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參考睿評|日本製造如何被捧上「神壇」?揭秘幕後推手
日本製造業被捧上神壇可謂時日不短了,香火鼎盛,香客膜拜不休。然而,最近卻遭逢強震,神壇搖晃,裂隙大顯。
此次神壇之震發端於「神戶制鋼」,這是一家百年大廠,以鋁、銅等名牌金屬產品為主業,高端客戶遍及歐美和全世界,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造船、航空航天及軍工企業等。就是這樣一個製造業巨鱷卻被爆出長期上瞞下騙,篡改數據,以次充良……醜聞一出,震驚天下。
這是一次偶發事件嗎?顯然不是。全球媒體都在追蹤,引發了方方面面的批評議論,在聚光燈下,人們尤為關注的是此次事件對「日本製造業神話」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是的,日本很在意自己的「製造業神話」影響力,因為,正是在這樣一個「神話」中,日本被捧上了世界「製造業神壇」地位。
實力加「吹噓」走上神壇
以工匠精神築基,以經營理念架構,以規模與效益、技術與研發、質量與價格、品牌與客戶、管理與營銷等戰略披荊斬棘,構建了神話的魅力世界,而日本的一些卓越的企業家更為這樣一個神話構築鞠躬盡瘁——把他們自己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編輯成書。松下幸之助就是這樣一群日本企業人的傑出代表。他的書成為企業經營的經典,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
在日本經濟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為了謀求製造業強國地位,這樣一種神話一邊在被創造,另一邊也在被無限放大,積極編織,於是就有了神話的十全十美,製造業的神壇上也就有了日本。客觀地說,這樣一個神話的出現,不僅有益於日本製造業的良性發展,也確實對世界所有的企業家大有裨益。
在筆者看來,這個神話,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下部基礎和上層建築,所謂的資本、技術、生產、市場、利潤、規章制度等是基礎部分,所謂的工匠精神、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發展戰略等就是這個神話的上層建築了,松下幸之助等優秀的企業人把這個部分稱作「企業精神」,並歸結為七大類:產業報國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團結一致精神、奮發向上精神、禮貌謙讓精神、改革發展(適應形勢)精神、服務奉獻(感恩報德)精神。
日本政府曾在年度經濟白皮書中這樣描述,在當前政府為建立日本產業所作的努力中,應該把哪些條件列為首要的呢?可能既不是資本,也不是法律和規章,而是精神,因此,如果就有效性來確定這三個因素各自的分量,那麼精神應佔十分之五,法規佔十分之四,而資本只佔十分之一。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日本製造業神話誕生並由此把日本推上世界製造業神壇的過程中,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優秀的企業人確實起到了開拓者和引領者的作用,但日本政府發揮的推手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神戶制鋼副社長梅原尚人(右)鞠躬致歉。 新華社
「精神垮塌」給全球製造業敲警鐘
「神戶制鋼事件」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此一事件還不至於令日本製造業神話就此破滅,從而令日本徹底走下神壇,但頻發的企業醜聞會令日本製造業神話蒙羞,這既是事實,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從根源上找出原因,就不會杜絕後患,那麼相信日本製造業神話破滅是遲早的事,日本走下製造業神壇也是遲早的事了。
關注點在於根源性的問題上,既是佔了日本製造業神話十分之五天地的「精神」問題。神戶制鋼的問題,既不是資本運作的問題,也不是技術和市場的問題,更不是運營法規和制度的問題,概而言之,神戶制鋼不缺資本、技術、市場和客戶,也不缺企業管理的各項嚴格法規制度,缺失的是優秀領軍人物,喪失了企業精神,喪失了自律自淨自我糾偏能力。神戶制鋼還暴露出一些潛藏的深層次問題,譬如企業所形成的包庇文化、企業內部霸權的山頭主義文化等等,也都是屬於精神層面負的東西。
以神戶制鋼為代表的一些大企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毫無疑問反映了神壇上的日本製造業並非那麼貌美如花、玉樹臨風,神戶制鋼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並不能排除還有些什麼企業也是患有「精神疾病」的……
越是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尤其是巨頭企業、支柱型產業企業出了問題,就不僅僅是神話破不破滅、走不走下神壇那麼簡單的事了,正如該事件所展示的這般情形,這種破壞性事件所形成的衝擊波會嚴重影響全世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因「企業精神」走上世界製造業神壇,如果走下神壇大概也會是因為「精神垮塌」吧。不僅僅是日本,全世界的企業人都應該汲取深刻教訓,解決好企業精神這個上層建築的大問題。(作者/任景國 時事評論員)
