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倫理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各種關係時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西方翻譯倫理原則束縛法律譯者

A.Berman首次提出「翻譯倫理」的概念後,西方譯學界在「真理」「忠實」「理解」與「信任」四種倫理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存異倫理」「功能倫理」「對話倫理」「規範倫理」與「職業忠誠倫理」五種主要的倫理模式。「存異倫理」關注文本層面的「異質性」。L.Venuti認為,譯者要質樸而準確地重現原文,儘可能不留任何「歸化」的痕跡。在以K.Reissue與H.Vermeer的「目的論」為代表的「功能倫理」模式下,譯者需要「忠實」的對象由原文與作者轉變為譯文與讀者。在以上兩種倫理原則的制約下,譯者必須選擇「忠實」於他者,處於不平等的從屬地位。「對話倫理」模式追求譯者和其他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作為平等主體的譯者為實現跨語言、文化與社會的對話搭建橋梁。Chesterman提出了「規範倫理」與「職業忠誠倫理」,認為譯者的翻譯行為只有滿足社會倫理規範或職業倫理規範,才能獲得譯入語社會或整個翻譯行業的「信任」與接納。

西方翻譯倫理模式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追求與行為標準,然而其內在的局限性也對譯者的翻譯行為選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宏觀層面,各模式間缺乏統一的倫理價值基礎,四種價值目的或交叉重疊,或層級模糊。在微觀文本層面,各模式或割裂或漠視彼此間的關聯性,「歸化」與「異化」,「義務性」與「目的性」,非此即彼,矛盾孤立。在主體層面,或否認或忽視了翻譯主體間的平等性與互動性。

在法律翻譯領域,由於法律語言的權威性、規範性與嚴謹性,法律翻譯被認為是準確度要求最高的專門用途翻譯。因而,多數法律譯者選擇「存異倫理」指導翻譯實踐。O.Kade與F.Hans-Rüdiger堅信,「譯者的責任是儘可能準確、清晰地傳遞原文內容」。亦有法律譯者堅持「規範倫理」與「職業忠誠倫理」,主張法律翻譯要服從強制性標準化的限制規範。R.Annely認為,「法律文本作為制度性文本,在交際功能、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比較標準化,譯者必須滿足這些標準」。西方翻譯倫理模式局限性同樣困擾著法律譯者。宏觀上,法律譯者缺乏普適性與概括性的倫理價值目標。微觀實踐層面,法律譯者缺少系統性的指導翻譯行為選擇與評判譯本的一般倫理規範。主體層面上,法律譯者或處於從屬地位,或被他者束縛,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

生態翻譯倫理原則促成法律譯者自我實現與建構

生態翻譯學借用生態學的「元學科」視角,實現了翻譯學與語言學、人類學、文化學研究視角的「跨科際」綜觀整合。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對象不再是孤立的語言、文化或交際目的,而是從整體視角研究翻譯生態、文本生態與翻譯群落生態及彼此間的相互關係。以中國傳統哲學觀念為依託,生態翻譯學追求的倫理價值為「天人合一」,即翻譯主客關係的和諧圓滿與平衡。在此基礎上,胡庚申提出了有別於西方譯學的本土翻譯倫理原則,即平衡和諧、多維整合、多元共生與譯者責任,指導譯者的翻譯行為選擇與策略制定。

平衡和諧原則體現了生態翻譯學的內在倫理價值,追求翻譯生態、文本生態與翻譯群落生態間的「合一」。多維整合原則摒棄了「忠實原文」與「服務讀者」之爭,認為最佳的翻譯應當是在語言維、文化維與交際維中「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多元共生原則關註譯本的「共生」關係,不同譯本應在「存異」的基礎上共同發展,實現多樣性的統一。譯者責任原則下譯者不再處於從屬地位,而是主導整個翻譯活動,統籌協調翻譯生態、文本生態與翻譯群落生態間的關聯互動。

在生態翻譯學視閾下,法律譯者的翻譯行為不再是機械的語言轉碼,也不再孤立地強調法律文本信息內容的再現、轉移或重構。平衡和諧原則指導下的法律譯者需要將翻譯生態環境中的全部要素進行綜觀整合,並實現要素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包括源語及譯入語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法律傳統與文化、法律淵源、法律術語體系等宏觀翻譯生態要素,法律語言生態、文化生態和交際生態的中觀翻譯文本要素,以及譯者、源語與譯入語國家的立法者、法官、法律文本的制定者、守法者、法學家及所有法律翻譯活動中涉及的翻譯群落要素。在多維整合原則指導下,法律譯者需要通過「三維轉換」進行適應性選擇,完成法律文本移植並實現「整體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多元共生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如何翻譯或借鑑平行法律文本,並根據文本內容及法律權威性的不同實現譯本多樣性的統一。譯者責任原則指導下,法律譯者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平等的交際主體,享有在翻譯倫理規範下的選擇自由,對具體的法律文本信息、譯本的表現方式、翻譯策略與方法進行選擇與取捨。

