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國演義》比作中國的《奧德賽》,因為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各自民族中的英雄時代為背景的。一個英雄時代是以個體的戰功和偉績來推動的。《奧德賽》的時代與《三國演義》的時代共同之處都是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人才,後世難以超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田穎
《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德文標題「Die Drei Reiche」)2017年初由德國菲舍爾(S.Fisher)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國四大名著中已有兩部全部譯為德文,另外一部是2016年出版的《西遊記》。
《三國演義》德文版出版後在德受到關注,德國《世界報》《法蘭克福匯報》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世界報》在一篇介紹這部中國經典名著的文章中說:「《三國演義》像是以《魔戒》的形式將《尼伯龍根之歌》呈現出來;《權力的遊戲》與之相比就像幼兒園。」而德文版譯者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尹芳夏(Eva Schestag)則把《三國演義》比作中國的《奧德賽》。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尹芳夏介紹了該書翻譯出版過程,以及她和德國讀者眼中的《三國演義》。以下是採訪實錄:
問:請您簡要回顧一下《三國演義》德文版翻譯和出版的過程。
答:2010年,菲舍爾(S.Fisher)出版社出版了我編著的《中國古典精選(4+1卷)》後,國際小說部編輯主任漢斯·于爾根·巴爾梅斯讓我就首次把《三國演義》全本譯為德文寫一份報告。
2011年1月,出版社便正式委託我開始這項翻譯工程,當時沒有規定何時成書。當我翻開這部2000多頁的書籍的第1頁時,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就像站在一座巍峨的大山腳下仰望其巔峰。從那時起的6年中,我幾乎從沒把書從手上放下。其間,我只做做英德法律或金融翻譯,這是我第二個主要的經濟來源。截止2015年底,我完成了這部小說翻譯初稿,2016年1月,我開始逐章修改譯文。這時,漢斯邀請了克裡斯蒂安·瓦岑格加入,讓他對我的譯文進行初讀,他的反饋對我來說至關重要。瓦岑格沒有漢學背景,但是精通國際古典文學。同時,我開始撰寫註腳,主要為廣大讀者提供歷史背景。我為我的目標讀者——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廣大讀者撰寫了註腳和譯後語。我努力避免在文本中出現任何漢學行話和術語。創作在語文學上忠實於原文的譯文,以及寫就一個生動、優雅、超越時間的文本成為我最大的挑戰。
這六年中,我喜歡長期呆在瑞士蘇黎世附近的樓仁(Looren)翻譯之家,呆在那裡就相當於從翻譯之外的一切事務中脫身。我時常在阿爾卑斯山中徒步,然後再回到自己的書房中工作,這種結合非常完美。翻譯之家方便我們與同行深入地交流。自我在蘇黎世大學讀書以來,我一直與這個城市保持著聯繫。我曾經的德語文學教授也是一個作家和翻譯家,她也非常幫忙地讀了《三國演義》德文譯文初稿,並給予我反饋。在這段長期的深度隱居生活中,我只與外界保持著很少的聯繫。
問:因為什麼原因您開始對《三國演義》產生興趣?為什麼選擇翻譯這部作品?
答:我總是為那些經久不衰光芒永駐的東西痴迷,它們超越時間,優雅之至,文學經典正是如此。《三國演義》是最古老的中國小說之一,由於它是一部歷史小說,可能又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重要的。毋庸置疑,能夠用六年時間翻譯這部作品我感到榮幸和快樂。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最古老的、可能也是最受歡迎的。而且德國一直沒有《三國演義》德文全譯本,(漢學家弗蘭茨·庫恩在上世紀中期僅翻譯了120回中的35回)。在語言方面,《三國演義》也是四大名著中最「古雅」的,包含了很多漢代文本,有長散文詩、檄文、敕令、書信等等,所包含的文學形式不勝枚舉。
《三國演義》講述的故事跨越了上百年時間。但是它卻經常跳出敘事框架,穿插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支線故事。其構思與結構就像一部240集連續劇,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又是現代和當代的。
《三國演義》是一部關於戰略策略的經典,被視為領導藝術的參考書,亞洲歷史上的政客或領導人都常常引用這本書中的策略來分析並解決難題。
問:小說中的什麼內容、人物、詩詞、思想讓您印象最深刻?或最打動您?