日本商品一度受到青睞。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10月18日報導 日媒稱,神戶制鋼篡改產品數據的醜聞給日本社會帶來很大的震動,同時也給日本視為「立國之本」的製造業的聲譽一記猛烈打擊。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0月13日報導,神戶制鋼原是家口碑很好的企業,形象很不錯。再加上它的產品是金屬,是製造業所需的基本材料,涉及的範圍特別廣。這些因素都放大了這次事件的影響結果。雖然神鋼事件屬於一個個案,但是它尖銳地反映了日本企業和日本社會的很多共性問題,帶有普遍意義。
報導稱,日本社會包括企業的職業道德在內,這些年在走下坡路,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滑坡現象。只不過原來的水準比較高,使得所出現的走下坡路現象不那麼驚心動魄,從而沒有及時引起人們的警覺。
報導分析認為,這次神鋼事件的「重症」之一就是長期的集體造假。事實已判明這次所暴露的神戶制鋼造假問題並不是一次偶發性的問題。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員工集體參與的數據造假已持續多年,並得到很多員工的默認。連神鋼高層管理人員也不得不公開承認篡改數據並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了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可見,日本製造業一向引以為豪的企業自律、自淨、自我糾偏能力正在受到嚴峻考驗。
報導稱,從被吹捧為「日本第一」到持續20多年的經濟低迷,這些嚴峻的現實沉重地打擊著日本國民的士氣。自1992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日本人的工資幾乎沒有上漲,生活水準卻在下降。因此,企業內部普遍出現員工士氣低落、職業道德下降的現象。員工的責任感和「熱愛公司」的精神,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了。於是,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問題現在就很自然地出現了。
報導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維持企業和產品的成功形象對許多企業來說,成了一個必須要達到的目標。所以,無論是產品質量的數據造假,還是反映企業盈虧的財務數據造假,共同點都是為了製造一個成功的假象。
報導還稱,日本企業以前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比質量,現在又面臨著中國企業的競爭,中國產品的質量不斷上升,使日本領先的空間越來越小,這種環境下產生的焦慮感更加觸發了需要加強和維持成功形象的需求。當實際做不到的時候,就走向了造假之路。
資料圖片:10月8日,神鋼副社長梅原尚人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日本經濟新聞》網站)
【延伸閱讀】法媒:神戶制鋼醜聞持續發酵 豐田等多家日本車企受牽連
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 法媒稱,隨著更多汽車廠商受波及,日本制鋼醜聞持續發酵。
據法新社東京10月11日報導,日本主要汽車廠商11日說它們正努力評估其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產品的汽車是否有質量問題。該鋼廠在一起持續發酵的醜聞中承認篡改了產品質量數據。
豐田、日產、本田、三菱汽車、斯巴魯和馬自達也像航空公司和防務承包商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及石川島播磨重工一樣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的產品。
據日立工程公司說,新幹線子彈頭列車像英國的高速列車一樣也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的鋁。
日立發言人告訴本社記者:「(日本和英國列車)使用的產品符合安全標準,但它們不符合我們與神戶制鋼所所籤協議的規格。」
本田發言人對本社記者說:「至於安全性,我們仍在調查(可能的)衝擊。」
本田發言人說,「此刻,我們還沒有發現重大問題,我們對於使用的材料有自己的安全檢查。不過,我們仍在調查」,現在就說是否有必要召回產品還為時過早。
汽車巨頭豐田已表示,神戶制鋼所向它在日本的一家工廠提供材料,這些材料用在了汽車發動機罩、後車門和某些機動車的周邊區域。
日本經濟產業省已向神戶制鋼所施壓,要求它與自己(遍及眾多行業)的客戶開展合作,進行緊急安全分析。
這次持續發酵的危機是近年來涉及日本大企業的一系列質量控制和管理醜聞中的最新一起,破壞了日本在產品質量方面的聲譽。
