足著多少不願離去的老店,讓人掛懷;堅守的背後到底釀了一壺多陳的老酒,多長的故事,這是我們要傾聽的。
沙坡尾大學路拐角處的廈港酒家,是一座三層舊騎樓,散發著濃濃的閩南古風氣息。它存在於此整整78年,目睹了一代沙坡尾人從風華少年到白髮蒼蒼。
廈港酒家曾在廈門紅極一時,生意紅火的時候,店裡請了將近三十個跑堂,每天忙到午夜12點還是賓客滿座。光顧這裡的除了街坊鄰居,還有生活在避風塢漁船上的漁民。他們最愛在捕魚歸來時,在這裡訂上一桌好酒菜,慶祝當天的收成。
因為避風塢禁止漁民生火做飯,所以廈港酒家成為那個年代漁民的飯堂,而漁民也同樣反哺著廈港酒家,為它提供新鮮的魚貨。
老闆林彥春得意的是,店裡那幾道反覆熬煮了六七十年的招牌菜,已經成為廈門的經典佳餚:果汁糖醋肉、椒鹽魷魚酥、烏魚鰻煲。客人到店裡用餐,幾乎是桌桌必點。
78年來,這裡沉澱了太多傳承和情誼,如今廈港酒家依舊屹立在大學路上,老廈門人都愛上這裡嘗一口老林的滷味、喝上幾口老酒,與老友回憶往昔,仿佛只有這裡才能找回當年的時光。
老北京有爆肚、蘭州有牛大,閩南人有古早面線糊。
亞海面線糊開了30年,毫不誇張地說,沙坡尾附近的人幾乎都是從小吃到大。上世紀八十年代,它就是沙坡尾一帶炙手可熱的小吃店,每天擠滿了路過的上班族、學生黨,大家坐在小板凳上呼哧來一碗。
煮到軟爛的手工面線,經過精心熬製兩個小時之久的大骨湯汁,佐以豬大腸、瘦肉豬肝、煎蛋鴨胗等輔料,配一份油條就著湯汁吃,簡直樂哉!
老闆亞海特別感慨,自己的面線糊煮了近半個世紀,從一碗5塊到現在的15塊;從只有三款佐料到如今琳琅滿目十多種,廈門人對自家面線糊的喜愛始終如一,經常有人特意從外地跑來,只為吃一口童年的味道。
好像在這一碗麵線糊裡,時光從來沒有流逝過。
秀琴排檔隱藏在民族路的馬路邊上,現在的招牌多了「辣魚頭」的別稱。這是一家祖傳下來的店面,老闆秀琴曾經在臺灣人手下打了5年長工,除了閩南風味的小炒,各式臺灣料理同樣不在話下。
80年代,秀琴排檔風風火火地開張了。頭幾年生意並不樂觀,店裡的盈利剛夠一家人解決溫飽,好在不用房租,秀琴足足撐了五六年,生意才日漸回升。
那時候,店內的經營管理、炒菜、採購、清潔.所有的活秀琴都一手包辦。早晨去菜市場採買一天的新鮮食材,送孩子去上學,回店裡開始清理食材開門營業,常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
但得益於街坊的口碑,小店的生意越來越火爆。現在每天依然有一大波的顧客前來光顧,在店裡還常能看到老外的面孔。
店裡的菜餚基本承襲當年的風格,也有部分經過現代改良的新菜,辣魚頭就是其中的一道。不僅口味超讚,擺盤也是頗為講究。酸辣適當、肉質Q彈的鰱魚,配一味醃製已久的白蘿蔔,足足配上一碗米飯。
店裡的三杯雞和蘿蔔乾蒸鰻魚同樣是讓路人轉粉的明星佳餚,不起眼的菜名卻沉澱了三十多年的精華,遠不是一句讚嘆能抵得上的。
厝邊沙茶麵
地址: 蜂巢山路6號-104(近思明南路)
蜂巢山路有家開了33年的沙茶麵店,素麵朝天的裝修幾十年來仍是老樣子。但這一碗沙茶麵下肚,總讓人念念難忘。
都說沙茶湯料是沙茶麵的靈魂,這家的湯料全是由老闆娘一手調配。將鹼水油麵燙熟,撈到碗裡,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輔料,最後淋上那口大鍋裡滾開反覆熬煮的濃濃秘制湯汁。入口的瞬間味蕾即被收拾得服服帖帖,許多人都會拖家帶口來一飽口福。
老闆娘年輕的時候在地產公司就職,每月二十來塊的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乾脆在家門口支起小攤賣沙茶麵,常常是白天上班晚上忙活店裡,剛出生的女兒就趴在媽媽背上跟著彎腰抬頭,來回走動。如今女兒都長大了,這家沙茶麵店也已經開了三十多年。
如今老闆年過六旬,女兒想讓她享享清福,但是她放不下那些老食客,堅持每天親自調配湯底,讓自己沙茶麵的口味始終如一。以前每天來吃厝邊沙茶麵的小學生,如今都已經成家立業,但仍會不時嘴饞,繞路來這裡吃一碗熱騰騰的沙茶麵,依然是最初熟悉的味道。
無論清晨還是傍晚,大學路的包子鋪總是圍著滿滿一圈人,在蒸騰的霧氣裡有人叫著:醬肉包來兩個!蒸籠後面隱約露出兩個腦袋,熱火朝天地忙乎著。
其中二十幾歲的小夥,名叫小江。他是這家包子鋪的老闆,已經做包子九年了。
包子鋪的招牌醬肉包雖然要三元一個,但只要吃過的人都成了回頭客。瘦肉、玉米粒和洋蔥作餡料,再配上秘制的醬汁,每咬一口都肉香四溢。
