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大鵬給大家介紹一下九州之首——冀州的春節民俗。冀州歷史悠久,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後,就將天下分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河北的簡稱"冀"就源於此。
冀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出了很多名人,像儒學大師董仲舒,唐代詩人高適,北魏馮太后,頭懸梁的孫敬,「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都生於斯、長於斯。
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造就了很多名門望族,安平崔氏、清河崔氏、信都馮氏、渤海高氏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
可惜的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歷史的變遷,舊時王謝堂前燕,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名門望族的種種規矩並沒有在今日的冀州留下什麼痕跡。
冀州目前的居民大多是燕王掃北之後,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原住民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冀州目前的春節民俗與大多數地方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像什麼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貼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大肉;二七二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等等。
記得小時候,媽媽每到年前總要蒸好多好多饅頭,雖然那時候天氣很冷,但是那些饅頭中總幾個積極分子等不到我們吃它就長毛了。
記得小時候,大年三十下午,爸爸要去祠堂掛家譜兒,媽媽要去親戚朋友家拜年,而我負責在家裡守著門,等著那些來拜年的人們。
記得小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十二點過後,我還要跑到院子裡放鞭炮,用來嚇唬年獸。
正月初一早晨天不亮,城關鎮的人們就開始出門拜年了,無論結婚沒結婚,只要會走就要出門拜年。而我們河西三鎮的規矩是只有結婚後的男人才去拜年,不結婚的小孩子是不拜年的。
初二那天,結了婚的外孫就要去姥姥家、舅舅家拜年,初三要去姑姑家拜年,初四要去嶽父家拜年,初五是破五要在家裡吃飯,不去走親戚。
正月十二日給老鼠娶媳婦。這日下午,兒童們挨家挨戶去斂舊鞋,然後用這些舊鞋當柴火烤饅頭,有點萬聖節不給糖就搗亂的意思。
正月十二這天,人們還習慣包餃子,謂之「捏老鼠嘴」,以免老鼠咬東西。另外這一天,人們禁忌動用剪刀、針線。說是怕把老鼠的眼睛扎瞎了,瞎咬一氣。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燈節」。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主事的人會提前收一點錢,買些棉花籽榨油作燈,然後大街小巷都放上這種燈,名曰散燈。除了散燈,在村中心還會燃放焰火,頗有點蔚縣鐵樹銀花的意思。
除了晚上的散燈和焰火之外,正月十五的白天,鄰村葫蘆灣還有高蹺隊進行高蹺表演,三鄉五裡的小孩子們都會跑來看,然後各村的武術隊還會進行巡迴演出,有大洪拳、小紅拳、三皇炮錘、八卦掌、形意拳、梅花拳等等,最受小孩子們的歡迎。
正月二十五日,俗稱「打囤節」。在院內、場內、屋內以柴草灰撒大圓圈,象徵糧囤、錢糧庫,並用磚壓住五穀雜糧、錢幣,以祈禱豐年。
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家家戶戶煎「燈盞兒」吃。「燈盞兒」用粘米加餡做成,用香油煎。同時這天也是理髮的日子,因為正月裡不許推頭,推頭死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