這是讓日產頭痛的又一個問題。它因為一個認證問題已宣布在日本國內召回100多萬輛汽車。
神戶制鋼所醜聞於周日爆發,當時該鋼廠承認篡改了與產品的強度和質量有關的數據。
內部調查顯示,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間,神戶制鋼所供應給客戶的、涉嫌造假的產品包括約1.93萬噸鋁製品、約2200噸銅製品以及約1.94萬個鋁鍛造品。
神戶制鋼所說,造假行為——也許10年前就開始了——可能涉及供應給多達200家公司的產品。
現在還不清楚該醜聞是否會影響這些企業產品的安全性。
這是10月10日在日本東京的神戶制鋼所辦公地點拍攝的企業標誌牌。(新華/路透)
【延伸閱讀】日媒稱日本製造業走向衰落:不僅僅是職業道德低下問題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導 日媒稱,神戶制鋼所、日產汽車等日本製造業的代表性企業接二連三發生舞弊事件。兩家企業都存在質量意識低下和企業治理無效的問題,不正當操作的水很深。這些異常事態可能動搖外界一直以來對日本製造業整體的信心。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20日報導,日產公司社長西川廣人在1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將重啟生產,杜絕再次發生類似事件,奪回(消費者的)信心。」
報導稱,這番話很難讓人百分百相信。在曝出無資質人員充當出廠車正式檢查員的問題後,西川社長曾在2日的見面會上解釋說:「目前已經做到了檢驗員百分百有資質。」結果社長的話言猶在耳就又曝出了新的問題。
報導稱,神戶制鋼所也是在採取了所謂萬全的防範措施後再次出現新問題的。該公司集團下屬企業去年剛剛發生違反日本工業規格的舞弊事件。結果最近又被發現大量鋁製品等產品存在數據造假。
報導稱,在製造業生產現場違反操作規程的做法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且由來已久,這種現狀凸顯出組織整體道德意識的低下。
據報導,日產的正規檢驗員把自己的印章借給無資質員工,違反日本國家規定,對出廠車輛進行檢驗。西川社長對此解釋說,「背後的原因是作為現場負責人的股長和課長之間存在溝通障礙」,但也存在整個組織參與違規行為的嫌疑。
報導表示,另一方面,通過神鋼篡改性能數據一事還暴露出「特採」制度被部分濫用的問題。「特採」是指當產品沒有滿足與客戶商定的規格時,在客戶知情的情況下仍然同意收貨的習慣做法。雖然「特採」本身並不違法,但以篡改過數據的產品冒充就不同了。
報導稱,日本國內的製造業正在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但在生產一線,企業卻以提高效率為名將人員數量縮減到最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接到訂單,為了按時交貨,工人就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報導表示,神戶制鋼所否認是管理層指示造假,但是並沒有否認一線員工可能承受著限期交貨的巨大壓力。川崎博也會長也表示「不能說沒有這種情況」。日產的西川社長對於記者提出的是否存在壓縮工人數量導致生產一線壓力山大的問題,也承認「或許是存在這種環境的」。
日媒認為,日本製造業衰落的還不僅僅是品質和道德,競爭力的低下也已經被數據所證明。據研究機構日本生產率本部的統計,2000年時僅次於美國排名全球勞動生產率第二的日本製造業如今已經跌至第11位。在大幅提高生產率的物聯網方面更是遠遠落後於德國和美國。
日媒表示,面對如此的危機,日本的企業經營者看上去只能束手待斃。經濟同友會代表幹事小林喜光警告說:「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日本企業經營劣化的現實,必須藉助他山之石做出改變。」(編譯/劉林)
【延伸閱讀】外媒:產品質量醜聞頻出 神鋼事件動搖「日本製造」根基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在發現可追溯至2011年的更廣泛問題後,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12日作出道歉。
企業公信度降為零
神戶制鋼所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也進行正式道歉並深深鞠躬,哀嘆「對我們公司的信任已降為零」。
據美聯社東京10月12日報導,他向日本經濟產業省一名高官承諾,該公司將在兩周內提供安全檢查結果、在一個月內提供一篇關於問題原因的報告。
經濟產業省製造產業局局長多田明弘敦促該公司迅速採取行動、解決這些據信影響到該國很多大製造公司的問題。
該公司11日晚間發布聲明稱,已發現關於用於冶金的鋼粉及一些用於計算機晶片薄膜的高科技材料的數據遭偽造。
數據造假涉及面廣
另據日本《朝日新聞》10月12日報導,近日曝出篡改鋁、銅製品檢驗數據問題的神戶制鋼所11日宣布,用於製造汽車零件等的鐵粉和液晶零件所需合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由於篡改數據問題擴大到了鋁銅製品以外的領域,由外部律師等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將對整個集團的海內外公司進行正式調查。數據篡改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可能更廣。
