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之首冀州的人們是怎麼過春節的,還記得小時候的那些年味兒嗎

2020-12-15 大鵬說事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大鵬給大家介紹一下九州之首——冀州的春節民俗。冀州歷史悠久,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後,就將天下分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河北的簡稱"冀"就源於此。

冀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出了很多名人,像儒學大師董仲舒,唐代詩人高適,北魏馮太后,頭懸梁的孫敬,「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都生於斯、長於斯。

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造就了很多名門望族,安平崔氏、清河崔氏、信都馮氏、渤海高氏等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

可惜的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歷史的變遷,舊時王謝堂前燕,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名門望族的種種規矩並沒有在今日的冀州留下什麼痕跡。

冀州目前的居民大多是燕王掃北之後,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原住民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冀州目前的春節民俗與大多數地方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像什麼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貼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大肉;二七二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等等。

記得小時候,媽媽每到年前總要蒸好多好多饅頭,雖然那時候天氣很冷,但是那些饅頭中總幾個積極分子等不到我們吃它就長毛了。

記得小時候,大年三十下午,爸爸要去祠堂掛家譜兒,媽媽要去親戚朋友家拜年,而我負責在家裡守著門,等著那些來拜年的人們。

記得小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十二點過後,我還要跑到院子裡放鞭炮,用來嚇唬年獸。

正月初一早晨天不亮,城關鎮的人們就開始出門拜年了,無論結婚沒結婚,只要會走就要出門拜年。而我們河西三鎮的規矩是只有結婚後的男人才去拜年,不結婚的小孩子是不拜年的。

初二那天,結了婚的外孫就要去姥姥家、舅舅家拜年,初三要去姑姑家拜年,初四要去嶽父家拜年,初五是破五要在家裡吃飯,不去走親戚。

正月十二日給老鼠娶媳婦。這日下午,兒童們挨家挨戶去斂舊鞋,然後用這些舊鞋當柴火烤饅頭,有點萬聖節不給糖就搗亂的意思。

正月十二這天,人們還習慣包餃子,謂之「捏老鼠嘴」,以免老鼠咬東西。另外這一天,人們禁忌動用剪刀、針線。說是怕把老鼠的眼睛扎瞎了,瞎咬一氣。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燈節」。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主事的人會提前收一點錢,買些棉花籽榨油作燈,然後大街小巷都放上這種燈,名曰散燈。除了散燈,在村中心還會燃放焰火,頗有點蔚縣鐵樹銀花的意思。

除了晚上的散燈和焰火之外,正月十五的白天,鄰村葫蘆灣還有高蹺隊進行高蹺表演,三鄉五裡的小孩子們都會跑來看,然後各村的武術隊還會進行巡迴演出,有大洪拳、小紅拳、三皇炮錘、八卦掌、形意拳、梅花拳等等,最受小孩子們的歡迎。

正月二十五日,俗稱「打囤節」。在院內、場內、屋內以柴草灰撒大圓圈,象徵糧囤、錢糧庫,並用磚壓住五穀雜糧、錢幣,以祈禱豐年。

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抬頭」的日子。家家戶戶煎「燈盞兒」吃。「燈盞兒」用粘米加餡做成,用香油煎。同時這天也是理髮的日子,因為正月裡不許推頭,推頭死舅舅。