答:我對穿插在小說中的一些小的獨立的故事最感興趣,它們就像一顆顆文學的寶石。其中我最喜愛的是一百十三回吳國16歲君主孫亮和太監之間的一段故事(孫亮辨奸),太監想要欺騙聰明的孫亮但沒有成功。還有第七十八回末尾有一處略有些荒誕的片段:曹操臨死前將其最愛的嬪妃們叫到床前,給她們每人一些香料作為告別禮物,還囑咐她們多繡絲履,允許她們靠售賣絲履的收入自給。這是無數有趣的小片段中兩個隨機想到的例子。讀者可以在三國演義長而迂迴的故事中發現很多精彩的小片段。這本書中充滿幽默、智慧與修辭。
《三國演義》中包含的許多漢代文本和文件都可謂中國古典文學的紀念碑。其中我最喜愛的是第二十二回陳琳撻伐曹操的一篇檄文,第四十六回《大霧垂江賦》,還有就是著名的《出師表》了。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組成這部小說的重要部分。翻譯這些文章、詩歌需花費大量時間,往往要到二三十回後,我才能理解為什麼這些文章和詩歌對於整個小說文本至關重要:它們打亂了敘事的節奏,引導讀者停下來,欣賞一個偉大的事跡,或是憑弔一位英雄的逝去。
《三國演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勝枚舉,其中最豐滿最複雜的人物形象無外曹操。他陰險狡詐剛愎自用,但對真正的對手心懷敬意。羅貫中由於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而尊劉貶曹,但劉備太愛哭,很少獨立決策,幾乎完全依賴其軍師諸葛亮,相比之下曹操是一個更加獨立、可能也是更強大更真實的人物形象。這部小說又是一部關於如何招賢納士的小說,這點也非常有趣,一個現代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也必須重視人才。
人們一面受到從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秩序與價值的約束,一面為適應變化的現代世界要求而做出改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這部小說的主題,這一矛盾也是各個民族各個文化中都存在的。
問:這部小說的哪些部分或哪些特質會吸引德國讀者?能特別引起德國讀者的共鳴?
答:對至高權力的爭奪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無論過去現在,用於克敵制勝或是戰勝競爭對手的策略始終是一國政府或一個企業的核心利益;無論漢代還是當今,都需要爭奪人才從而戰勝對手、鞏固權力。此外,諸如忠誠與識時務,果敢與不擇手段也是亙古就有的矛盾體。這些元素使得《三國演義》可以引起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人民的共鳴以及興趣。有什麼會特別引起德國人共鳴的地方麼?我想可能就是德國和中國一樣,也曾經歷過民族和國家分裂的歷史。
問:這部小說中有什麼是德國讀者特別不好理解的麼?
答:小說所處時代的某些道德標準應該是德國人難以理解的。按照儒家思想,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所以受到尊崇,但這種尊崇有時很極端。小說中寫到劉備曾經在逃亡過程中路過農民劉安家,劉安家裡很窮,但為奉上酒肉款待劉備,殺了自己的妻子把肉做給劉備吃。劉備知道緣由後非常感動,後來還送錢財給劉安。這樣的故事和它背後所反應的思想是德國讀者所不能理解的。
問:翻譯過程有哪些挑戰?這部小說中人物眾多,人名對於德語讀者來說一定很難辯別,您採取了怎樣的策略翻譯人名?
答:主要的挑戰來自於責任感,翻譯一部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的中國古典文學帶給我巨大的責任感。第二大挑戰是,我的德文譯文必須一方面為受教育程度良好的讀者群接受,具有可讀性,另一方面又應當為漢學家這一特殊群體所接受。
這本書中人物上千。原文中每個人物都有姓、名、字、號,有時根據情形還會有別名。中國讀者已經熟悉這些小說人物,而且可以通過漢字姓名區分人物。但德國讀者僅熟悉羅馬字母式的姓名。很多中文字除了聲調不同之外,基本是同音字,因而許多名字如果按拼音翻譯就完全一樣。為德國讀者計,我決定在介紹每個出場人物時按照原文姓名字號介紹,之後的翻譯中就始終只用姓和名。但是劉備和諸葛亮兩個最重要人物的名字是個例外。
第二個幫助讀者識別人物的手段就是註腳,我用註腳「提醒」讀者某一人物在哪一章節中出現過。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用字面意思來翻譯人名。用字面意思翻譯將使得一個人名變成一個詞語,剝奪了名字本身虛指和兩可的屬性,這種漢字或名字本身的秘密是無法解釋的、也無法翻譯的。
問:您用什麼方法來翻譯一些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表達?
