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種草藥,專治咳嗽,祛痰止咳效果顯著,山上很多,請您識別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從痰治。痰之所駐,隨氣所至,無處不到。為嗽,為喘,為嘔,為惡,為壅塞,為怔忡,為眩暈,為心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頑疾之痰也會有對症的中藥。本文為大家介紹一味治痰止咳的良藥——「白前」。
白前,又稱石藍、嗽藥、柳葉白前、水楊柳、大鶴瓢、芫花葉白前、溪瓢羹、消結草、烏梗仔、鵝管白前等,為蘿藦科鵝絨藤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我國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各省區,常生長於路邊、丘陵山坡。白前是一味降氣止咳化痰要藥。據傳,其名字的來歷與名醫華佗有關。
有一年,華佗在河南行醫,一天,他來到一個名叫白家莊的村子,天卻下起了瓢潑大雨,他便留宿在一白姓老闆開的客店裡。睡到半夜,華佗被陣陣小孩的哭聲驚醒,仔細聽,孩子咳嗽得甚是厲害。他睡不著了,便起床叫醒白老闆:「誰家的孩子在哭呀?」老闆答:「店後邊那家的孩子,都幾天了。」華佗認真地跟老闆說:「這孩子的病很重,必須馬上治療。」華佗看孩子的面色、舌頭、手指,聽聽聲息,又坐下切過脈,然後果斷地說:「要救孩子,亟需找到一種藥草。」此時,雨下得更大,路泥濘溼滑,他們找遍了村子的前前後後,費了好長時間,淋了滿身泥水,最後才在客店門前一條小河溝的土坡上,找到了想要的藥草,煎水給孩子喝。就這樣,到黎明時分,孩子的咳嗽果然明顯減輕了。白家莊人認識了一味止咳藥草。村民們採挖它、使用它,卻沒問清它的名字。那個患兒的父親想這藥草是在白老闆客店門前找到的,提議叫「白前」,獲得大家認可,便流傳至今。
中藥名白前,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白前的根及根莖,始載於《名醫別錄》。南北朝有甘草汁浸後焙乾法,此法沿用至清代,現主要的炮製方法為蜜炙,為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斷、乾燥,再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白前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制表面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即可。蜜炙後增加潤肺之功效。
中醫認為,白前味辛甘,性微溫,無毒,歸肺經,功於瀉肺降氣,下痰止嗽。主冶肺氣壅實之咳嗽痰多;氣逆喘促;胃脘疼痛;小兒疳積;跌打損傷。其性微溫而不燥烈,長於祛痰,降肺氣以平咳喘,無論屬寒屬熱、外感內傷、新嗽久咳均可用,尤以痰溼或寒痰阻肺而氣機失降者為宜。但在市場上有以鳶尾科植物白射幹的乾燥根及根莖冒充白前出售,使用時注意鑑別。
真品白前:根莖呈管狀,細長有節,彎曲扭轉而成團,有分枝,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具細縱皺紋,節部膨大,頂端常殘留灰綠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莖;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類圓形,中空或有膜質的髓。根細長彎曲,多數呈毛須狀,常盤結成團,並具多數小鬚根,斷面類白色;聞之氣微,口嘗味甜。
偽品白射幹:根莖橫生,呈不規則結節狀。長度明顯比真品短,表面灰褐色,粗糙,有膜質鱗片,可見圓形的莖痕或殘留的莖基。鬚根細長彎曲,下部多已折斷,表面黃棕色,有明顯的縱皺紋及疏生的細根,有時可見纖細的絨毛;質韌而硬,不易折斷,斷面為實心,中央有小木心,木心與外皮間為空隙或黃白色的皮層。聞之氣微弱,口嘗味淡微苦。(下圖為鳶尾科植物白射幹的根)
《本草衍義》載:「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本草綱目》亦載其「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而偽品白射幹雖亦可藥用,但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它既不與白前為同科植物,又不具有白前的功效,故不可代替白前入藥。
《本草匯言》:「白前洩肺氣,定喘嗽之藥也,療喉間喘呼,為治咳之首劑;寬膈之滿悶,為降氣之上品。」若能與桔梗或前胡配伍效果更佳。桔梗宣肺祛痰,白前降氣化痰,兩藥配用,一宣一降,有宣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前胡宣暢肺氣,疏風止咳,兩藥一降一散,祛痰作用加強,有降氣散風,止咳化痰之效。
綜上所述,可見白前是一味化痰止咳的良藥,而且很容易找到,山坡上很多,請您識別好,若遇見,別當雜草。「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