相關焦點

  •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小時候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年味兒是什麼?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還記得嘴饞趴在灶臺上的你嗎?現在,餃子餡料已經越來越多樣,那份傳統的年俗你還在堅持嗎?如今,越來越多的過年形式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眼界開闊的人們也有了更多的新年記憶。
  • 國內旅遊指南:河北冀州冀州鎮,被譽為「九州之首」!
    竹林寺 [2] 冀州鎮歷史文化 編輯 名聞天下看冀州 冀州鎮,其名追根溯源,始自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劃華夏為"九州",冀為"九州之首"。冀州古城建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城址位於舊城北部,自北關村西北500米處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餘米。《我的家鄉在冀州》在冀州廣為傳唱,冀州風物人情均納入這首歌中。
  • 【春節隨記】那些年的年味兒
    昨天和家人特意到城裡頭逛了一圈,鋼筋水泥森林裡,雖然霓虹閃爍,眼花繚亂,卻仿佛把年高高地「晾」了起來,少了一份親和與溫度。想想小時候,父母們忙裡忙外,似乎也是為了我們兄妹幾個能過個吃得飽穿得好玩得痛快的春節。因此,記憶中更多的自然是吃的,穿的,玩的,對於那個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年代,這可也是相當高的追求了。父母都是當地出了名的心直口快,手勤腳快。年輕時,幹活都是一把好手,要過年了,家裡的年貨基本上都是自製的:釀米酒、蒸年糕、做澱粉、包餃子、炸豆腐、做鼠曲餈、滷豬肉……樣樣在行。
  • 隨手即拍 怎麼用手機尋找身邊的年味兒
    小時候,每當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春晚是必做之事;現如今,春節到來,貼春聯依舊,為了環境鞭炮幾乎不放了,春晚也不再能夠提起那麼高的興趣,但於此同時,總有些新的東西讓我們對現在的新年留下新的記憶。
  • 中華大地稱作九州,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是「哪九州」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代稱「九州」,看看「九州」指的是哪幾個州,炎黃子孫一定要了解。先秦時期的《尚書·禹貢》是記載「九州」一詞最早的著作。下一步,我將按順序介紹一下九州分別指代現在的哪個省。首先是冀州,「冀」是河北的縮寫,因此冀州自然包括河北省,除河北外,還包括山西和河南省北部的北京、天津以及遼寧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古時候,冀州是重器,戰時,冀州常被人們用作戰二是兗州,按地理位置分,兗州就是現在山東西部的意思。古時候,這裡就是魏國所在地。
  • 天下九州 冀州為首——九州文化廣場知多少?
  • 回憶四種小時候的遊戲,第二種估計很少有人記得!你玩過彈珠嗎?
    回憶四種小時候的遊戲,第二種估計很少有人記得!你玩過彈珠嗎?拖拉機、過家家、玩泥巴……你的童年是怎麼過來的?小編是農村人,小編的童年就是玩泥巴,玩拖拉機,玩花片,玩彈珠……其實,還是挺豐富多彩的,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回憶一下小時候那些娛樂活動吧!首先,玩彈珠。小的時候,不管是男孩女孩,都喜歡玩彈珠,只是男孩子比較會玩而已。
  • 年味兒,其實一直都在
    但也有人說,現在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城市林立的高樓間,找不到小時候那種大家見面相互拜年的場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讓大家對過年的期望值逐漸減少。那年味兒真的變淡了嗎?其實不然,只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年味兒有了新的內涵。
  • 《新聞聯播》裡的春節|那些年的燈會 滿滿的都是記憶
    過!來!  如果說過大年是一臺全民參與的傳統大戲,那麼新春燈會的鬧花燈,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  從80年代至今,幾乎年年《新聞聯播》都有燈會報導。來,一起回顧過去《新聞聯播》裡的春節,看看那些年的燈會。
  • 那些小時候看過的經典動畫片,你還記得嗎?
    哈嘍哈嘍大家好,飯後之餘小編不禁感嘆歲月蹉跎,時光易逝~小時候的我們天真無邪,而如今早已滄桑,卻依然記得小時候看的經典動畫片,九零後想必應該都看過喲~小編這就帶你們重溫一下美好的童年時光。搖玲變身後小編小時候看過這部動畫片後覺得,天哪,好喜歡呀,尤其她一直默默守護著那個小男孩(忘了男主叫啥)最後我記得她們在一起了!
  • 北方網評:年味兒