生態翻譯倫理原則激發法律譯者主動性與創造性

生態翻譯倫理原則指導下,法律譯者針對不同的法律文本和翻譯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與手段並享有更大的自主空間。為生成譯入語翻譯生態接受度較高的譯文,譯者可以選擇多維轉換策略,即在充分理解並適應源語文本的基礎上,完成法律語言、文化與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法律譯者可以選擇增刪原文,改變詞性,調整句子結構,置換要素排列,使用條件句變體等具體的手段,傳遞法律文化並實現法律目的。例如,針對英美法系中配對詞或是三聯詞表達單一法律概念的情況,譯者可以選擇減譯,保留核心意思即可。對法律文本中的古英語如「herein」「thereof」等,譯者往往則要根據其所指進行補譯,以平衡漢語翻譯生態裡的信息結構。此外,法律英語中有大量的名詞化結構、被動語態與制式結構,而漢語法律中則常見無主結構與平行結構,面對語言維度的差異,譯者發揮其創造性,進行適應性選擇以保持翻譯生態平衡。在法律文化維度與交際目的維度,譯者同樣要選擇適合的翻譯策略實現效果最佳的法律翻譯。

當翻譯生態環境出現「缺損」時,為了追求平衡和諧,譯者可以選擇環境補建策略並選擇「解釋」「換例」與「補譯」等不同的翻譯手段。例如,美國遺產繼承法律制度非常健全,對各種遺產稅有細緻明確的規定,面對我國遺產稅收方面法律制度與概念的缺失,譯者可以選擇擴充詞義。在美國遺產制度中,「estate tax」是指在遺產分割前根據遺產總值對遺產繼承人的徵稅,可從被繼承人視角譯為「遺產稅」。「inheritance duty」是在遺產分配後根據繼承人實際接受遺產的部分徵稅,可從繼承人視角譯為「繼承稅」。「legacy tax」則是對遺囑繼承人的繼承權收取的特權稅,可譯為「遺贈產權繼承稅」。

生態翻譯倫理規範實現了翻譯倫理從局部適用到普遍適用,由單一取向到整體取向的過渡,並從應然和實然領域為法律譯者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一般倫理原則,指導譯者進行適應性選擇,為評判法律譯文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在生態翻譯倫理原則下,譯者成為翻譯過程的「中心」,主導整個翻譯過程,充分發揮了主動性與創造性,對維護、建構平衡和諧的法律翻譯生態負責。