神戶制鋼所篡改了高砂製作所生產的鐵粉的出廠檢驗數據。在產品出廠之際,神戶制鋼所篡改了「檢查證明書」數據,以符合規格明細書要求。2016年神戶制鋼所向一家客戶公司提供了約140噸貨品。據稱,鐵粉密度高於合同規定。神戶制鋼所的解釋是,在安全性方面不存在問題。
神戶制鋼所子公司神戶制鋼研究所2011年11月以後出廠的液晶零件用合金也存在未經檢測或篡改檢驗數據的問題。據稱,該公司向70家客戶公司提供了6611枚合金。
報導稱,以去年出現的偽造數據問題為契機,神戶制鋼所開始了自主檢查,這次的篡改數據問題就是在自主檢查中發現的。神戶制鋼所常務執行董事勝川四志彥表示,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正式推進調查,可能會發現其他問題。
引發巨大全球反響
俄羅斯《專家》周刊網站10月12日援引了彭博新聞社等全球性經濟媒體的報導稱,日本金屬行業曝出的醜聞令人有理由懷疑日本製造的汽車、火車和飛機的強度。日本第三大鋼企神戶制鋼所承認,旗下數家工廠多年篡改部分鋼、鋁和銅製品的出廠數據,冒充達標產品出售。這些產品隨後被用於汽車、火車、飛機的製造,乃至火箭工業中。
神戶制鋼所的股價暴跌22%。醜聞已經蔓延到日本境外,因為日立公司使用神戶制鋼所的產品為英國生產火車車廂。豐田、本田、斯巴魯等日本主要汽車廠商都在使用神戶制鋼所的產品。
專家初步評估,替換問題零部件可能要耗資150億日元(約合1.33億美元),但神戶制鋼所在自身形象和公眾信任以及或將面臨客戶索賠訴訟方面的損失可能更大。
神戶制鋼所的醜聞會重創整個日本汽車業的良好聲譽。例如,日產汽車公司打算在多國召回逾100萬輛使用神戶制鋼所鋼材的汽車。神戶制鋼所的客戶包括200多家公司。
神戶制鋼所成立了以社長川崎博也為首的調查委員會。神戶制鋼所副社長梅原尚稱,篡改質量數據的情況至少已有十年之久。
神戶制鋼所是日本最老牌的工業企業之一,成立於100多年前。總部位於本州島南部的神戶市兵庫縣。去年,神戶制鋼所產鋼約700萬噸。鋁和銅製品佔其所有產品總產量的20%。
據報導,受醜聞影響最大的看來是日本汽車業。問題產品可能被用在豐田汽車的整流罩和車門等一些零部件上。本田、馬自達、鈴木、三菱也都是神戶制鋼所的客戶,也都在排查用該所鋼鋁材製造的零部件的強度。
對神戶制鋼所和日立來說,幸運的是,英國訂購的、零部件包含問題鋼鋁的火車尚未開始運行。
日本經濟產業省密切關注神戶制鋼所醜聞。有關數據造假的新聞可能進一步損害十年前還顯得完美無缺的日本工業形象。
「日本製造」跌下神壇
美聯社東京10月12日報導稱,日本政府11日敦促神戶制鋼所澄清其篡改鋼材、鋁材及其他金屬檢驗數據的程度。這一事件成為震動日本製造業的最新質量醜聞。
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野上浩太郎告訴記者,政府正在尋求有關這一問題的更多信息,並設法確定其對產品安全的可能影響。他批評這種對數據進行明顯的大範圍篡改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尚不清楚這一事件所涉及的總計4.09萬噸金屬產品是否包括對其他國家的出口。
報導稱,近年產品質量醜聞在日本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規模最大的一起醜聞中,汽車部件廠商高田公司因為隱瞞在全球各地導致至少19例死亡的氣囊缺陷而被罰款10億美元。各大汽車廠商也採取了大規模的召回行動,並因為涉嫌在知情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存在缺陷的氣囊而遭批評。
去年,三菱汽車公司承認曾系統性地篡改其某些型號車輛的裡程數據。而更早的時候,該公司的聲譽還因其對質量缺陷進行長達數十年的大規模、系統性的掩蓋而遭到重創,這些質量缺陷在2000年之後的幾年裡浮出了水面。
在另外一起重大案例中,建材和化工企業旭化成工業公司發現在3052項工程中,有360項工程的數據遭到篡改,從而引發外界對建築打樁件強度的懷疑。
12日,神戶制鋼所董事長兼社長川崎博也在記者招待會上正式道歉並深深鞠躬。(路透社)
【延伸閱讀】外媒:問題氣囊撂倒汽配巨頭高田 成日本製造業最大破產案
參考消息網6月27日報導 外媒稱,日本安全氣囊製造商高田公司26日宣布,作為一項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它已經申請破產保護,以恢復因在全球召回有缺陷安全氣囊而陷入困境的公司業務。
負債高達百億美元
據共同社6月26日報導,高田公司面臨在全球召回問題安全氣囊而產生的巨額費用。該公司的問題安全氣囊僅在美國就與至少11人的死亡有關。
高田公司負債總額預計超過1萬億日元(約合90億美元),因此高田破產案也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日本製造企業破產案。
東京證交所宣布,高田公司股票將於7月27日摘牌退市。
如今,這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將在中國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美國百利得汽車安全系統公司(KSS)的財務支持下推進重組相關工作。