因為不愛念書,小江年輕時就跑到廈門跟老鄉學做包子。當時正趕上沙坡尾以舊換新的浪潮,魚肝油廠和其他工廠即將拆遷,幾千號工人從沙坡尾搬遷出去。老鄉的包子店生意陡然冷清,難以維持生計,準備賣掉包子店轉行。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江接手了包子店,但手藝生疏,想去跟別的師傅學,卻被對方一口回絕。小江只好偷偷瞄上幾眼,再回家自己一遍遍地嘗試琢磨。那段日子裡,他做夢都想著怎麼改進包子口味、怎麼調配獨一無二的醬料。終於包子鋪的門口開始排起了長隊,小江也開始鬆了一口氣。
一群人等著剛出籠熱乎乎的包子,是平實不過的人間煙火。小江雖然不知道這家包子鋪能開多久,但他覺得用一輩子做一家店真的很酷。
山海花園一層已經被大量年輕人的店佔領,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對面的一些「前輩」老店。阿偉的「嫻嫻小吃店」就是其中一家,上房下店,一開就是二十幾年。
一開始,嫻嫻小吃店賣的是家常米粥和榨菜,光顧這裡的食客也多半是附近的打工仔。他們都說店裡的暖胃鴨肉粥有家的味道,無論嚴寒酷暑,一碗粥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成為外來務工者在異鄉的溫暖慰藉。
後來,老闆阿偉開始做滋補的四物番鴨面線糊。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再加上一點藥膳。吃起來雖然微微苦澀,但在溼冷的南方冬天,一碗就能暖遍你的全身。
臨海的燒酒配,是愛小酌之人夜裡的寄託。點幾道滷味海鮮,配上一小杯白酒,幾個老友吹著海風侃大山,平白的日子也頗有滋味。
阿偉常跟客人一起喝酒嘮嗑,那些關於沙坡尾的回憶怎麼聊也聊不盡。喝到微醺,一碗滋補的鴨肉粥下肚,暖胃解酒。食物的安慰,讓老饕客們風雨無阻,每天阿偉的小吃店裡總有送不完的客人。
說起魚丸,總繞不開福州魚丸的影子,似乎這才是福州的標配。鑫新春真丸子卻打破了這樣的魔咒。管理這家店的老闆娘來自晉江,從祖輩開始,便與魚丸結下不解之緣。
老闆娘剛出生不久便被父母帶離晉江老家,落戶沙坡尾。20年前的蜂巢山路,拐角處還有個小型的菜市場,沿海的村民們會抬著扁擔,在菜市場買些新鮮的魚肉蔬菜,老闆娘就是其中的一個。
那時她白天在菜市場擺攤售賣魚丸,晚上就在小作坊做丸子,累到睡眠不足、體力不支是尋常事,好在那時候魚丸還是個稀罕物,魚丸攤生意興隆。
沒想到,九年前菜市場拆遷了,斷了擺攤的路子,老闆娘決定開一家自己的丸子店。鑫新春真丸子一開張,很快就火爆起來,現煮現吃的新鮮滋味誰也擋不住。
許多遊客吃完他們家的丸子,都要再買幾斤帶回家。買的人多了,老闆娘索性開了家微店,讓外地的客人也能買到自家丸子。
老闆娘說,如今鑫新春真丸子店的丸子,早就散布到全國各地。
清早路過榮梅滷味,憨大叔就蹲守在大煲鍋面前,攪拌著鍋裡的中藥和滷味。
他就是這家店的老闆,93年和妻子來到廈門,在大學路演武農貿市場賣滷味。後來因為市場拆遷,夫妻倆決定來到沙坡尾安家,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這家店,十來平米的店面,一幹就是16年。
各種花式滷味,是廈門人下酒佐食的至愛,三兩個好友,半斤雞鴨、一份海鮮,幾口陳年老酒,話匣子就打開了。總好像必須這樣「正式」地走上一回,才稱得上真正的廈門夜生活。
廈門人喜清淡,多數商家都會根據地域情況調整自家口味。但這家店,不變的經典就是:鹹鹹鹹,沒有甜!如果沒多問一句,老闆娘還會撒一把辣椒給你,這滋味真是辣爽!
老闆娘說,「原滋原味的三十多種中藥熬製,豈能說改就改。廈門滿地都是甜味,也該來點不一樣的了。」
除了酒鬼會來這裡買滷味,沙坡尾上班一族也常來這家小店。雖然物價飛漲,但小店的快餐價格仍然相當的親民,成為沙坡尾頗受追捧的工作餐。
授權轉載自:藝術西區yishuxiqu
廈門旅遊新媒體矩陣廈門市旅遊局xmtravel廈門胡裡山炮臺xmhlspt1893廈門市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所zjs_xmtravel廈門旅遊培訓中心xmttc-cn思明旅遊siminglvyou樂遊湖裡leyouhuli集美旅遊jmtravel海滄旅遊xmhcta廈門市同安區旅遊局xiamentonganlvyou翔安旅遊xianganlv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