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部分。她向東是太平洋,向西隔海峽與福建相望。離大陸最近的地方是臺灣的新竹縣,距離福建平潭縣僅125公裡,可以說是非常近。
臺灣有很多著名的名勝古蹟和風景區,比如臺灣海峽、日月潭等。猶記得小學有篇描寫寶島臺灣風光的課文,名字就叫《日月潭》。我記得特別清楚,課文第一段話是: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化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
臺灣海峽阻隔了兩岸人民的交流,也阻礙了兩岸文化、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填平海峽就可以方便臺灣和大陸人民的互通。文章發出後,很多朋友對我文章出現的問題給予指正,使我很受啟發。今天在這裡要感謝這些友友們,你們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第一個問題就是臺灣離大陸最近的距離應該是120公裡左右,而不是190公裡。今天我仔細看了一下地圖,的確是這樣的,在上次選址往北移到平潭縣距離就縮短了70公裡,接近一半的距離。
第二個問題是填平海峽造陸地必須要有防浪坡,不能四四方方。我查了一下資料,防浪斜坡一般小於45°,能夠起到保護陸地減少海浪衝刷的作用。另外指出不用修五公裡寬,500米足夠兩岸車輛來往運行。
按照這個計算土方量=(500+620)x60/2x125000=4.2 億方,這比昨天上次算的1.2萬億少了無數倍了,這個施工起來是不是要快N倍了,簡直是指日可待了。
第三個提到臺灣海峽的洋流運動很強,這個工程看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困難重重。我從網上查了一下臺灣海峽的洋流速度,感覺也不是特別快,對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不是難題。
臺灣海峽海流的流向夏季比較穩定,從表層到底層,絕大部分為東北向海流,與夏季風的西南風向一致,此時流速較強,以20m層為例,海峽西側,流速為20~45cm/s;海峽中部附近,流速為16~40cm/s;海峽東側,流速為20~60cm/s。
第四個問題是填海造陸後會影響海峽的生態平衡。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更好解決了。當時建三峽時反對者也說建三峽大壩會給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危害,但是三峽大壩建成至今這麼多年也沒發現有什麼災難,我認為只要不是破壞性建設,充分考慮好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以現在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待500米陸地成型後,後期可以用吹沙填海技術進行拓寬。
一旦通道建成則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必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等到什麼時候去臺灣不受任何限制了,我一定去臺灣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