(本文系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WY2018109-C)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焦健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隱身」的譯者
    雷吉斯·羅因薩爾導演的《翻譯疑雲》是為數不多的為譯者發聲的電影。在電影中,世界級懸疑小說《代達羅斯》即將發售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為了保證各語種的翻譯作品同步問世,出版社邀請9名不同語言的譯者共聚一堂,在一座豪華但守衛森嚴的莊園內進行翻譯工作。他們手機上交,沒有網絡,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每天拿到20頁原稿,心無旁騖地翻譯《代達羅斯》。
  • 翻譯|譯者:傳播文明的「驛馬」
    織錦綢緞豔麗奪目,而早期的譯者面臨的卻是語言的蒼白貧瘠。公元348年,譯者烏爾菲拉欲將拉丁語文獻翻譯為哥特語時犯了難,哥特語當時僅是一門口頭語言,只有發明一套字母表才能將拉丁文翻譯為哥特語。烏爾菲拉用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和日耳曼語字母來表示哥特語音,創立了哥特語27字字母表。隨後,烏爾菲拉的40年光陰,全部奉獻給了翻譯事業。
  • 「虛擬譯者」亂象頻發 業內:翻譯環境亟待改善
    優秀譯本被大肆剽竊,虛擬譯者大行其道。最近的翻譯出版界比較「熱鬧」,7月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的中譯本詩集《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新譯本被指抄襲,近日,《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的譯者馬愛農起訴中國婦女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侵權,案子於8月6日開庭審理。與此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主任歐陽韜在網上發起活動「大家一起來抓翻譯界的李鬼」。
  • 河流空前危機與河流倫理構建
    大自然的主體性,還表現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等巨大的創造力。正是由於自然與自然、自然與人類的這種相互作用,自然系統的內在規律才維持著和諧平衡,才使得整個自然界紛繁複雜,絢麗多彩,精巧而富有生機。作為大自然的一個子系統,河流的主體性地位也不言而喻。河流的產生是自然界自我造化的結果,是河流按照自身規律進行自我組織、維持和表達的系統。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此時,譯者充當起「橋梁」的重任,是文化間進入他者心中的「擺渡人」。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沒有譯者,圖書難以完成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旅行。11月23日,第11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以下簡稱傅雷獎)在成都頒發,3名翻譯家從44位中法文化「擺渡人」中脫穎而出。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是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和法國兩地共同舉辦的翻譯工作坊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希焱):來自法國的青年譯者周慧娜(Johanna Gayde)眼下正著手將中國作家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翻譯成法語。
  • 譯者|鄧正來:我翻譯的這幾本書
    再者,我認為,在中國尚缺乏名師指導的情況下,學術翻譯不失為一種獨特的精讀原典的方式,而且是一種極其有效的閱讀。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閱讀和研究的同時,我先後翻譯了這樣幾本書:1987年我與姬敬武共同翻譯了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1998年我又對該書做了重譯。
  • 淺析:電影《阿凡達》中的生態倫理思考,真是長見識了!
    《阿凡達》的靈感即來源於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潘多拉星球的生態和諧是靠倫理道德維持的,愛娃就是這個星球的靈魂和創建者。靈魂樹是納威人的根,它是納威人與愛娃進行交流的工具,也是凝聚潘多拉星球所有生物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圖騰。潘多拉星球的動物通過其特殊的外露神經與愛娃進行精神上的交流,愛娃冥冥之中引領著納威人遵循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
  • 英語法律會議翻譯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涉及到社會、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法律口譯也是翻譯服務中常見的工作之一,有關英語法律會議翻譯的相關內容,簡單介紹:
  • 「上譯」杯翻譯競賽八成為女性,自由譯者成獲獎主力軍
    今年是翻譯競賽的第16年,為保持賽事穩定性,今年起,翻譯競賽更名為「上譯」杯翻譯競賽。女性參賽者高達八成,自由譯者已經成為翻譯隊伍中的主力軍本屆競賽英語組原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艾略特溫伯格的散文集《漩渦》。
  • 兼職翻譯知多少?夜神獵人,一款自由、兼職譯者的接單神器
    兼職翻譯知多少?夜神獵人,一款自由、兼職譯者的接單神器 翻譯,一個被外人看來頗具幾分神秘色彩的行業,近年來隨著各類揭秘翻譯行業的文學影視作品火爆,被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 譯者李繼宏:老版世界名著翻譯錯誤百出
    譯者李繼宏:老版世界名著翻譯錯誤百出 正在做名著重譯的新一代翻譯家、《追風箏的人》的譯者李繼宏在接受北國網、遼瀋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一輩的譯者接受教育的時候,白話文很不成熟,所以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所寫的文字特別古怪彆扭,比如說以往的《傲慢與偏見》、《老人與海》、《簡·愛》等名著的譯本,無一例外全都有這個毛病。」  名著翻譯「錯誤百出」、「不堪入目」?
  • 華中師範大學江作蘇:建設互洽的文化與傳播倫理
    同時,提高公眾、傳媒業者和政府機構及其官員的媒介素養,可以從總體層面推動文化與倫理的互洽性構建。 關鍵詞:倫理;傳播;文化;自身文化;傳播學 作者簡介: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與傳播倫理具有互洽性。  文化自信也是倫理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價值和歷史傳統有充分的肯定,對當前的文化狀態有清晰的認知,對自身文化的未來發展有堅定的信心。加拿大傳播學教授趙月枝從主體性和問題意識考慮,認為中國的傳播研究要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問題意識,不能是西方傳播學的附庸和淺薄本土化的版本。這就必須要有中國投射於世界關係的視野和鄉土中國立場。
  • 三年翻譯出版百餘本小說,天津人民社這三位神秘「譯者」是誰
    最近有微博用戶經逐字逐句對比發現,2016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麥芒」譯的《莎士比亞悲劇集》的內容和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幾乎一字不差,只是將譯者的名字由朱生豪直接改為麥芒,系堂而皇之的直接洗版。
  •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每個譯者的翻譯風格都有所不同,如果把各種不同風格的翻譯安排在一根數軸上,可以看到從最素樸的直譯到最靈活的意譯之間的一種漸變關係。如果觀察某一個譯者的多次翻譯,很容易發現其相對固定的風格。那麼這種相對固定的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認知翻譯學的研究表明,譯者的風格形成是與譯者對自我翻譯角色的身份認同密不可分的。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他們找我翻譯,我就自己挑了那些作品。巧的是,費德曼也是猶太人,但我起先並不知道。我從前有段時間擔任職業譯者,為了拿譯酬也就沒什麼挑。有了大學的教職之後,不必靠翻譯過活,就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翻譯的作品,在那之後沒有一本翻譯是人家指定給我的。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人們所熟知的譯者大都是老一輩的翻譯家: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他們最早把一批世界經典作品帶入了中國。相比起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可能也越加忽視了譯者的地位。每每聽到和譯者有關的消息,大多與負面內容有關。這也將一些問題擺在了眼前:何為優秀的翻譯?翻譯自由度的底線何在?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
  • 2019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10部入圍作品
    「今年的傅雷翻譯出版獎中,參選的社科類作品比文學類作品多一倍。」昨日,第11屆傅雷翻譯出版獎舉辦首次新聞發布會,現場,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揭曉了十部入圍終評作品。他說,法國則是社科類大國,而今年入圍的5本社科類書籍全部都是法國作品中的「強項」,相信可以給中國讀者和學界帶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