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魚類中
長相可愛的「河豚」
深受大眾喜愛
關於河豚,素有
「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
的說法
但在美味的背後
卻隱藏著不小的安全隱患
生活中
河豚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甚至有人因此喪命
那麼
河豚中毒到底是怎麼回事?
又該如何安全吃河豚?
今天
就帶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河豚肉的鮮美味道從何而來?
河豚,也叫河魨、氣泡魚,有暗紋東方魨、紅鰭東方魨以及菊黃東方魨等品種。
河豚肉吃起來非常鮮美,其主要原因就是「河豚中所含的優質蛋白質」。
河豚所含的蛋白質量雖然不多(17%—19%),但蛋白質的「胺基酸配比」卻比草魚等家常魚類更加完美,特別是穀氨酸(味精的主要原料)、天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以及甘氨酸的含量更高,且這幾種胺基酸都是「呈鮮胺基酸」。正因為有了它們,才成就了「河豚的獨特之鮮」。
食河豚中毒,是怎麼回事?
「食河豚中毒」的事件雖然時有發生,但很多人並不在意。在此,提醒大家:「河豚真的有毒,不能亂吃」。
食河豚中毒事件,其元兇就是河豚中含有的「河豚毒素」,主要包括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以及河豚肝臟毒素,其中「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強,攝入0.5毫克即會致人死亡(比氰化鈉的毒性強1000倍)。
河豚毒素的分布具有規律性,主要分布在河豚肉之外的卵巢、眼睛、肝臟、腎臟、皮、鰓以及血液等組織,卵巢和肝臟中毒素的毒性更強。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河豚肉都無毒,依照具體情況應當區分看待。
河豚毒素與普通的毒素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它是一種「熱穩定性毒素」,「高溫煮沸」並不會破壞此毒素的毒性。靠日曬、水煮加熱、鹽醃並不能殺滅、去除河豚毒素。
正因為河豚毒素的特殊性,才出現了「河豚去毒師」這個職業。只有「殺河豚經驗非常豐富的專業人士」才能去除河豚當中所有的毒素,將其烹熟供人們食用。
該如何安全吃河豚?
去「有資質的餐廳」
吃河豚務必去「有專業資質的餐廳」,可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不建議自己嘗試烹調製作。
不購買「活著的河豚」
國家明令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豚,禁止販賣活的河豚」。若遇到有不法商販售賣活著的河豚,請各位遠離並撥打12315舉報,降低自身和他人中毒的風險。
明確來源,拒絕食用「野生河豚」
一般來說,含有河豚毒素的是「野生河豚」,其「毒化途徑」主要來自生物富集(藻類產生毒素,然後由小魚、小蝦以及貝類生物富集起來,最後再被河豚富集)。
因此,只要是「野生河豚」,無論是自己從河裡釣的還是餐廳售賣的,都不可進食。
那我們可以吃的河豚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餐廳可售賣的河豚都是「從農業部備案的河豚魚源基地採購的屠殺處理好的河豚」。
如果不放心,可以向餐廳老闆要關於河豚的相關「證明」,例如可追溯的二維碼、備案號、產地等信息,做一個「明明白白的吃貨」。
即使是「河豚魚乾」,也不可「張嘴」
除了新鮮的河豚,河豚魚乾經過鹽醃和曬乾之後,其毒素依然存在。
當「魚」變成「魚乾」之後,我們更不能簡單辨別其品種和毒性,而且還含有較多的食鹽,食用風險只會更高,請遠離。
最後強調一點:
選購安全、放心的魚類食品,請到「大型超市」或「有資質的正規農貿市場」。
不明資質、不確定食品來源的地方所售賣的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寄生蟲汙染、重金屬超標等)。
另外,拒絕購買「與市場價格相差過大的魚類食品」。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