高田公司說,它擬將幾乎所有業務轉讓給KSS,但會繼續更換問題安全氣囊。
高田公司的美國子公司TK控股也已申請適用《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的破產保護。
這個創建於1933年的家族企業是全球主要的汽車安全裝置製造商。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26日報導,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高田已在日本和美國申請破產保護。高田生產的、易發生爆炸的安全氣囊導致了一波全球性的召回,為負擔大規模召回的成本,該公司現背負逾100億美元債務。
高田申請破產保護後,落實召回和負擔召回財務成本的重擔就落在全球汽車業肩上。這一史無前例的召回程序牽扯本田、豐田和大眾汽車等至少13家汽車製造商銷售的數千萬輛汽車。
分析師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如果高田在申請破產保護後沒有足夠的金融資產來完成召回程序,眾多汽車製造商要負擔多少新的召回成本。
中國買家巨資接盤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26日報導,高田公司在日本和美國申請破產保護,並稱將把大部分業務出售給一個競爭對手,這為該公司的急劇衰落畫上了句號。近九年前,這家有80多年歷史的日本公司開始在全球召回易破裂的汽車安全氣囊。
高田26日早間在日本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其美國附屬公司25日晚間在德拉瓦州申請破產保護,這使該公司可以嘗試穩定其財務狀況。高田還披露了一份初步協議,將以近16億美元把幾乎全部資產出售給密西根州供應商KSS。後者由中國公司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資產出售將幫助高田履行明年初向汽車生產商支付8.5億美元的義務。這是高田與美國司法部為和解針對高田的刑事調查而達成的10億美元認罪協議的一部分。
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為日本戰後工業騰飛留下痛苦的印記。高田以紡織起家,最後發展成為最大的汽車安全公司之一,在2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
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高田虧損795億日元(約合7.14億美元),為連續第三年虧損。隨著破產前景明朗化,該公司股價上周下跌逾60%。
根據KSS通過電子郵件發表的聲明,與涉事安全氣囊的生產相關的資產和業務未包括在雙方交易之中,這部分資產和業務最終將被關停。
隱瞞隱患達十五年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6月26日報導,高田公司已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八年多以前,該公司缺陷安全氣囊的首次召回演變成了汽車業史上最大的安全危機。
法院文件顯示,這家總部位於東京的供應商已根據《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在德拉瓦州申請破產,登記負債總額超過100億美元。
本田、福特等汽車製造商均使用高田公司的產品。高田公司問題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與全世界的至少17起死亡事件有關。根據美國交通部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網站的數據,目前僅在美國就有約4300萬個安全氣囊被召回,截至5月26日只有約38%完成了維修更換。日本國土交通省的一位發言人本月說,召回事件在日本影響到近1900萬輛汽車,目前完成了約73%。
高田的第一大客戶本田公司在2008年首次開始召回雅閣和思域車型以更換由高田提供的安全氣囊。高田公司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使用硝酸銨作為推進劑,在長期暴露於溼熱環境後可能變得不穩定,進而導致氣體發生器發生爆裂,引發金屬碎片的飛濺,傷及車內人員。大眾、豐田、通用等另外十餘家汽車製造商也召回了配備高田公司安全氣囊的汽車。
今年1月,高田公司在一份協議中承認隱瞞問題安全氣囊的致命隱患達15年之久,並同意向美國監管部門、消費者和汽車製造商支付共計10億美元。
高田公司由高田家族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最初是一家紡織品製造商。1960年,高田公司開始為國內汽車製造商生產汽車座椅安全帶。1990年,高田公司生產出了它的第一個安全氣囊。21世紀初,高田公司開始使用硝酸銨作為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的推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