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孫中山稱為「賢母」的日本人,為革命散盡家財,借錢為中山塑像

2021-01-20 止步一點

1929年6月1 號,孫中山逝世四年後,國民政府遵照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將其陵寢移葬至南京中山陵。在長長的送葬隊伍當中,有一位長鬚老人,他緩緩步行,神情落寞。他是孫中山先生的生前故交,更被其稱為中國革命的「賢母」。他為孫中山的中國革命付出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他便是梅屋莊吉。

梅屋莊吉塑像

梅屋莊吉1868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年少的時候就經常從父親的商行裡拿錢周濟鄉下的窮人。14歲那年來到上海,受亞洲主義思想影響的他,看到中國人受到西方人的不平等對待,對身處半殖民地的中國深表同情,並希望致力於中國革命和亞洲國家的團結。

1893年,梅屋莊吉來到香港,開設了「梅屋寫真」照相館。1895年1月,在梅屋的朋友,也是中山先生的西醫老師詹姆斯康德裡引薦之下,孫中山來到了「梅屋寫真」。就在照相館的二樓,孫中山向梅屋闡述了自己推翻清王朝的主張,二人一見如故,梅屋莊吉也決定為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在中山先生的悼詞中,梅屋莊吉寫到初次見面的情景:「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平等之理想,我們英雄所見略同,如此膽識和熱誠讓我感動,並立誓為盟」。

孫中山、梅屋莊吉、梅屋夫人德子

梅屋莊吉從首次支持的1300美元開始,就陸續援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他向武昌起義捐贈17萬日元,並派遣攝影師戰爭中拍攝紀錄片,當時在日本的孫中山通過紀錄片才看到戰爭的盛況,感慨不已,那些珍貴的影像也成為我們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史料。在得知辛亥革命幾乎耗盡了軍費之後,梅屋又將45萬日元送到了革命黨手中。二次革命失敗之後,孫中山前往日本避難,在八日市組建了革命飛行學校,學校運營的一切費用,包括土地租金、食宿、汽油費用全由梅屋承擔。

關於梅屋莊吉具體援助中國革命多少資金,一直是個謎,就連他本人在日記當中也寫到,都沒有計算為孫中山籌措了多少錢。如果算上武器支持、革命黨人的差旅費、《民報》的創刊費等等,更難計算。無論如何,那都是個天文數字。有人估計,梅屋莊吉提供的資金支持達到100萬日元,也有人認為,如果換算20世紀末日元價值的話,將達到20億日元。

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婚禮也是梅屋撮合

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梅屋莊吉沉痛多時,誓為其塑造雕像,可此時的他已經散盡家財。不得已,他找女兒千世子談話,希望能借用她的嫁妝。梅屋莊吉說,如果能有一個日本人為中山先生塑像,那麼孫中山將會更被更多中國人愛戴。據千世子的回憶,那是母親早早為其單獨留存的嫁妝。

中山先生在梅屋衣服上的題字

也正是用了女兒的嫁妝,梅屋莊吉找到了當時一流的設計師和雕刻家,為孫中山先生塑造了四尊銅像。這些銅像分別安放在黃埔軍校舊址、中山大學、中山陵、澳門國父紀念館。銅像設計依照梅屋最為欣賞的中山先生的姿勢,單手插兜,右手前揚,那是中山先生闡述自己革命主張的標誌動作。當時,梅屋莊吉希望通過雕像告訴世人,中山先生的宏願還未實現,「同志仍需努力」。

