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廣州地鐵十八號線橫瀝至番禺廣場區間4號中間風井的鋪軌基地內,作業人員將一節長25米軌排緩緩鋪設在隧道基底上,標誌著國內在建的「最快地鐵」正式進入軌道鋪設階段。
全線設16個鋪軌基地
地鐵十八號線線路全長61.3公裡,起始於南沙萬頃沙樞紐,止於天河廣州東站,途經南沙區、番禺區、海珠區及天河區,設9站8區間。其中,9座車站有8座為換乘站,最長站間距達25.9公裡,為橫瀝至番禺廣場區間,這是目前國內站間距最大的地鐵區間。
地鐵十八號線全線需鋪設軌道122.6公裡。為確保鋪軌作業順利推進,施工單位中鐵建華南公司廣州地鐵十八號線五分部四工區(中鐵十一局管段)的地鐵建設者們不斷調整場地功能布局、完善鋪軌基地建設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穩步推進施工。鋪軌施工計劃設置12個機鋪基地、4個散鋪基地。整個鋪軌工程計劃將投入機械設備軌道車32臺、地鐵專用平板車64臺、龍門吊24臺、鋪軌機94臺、焊軌設備6套等,施工高峰將超過2200人同時作業。
軌道鋪設與高鐵對標
廣州地鐵負責十八號線建設管理的金輝表示,作為時速高達160公裡/小時的高速地鐵線路,與普通地鐵線路採用的整體道床不同,地鐵十八號線全線參考高鐵的標準建設,大大提升地鐵線路平順性和乘客的乘坐舒適度。同時,結合地鐵實際,綜合採用了鋼彈簧浮置板預製道床、減振墊預製板和雙塊式軌枕3種整體道床施工工藝。其中,在學校、醫院、居民區等地段應用了1.23公裡的鋼彈簧浮置板預製道床和36.2公裡的減振墊預製板道床,鋼彈簧浮置板預製道床在160km/h軌道交通中應用尚屬首次,減振墊預製板道床類似高鐵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道床,具有較好的減振效果,降低列車運行對環境振動及噪聲的影響。
此外,減振墊預製板道床在鋪設過程中還要像高鐵建設一樣灌注自密實混凝土。為確保施工質量,地鐵建設者們開展科技攻關,在多達15次的揭板試驗後,最終形成了自密實混凝土最優配合比、性能參數、灌注工藝參數等一系列數據成果,找到了破解自密實混凝土強度差異化、存氣泡、泌水現象及軌道板上浮、外觀不美觀等疑難雜症的方法,不僅有效提升了整體道床質量,也能達到減振降噪效果。
鋪軌施工中,地鐵建設者們將採用國內最先進的高鐵CPⅢ軌道控制網精測技術,全站儀配合軌檢小車,對軌道靜態幾何尺寸進行全面系統性測量、分析和調整,測量誤差控制在1毫米級,大大降低列車運行時的「顛簸感」,提升了乘坐舒適度。同時,施工中以平順性為核心,注重軌道線型,合理調整軌道幾何尺寸,減少後期運營維護成本。
多項新工藝確保質量
中鐵建華南建設有限公司十八號線五分部四工區項目經理周宗敏介紹,在鋪軌作業中,地鐵建設者們將應用多項新工藝。引進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施工領域最先進的自變形輪胎式混凝土罐車、鋪軌吊及運板車,在隧道內澆築混凝土較為機動靈活,有效提升物料運輸效率,同時保護了隧道管片。應用新型純電動軌道牽引車,有效降低施工噪音、減少廢氣排放,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作業環境。投入新型感應正火車進行無縫鋼軌焊接正火作業,採用電磁感應技術對焊接接頭進行加熱,克服了火焰加熱的火孔狀態、氣體質量、氣體流量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加熱質量明顯提高,減少人為因素影響,全面提升鋼軌焊接質量。
鋪軌施工作為「洞通」「軌通」「電通」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工序,施工交叉作業多、施工人員多、機具設備多、線路坡度大等難點,施工單位專門組建施工的「智慧大腦」——工程指揮中心。指揮中心連通施工區、生活區、辦公區,網絡全面覆蓋項目部、鋪軌基地、車站站臺、隧道區間,在重要岔區、大坡道、外圍吊裝場地等重點區域安設監控設備,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PC和手機端實時多人監管,提升現場文明施工程度。「智慧大腦」平臺搭建的數據監控能夠實時精準把控現場脈絡,有效消除隱患,達到事前規範、事中監督、事後取證的目的,有效化解各類安全風險。
廣州地鐵集團通報,截至目前,十八號線土建工程累計完成67%。9座車站中,1座已封頂,7座進行土建施工,剩餘1座進行施工前準備;8個區間均進行土建施工,隴枕停車場出入場線、萬頃沙車輛段、隴枕停車場進行土建施工。
南方日報記者 譚超 通訊員 陳虎輝 黃國慶 王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