答:對軍銜和官銜的翻譯特別難,有很多原因。首先,當時的政府以及軍隊組織架構與現在沒有可比性。第二,漢朝行政架構崩潰了,新的架構在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不斷演變。相應的,每一個國家新的行政和軍事職務都需要新的術語和稱謂。我參考了中國古代官職字典,雖然只有英文版,沒法給我一個準確的的德文翻譯,但可以為我提供古代官員職能和職位的描述。兵器、部族以及民族的名字也很難翻譯,都需要做功課。
最難翻譯的一部分出現在一百零二回: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這部分文本來自陳壽的《三國志》。這段文本像密碼一樣,而且有不同的版本從歷史上流傳下來。我很難解釋清楚這部分,曾想過寫一個註腳解釋我為何跳過不翻。但這時,克裡斯蒂安·瓦岑格出手相助,讓我將這一段的字面意思翻譯出來。然後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坐下來,用紙和筆照著畫,試圖通過畫畫和計算的方式來理解這部分從技術上和工程上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了他的幫助,我可以將「孔」這個字解釋為技術層面的軸承,或者是解剖學層面的關節,這樣才將這一段譯成德文。
問:您什麼時候起,又是因為什麼開始對漢語產生興趣的?平時喜歡哪些中國文化?
答:1982年高中畢業後,我開始在慕尼黑大學學習理論及普通語言學。當時課程要求我們選修一門非歐洲語言。我選擇了中文,古文是課程的一部分。當我剛上完第一節古文課後,便被這種語言的優雅、簡潔和客觀而深深吸引,然後我就換了專業。兩年後,我申請到赴南京大學學習的獎學金,加深鞏固我的古典詩詞、歷史和語文學方面的知識。我對先秦邏輯和語言哲學非常感興趣。因此,我決定繼續在蘇黎世大學學習中文,那裡的加斯曼教授在中國古文語法方面有研究。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是莊子的《齊物論》。
我從蘇黎世大學畢業後赴臺灣學習易經,在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師從黃晨華教授。我抵達時,黃教授已年屆八十。帶我參觀他的辦公室時,黃教授指著書架上一排排書籍,對我說,「你是來學習易經的?別指望能理解這本書。這些書籍都是對易經的解讀。上千年來,易經這本書被反覆閱讀,對其解釋層出不窮。我們今天對易經的讀解也只不過是這個悠久的讀解歷史的一部分。」他的話對一個年輕學者而言按說是種打擊,但是正相反,我卻為這種文學作品永遠無法徹底理解的想法而著迷。
我認為「外修儒術,內用黃老」這個概念很有道理也很實用。在工作中我非常有紀律性非常勤勉,回到家中,對待生活我則順其自然不過分強求。我喜愛大自然特別是長途的山中徒步。每天早晨醒來後,我會喝上一杯來自臺灣的烏龍茶。我對中國書法也非常感興趣,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和宋代學者米芾的作品。
問:我在德國媒體的一篇報導上看到您把《三國演義》比作中國的《奧德賽》,這兩部作品有什麼相似之處?
答: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各自民族中的英雄時代為背景的。一個英雄時代是以個體的戰功和偉績來推動的。《奧德賽》的時代與《三國演義》的時代共同之處都是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傑出人才,後世難以超越。
這兩部文學作品的可比性還體現在:他們的主次要情節都非常複雜。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他們都對各自所在的文化區域後世文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問:您接下來打算翻譯哪些中國作品?
答:短期內,我打算翻譯313首唐代寒山詩。長期計劃是翻譯司馬遷的史記或者蘇東坡的作品。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