中山先生銅像

在日本長崎,也藏有我國政府在2011年贈送的中山先生同梅屋夫婦的雕像,用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感謝梅屋莊吉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孫中山與詩
    孫中山就是這樣的傑出詩人。出於自謙,也許還有點怕別人誤以為他在事業和詩之間「輕重倒置」,在公開場合下,他從不承認自己是詩人。1897年,他就曾對日本友人宮畸寅藏說過:「弟不能為詩,蓋無風流天性也。」孫中山不承認自己是詩人,但是,無論哪位評論家,誰也不能不承認孫中山詩藝的超卓。畢生致力革命的孫中山,儘管自認為寫詩只是末事,然而,只要心有所動,一出手便見不凡。
  • 大陸名家製作的孫中山系列塑像被臺北中山樓珍藏
    華聲報臺北消息:在孫中山誕辰140周年之際,大陸著名雕塑家設計製作的孫中山系列塑像被臺北中山樓收藏。   據新華網報導,據臺北中山樓負責人曾一士介紹,廣州孫中山基金會理事陳慶彰向中山樓贈送了6座石灣陶製孫中山系列塑像。該塑像原為銅像,由大陸著名雕塑家曹崇恩設計。
  • 他與孫中山是好友,設計了青天白日旗,是第一個為革命犧牲的人
    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先生宣布中華革命黨黨旗為「青天白日旗」,自此,中華革命黨就一直沿用青天白日旗。眾所周知,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時期創立的第一面旗幟。旗子的設計者是興中會的陸皓東,他也是第一個為共和國革命而犧牲的。陸皓東於1868年出生於廣州香山縣富戶。
  • 打了孫中山兩巴掌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4.兄弟情深革命共孫中山一邊行醫,一邊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當他全心為革命奔走時,藥店只能倒閉,這樣,孫中山就沒了經濟來源。1894年6月,孫中山託關係上書李鴻章,遭到冷落。這次打擊,讓孫中山的改良之夢徹底醒了。這年10月。
  • 歷史紀錄片《中山臺灣情》為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獻禮
    新華社武漢11月18日電(記者吳植 朱華穎)講述孫中山與臺灣的紀錄片《中山臺灣情》上線播出一周來,在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引發大量網友關注。  記者18日從「民族魂·中山情」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上獲悉,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中國臺灣網聯合製作的兩集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山臺灣情》於11月11日開始,在中國臺灣網、臺灣今日新聞網、騰訊視頻、今日頭條、澳亞衛視、香港環球衛視、臉書和優兔上播出,目前已累計有超過400萬次網絡點擊量。  據介紹,紀錄片共分兩集,每集約30分鐘。
  • 尋找孫中山:以歷史的溫度 還原真實的孫中山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無論被尊為「國父」或是「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個名字對於全體中國人來講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可是關於孫中山,我們又知道多少呢?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了一個民族的領袖?這一切恐怕要他從兒時求學說起。啟蒙之地 少年孫中山來夏威夷讀書人們常說,天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孫中山。
  • 中山紀念堂翻新孫中山銅像(圖)
    陳欣報導:位於中山紀念堂前中央的孫中山銅像要進行一次全面翻新,昨日起有關方面已開始搭架施工,預計到3月10日前完工。  據介紹,這次對孫中山銅像的清洗是1998年中山紀念堂大維修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現在的銅像是在中山紀念堂大維修時,依據原水泥像重新用銅翻造的一尊,原有水泥像則移放在華南理工大學內。銅像高5米,加上1929年建造的碑座共高12.6米。由於新銅像距今已近七年,銅像上出現鳥糞跡、鏽跡等,而日常清洗又存在一定難度。
  • 讀圖|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1879年隨母赴檀香山投靠大哥孫眉。1885年4月,19歲的孫中山離開檀香山,經日本至上海由吳淞口登陸,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上海。該展品系宋慶齡收藏的孫中山十八歲畫像。哈同花園(今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展覽中心,舊建築已拆除)大門。孫中山在上海時曾多次到哈同花園出席活動。
  • 為孫中山生兒育女的原配是誰?她生育了幾個子女?最後結局如何?
    孫中山作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一生生活基本都是在奔走與忙碌中度過的,所以其個人家庭生活過得有點糟,尤其是他的原配盧慕貞夫人,一輩子與孫中山共同度過的時光幾乎是屈指可數的,這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不過值得二人欣慰的是,雖然他們聚少離多,但還是共同生育了三個子女。那麼,這個最先嫁給孫中山的女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孫中山與盧慕貞
    孫中山已於10月27日深夜乘船逃出廣州,經香山縣唐家灣到澳門,來不及返家向老母、妻兒道別,並於29日抵香港,次日晨離開香港,前往日本。從此,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前後有17年之久,孫中山一直流亡在海外,為反清革命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孫中山被清政府列為叛逆的要犯,家屬自然受到株連,香山知縣史繼澤迅即派人到翠亨村捕拿他的家人。
  • 孫中山四段婚姻,個個都不凡,第三個日本籍,最後一個官至正國級