    從小年開始,更是一系列關於中國年的習俗被人們按部就班地安排上,吊錢、對聯、大福字全套「傢伙什兒」一樣都不能少;蒸饅頭,蒸年糕 ,煎炒燉煮,樣樣食材統統配齊。儘管大家都忙活得熱火朝天,可還是時常能聽到有人說「年味兒淡了」,「現如今都沒啥年味兒了」,「吃啥都不是小時候的味兒了」,「想當年我們小時候」……仔細想想,年味兒真的淡了嗎?還是新年新過法,新年有新樣?
  • 春節的假期怎麼過?去貴州的這些地方,尋找最濃的年味兒
    面對馬上要來臨的春節,其實人們都發覺,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和生活的忙碌,曾經留在記憶裡的那份年味兒,也越來越平淡了,尤其在城市之中,每年都是等酒作伴,更是感受不到以前的熱鬧氛圍。那麼這個冬日不妨到貴州的山水中,到苗家的村寨中,去體驗一次苗族人喜慶的熱鬧春節,在這裡不僅能夠感受到山水美景,更有著貴州獨有的民俗文化在等待著你,一起去過一個與眾不同的春節吧。在貴州的平壩縣,有一座藏在大山深處的古鎮,它就是天龍屯堡,雖然這座古鎮面積不大,一個小時就能夠遊覽一圈,但是也是最值得推薦的地方。
  • 小時候吃過的5種雪糕,有些已經停產了,你還記得它們嗎?
    小時候吃過的5種雪糕,有些已經停產了,你還記得它們嗎?好多人在小時候都盼著自己快點長大,而長大後步入了社會生活壓力,工作壓力,讓人感覺特別煩惱卻又不經意地懷念起小時候的美好生活。生活壓力大了,特別想像小時候那樣的簡單,記得爸媽給自己買一個小冰棍,就特別滿足。今天就帶大家看一下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的六種冰棍,有三種已經停產,想吃也吃不到,而這些全吃過的估計孩子都能打醬油了。下面看一下都有哪些冰棍吧!
  • 冀州古城影像
    作為九州之首的冀州,因為身處華北大平原,水旱地震災害頻發,上個世紀就有1963年的海河大洪水和1966年的邢臺大地震,又由於身處胡漢交鋒地帶,歷史上常年戰爭不斷,鮮卑馮氏帝王很多都是從冀州走出。所以,歷史遺蹟至今已經蕩然無存,在自然界和歷史戰爭的衝刷下,只留下了眾多的美麗傳說和坷垃、瓦塊兒、蒺藜草的民謠。
  • 老蘇州過年的味道,還記得嗎?
    記得那時的糖果有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話梅糖、椰子糖等,有了它們增色不少。 過春節的時候家家都有包春卷的習俗。 過春節的時候不但自己吃,還常常用於招待客人。春卷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老蘇州愛吃薺菜餡和豆沙餡的,吃年夜飯飯前炸點墊墊飢,早上起床還能過過泡飯吃,過年家家必備。
  • 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那些雪糕?看到這些,你都不敢回憶
    作為一個80後,小時候的雪糕品種太少了,不僅少的可憐,而且是貴得要命啊,能想的起來的就這麼幾種了,大家看看是否有共鳴呢?首先我們要說都就是雪人雪糕,這個也算是很經典的了,但是其實我是想找那個豆沙的冰棍,在冰棍的頂端有幾個綠豆顆粒,1毛錢2根,那是最愛了。
  • 活力冀州 實力冀州 魅力冀州
    冀州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北方濱湖城市。冀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重新劃野分州,冀州為「九州之首」,夏鑄九鼎,冀鼎最重,河北簡稱「冀」即源於此。浩瀚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她沉穩大氣的城市風格,濱湖親水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她靈動毓秀的現代氣息。
  • 正月十五鬧花燈,還記得你小時候打過的燈籠嗎?
    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全國各地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並且孩子們「打燈籠」也是元宵節一項必不可少活動,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
  • 永春的鄉親們,那些年我們吃過的炸物美食,你還記得嗎?
    記得小時候,過年都是從廚房中的炸物開始的。臨近過年,爸爸媽媽就開始忙前忙後地準備,早早兒的支上大鍋炸魚炸肉。泉州人過年的老味道,聞起來,特別香,看起來,特別熱鬧!在泉州,普通家庭在春節都會自己動手製作炸雞卷。香香記得每次去赴喜宴時,基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那些小時候過年的畫面還記得嗎?除夕夜,核心在這兒,今年別忘了
    再沒有一個民間節日比得上一年一度的春節了。只有在春節,你才能體會到每一個中國人內心喜悅的節日感,在這個節日裡,整個中國都沉浸在絕不同於別的日期的氣氛裡,從小孩到老人,從男人到女人,也不論這一年中有過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無不像投入到一場大戲一樣,興高採烈,神採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