    然而孫中山先生情感生活卻是鮮為人知的,他一生娶過四個女人,除了名氣最大的宋慶齡之外,還有一個是日本人。孫中山的原配夫人名叫盧慕貞,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在十七歲之時便與孫中山共結連理,生育了三個子女,其中為外界比較知名的可能是長子孫科了。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賣房為祖父立銅像
    雖為名人之後,孫穗芳早年的生活卻異常坎坷。孫穗芳是孫中山獨子孫科的私生女。其母嚴藹娟曾斷斷續續與孫科共同生活四年,但懷上孫穗芳後,兩人分開了。「因此我的童年是沒有父愛的童年。」孫穗芳說,小時候,母親和繼父把她當作搖錢樹,不停向孫科要生活費。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孫穗芳已經三十歲。  1966年,她在中國臺灣第一次見到父親。
  • 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辛亥革命後,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並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  「此外,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他曾化名陳文、陳載之、張宣、吳仲、高達生、蕭大江、杜嘉納等,筆名「南洋小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孫中山的名、字、號和化名、筆名,竟達30多個。」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告訴記者。
  • 孫中山東京行跡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897年9月27日,孫中山在平山周、可兒長一的陪同下,首次赴東京面覲日本政友會領袖犬養毅(1931年當選日本第29任首相)。這三位日本友人為孫中山早年旅日策劃革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次極其重要的會晤,犬養毅成為了孫中山日後在日本活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無意間催促了「孫中山」名字的誕生。
  • 孫中山四赴臺灣
    孫中山心系寶島   1894年,孫中山創建推翻清朝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翌年清朝政府甲午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兩年後,革命黨人陳少白向孫中山諫言:到臺灣去活動「以聯絡那裡的中國人,發展勢力」。經孫中山同意,陳赴臺並在臺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於1897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
  • 革命聖人朱執信:反對盲目服從孫中山
    前左為朱執信,右為廖仲愷,後排右為邵元衝。南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到了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同在日本的朱執信並沒加入,為什麼?林家有:建立中華革命黨是孫中山希望東山再起的一個舉動。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選孫中山為理事長,但他讓宋教仁代他去管理。
  • 廣州中山紀念堂,革命的聖地,建築的瑰寶
    遠眺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堂的外觀很有特點,融匯了東西方各自的建築精華,既像我國傳統的宮殿,又像西方的教堂。紀念堂前掛著的匾額上是孫中山的那句響噹噹的口號「天下為公」。孫中山雕塑紀念堂內部紀念堂周邊的環境也很漂亮,堂前是孫中山的塑像,塑像周圍是一座奼紫嫣紅的花壇。最前面是藍瓦綠牆的南門樓,將幽靜的紀念堂和外面的喧囂截然分開。
  • 深圳南山中山公園,始建於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建
    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南山大道與北環路交匯有一個風景優美的公園,公園名字比較特別,名曰中山公園,這個公園也是深圳歷史悠久的公園之一,是紀念民國偉大領袖孫中山而修建的一個公園,中山公園也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與休閒娛樂型的公園。
  • 孫中山:書法宗顏蘇,寬博渾厚,詩詞融才情與革命精神,彪炳史冊
    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奉獻終生,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締造者。孫中山贈日本友人書法「明德」1897年,孫中山曾對日本友人說:「第不能為詩,蓋無風流天性也。」這其實是孫中山的自謙之詞,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時有詩詞問世,其中很多是為了紀念和頌揚革命烈士的獻身精神而作,表達了他對革命者的崇敬和對反動者的痛恨,我們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境界和藝術才情。《挽劉道一》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餘遺孽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 宋慶齡:回憶孫中山
    我們從這一段話可以體會孫中山如何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體會到他是怎樣地痛恨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互相勾結。孫中山思想上的轉折,使他真誠地接受了國際工人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援助,從而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內容,即民族主義以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是以人民民主為主要內容,民生主義是以耕者有其田為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