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西湖片區毗鄰夫子廟和老門東,在文史專家看來,這裡留存著難得的明清民居群落,是古城南京重要的城市記憶;但是在當地居民看來,這裡常年髒亂差,是一個居住條件落後的棚戶區。
如何在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注重歷史保護,留住城市記憶,成為老城改造的一道難題。去年,南京對小西湖片區正式啟動「微更新」改造計劃,現在的小西湖變樣了嗎?
60多年老住戶參與破舊房屋「自我更新」
南京小西湖地區共有800多戶居民,50幾個院落,現在這裡正在以院落為單位進行「微更新」。今天,記者要帶大家去小西湖片區的堆草巷31號,拜訪一位在這裡居住了60多年的老居民。
記者剛走到院子口,70歲的陳鴻榮爺爺就迎了上來,他告訴記者,從7歲起,他就跟著父母來到了堆草巷31號居住。陳爺爺的家長啥樣呢?其實一共四十來個平方米、兩間房,其中一間既是客廳也是餐廳,還有一間做臥室。
記者發現,陳爺爺從狹小的客廳裡單獨隔出三個平方米,當淋浴間。那麼,衛生間和廚房又在哪兒呢?「我們這片的老房子都沒有廁所,家家都要有痰盂,然後倒到公共廁所去,非常不方便。」
「另外,公共走道搭個臺子就是廚房,兩家背對背做飯,油煙常年燻磚木結構的房子,萬一著火不得了,太不安全了。」陳鴻榮爺爺無奈地說。
南京小西湖片區堆草巷31號共有陳爺爺等5戶居民,人均面積還不到10平方米。在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後,有三戶居民願意搬遷置換新房,而陳爺爺和對門鄰居則選擇留了下來,和政府共同出資改造自己的家。
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特意請來了東南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方面的專家操刀設計,在改造正式動工前,工程管理公司經理凌小舟一遍又一遍上門來徵求陳師傅他們的意見。
凌小舟介紹說:「我們把已徵收的房屋拿出來給老百姓使用,像這兩邊的房子差不多各有8個平方米,改造以後陳師傅和他的鄰居都會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 ,這樣他的生活基本配套就有了。同時我們會對他們現有的房屋使用功能做一個區分和完善, 臥室、客廳、再做一些閣樓,增加屋面的採光,這樣老房子使用起來更透亮、住起來也更舒適。」
下個月,陳爺爺他們就要搬出去過渡四個月,等到工程改造完成之後,再搬回新家。對不遠的未來,陳爺爺充滿了期待:「有他們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出一個精品來。等你們下次再來的時候,看了保證叫『哇』!政府付出了這麼大的努力,把這個硬體環境搞得這麼好,讓我們生活在花園裡面,到時候我們幸福指數肯定提高!」
政府引導陳師傅等留住居民「自我更新」的同時,還利用院落內已經搬遷的房屋,計劃植入文創、非遺工作室等相應業態,與居民共處同一屋簷下,形成經營與居住、遊客與住戶「和諧共處的共生院落」。
菜園變花園 走進「共享院」聽城南故事
除了「共生院」,這裡還有「共享院」。在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工程管理公司經理凌小舟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堆草巷33號劉師傅家。
「原來劉師傅家這個大院,種了一些蔬菜,堆放了很多東西,比較雜亂。其實他的院子裡藏著不少『寶貝』,比如這棵石榴樹已經有100年了,對面的枇杷樹也超過50年了,原來圍牆是實牆,大家從周邊路過,看不到他院子裡是什麼樣子。劉師傅是很有情懷的人,我們跟他協商以後,他願意把自家的私家院子貢獻給市民。我們就開始參與這個項目改造,把原來的實牆做成鏤空的花牆,這樣通透的院子變成一道特別的風景,我們也給他留了一塊自留地,可以再種種蔬菜。」凌小舟介紹。
劉師傅告訴記者,只要在家,他就會把大門打開,街坊鄰居、市民遊客都可以進來,在院子裡歇歇腳、賞賞景,順便還能聽他韶一韶老城南的故事。於是,劉師傅家的院子,就變成了一個網紅「共享院」。
通過私房自願收購或出租、公房騰退、廠企房搬遷,南京小西湖片區歷史地段的人口規模得到疏解。政府部門對經濟困難的居民老舊房屋或出資改造,或「平移安置」,打造出一個個「共生院」、「共享院」,不僅延續老城南歷史文化風貌,更留住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和城市記憶。
螺螄殼裡做道場 微型管廊生活設施配齊
南京小西湖片區的「微更新」對院落改造用足了「繡花」的功夫;而在改善街巷市政基礎設施方面,則是在「螺絲殼裡做起了道場」。
為了更好保護古建築,南京小西湖片區創新採用了微型市政管廊的施工方式,把狹窄的巷子下挖了兩米多深,然後將弱電強電、雨水管道、汙水管道、自來水管道、消防管道等各種生活配套管道集成在了地下。每隔一段距離,工程人員預留了一個檢修口,以後一旦管道出現問題,施工人員可以下到微型管廊中進行檢修或是更換。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更新」改造中,困擾南京小西湖片區居民多年的消防隱患得到了治理。凌小舟表示:「前年堆草巷27號失了一把火,消防人員來了以後都找不到地方接水,這次小西湖片區改造,我們對整個片區布置了消防管道,在25米範圍內,就能找到一個消防水喉,讓居民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救,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
到今年年底,南京小西湖片區改造就將初見成效。走進蜿蜒悠長的街巷,傳統江南民居、社區博物館、24小時書屋、轉角咖啡、民間小吃……將和你不期而遇,城南故事也將在這裡延續。
既要改善民生,也要留住城市記憶,小西湖片區的微更新成為南京探索古城保護的新模式。期待小西湖的變化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也希望在這場「有溫度」的改造中,居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新聞連結:江蘇古城保護各有「妙招」
從注重傳統建築單體符號傳承的夫子廟街區更新,到著重傳統街巷肌理尺度再生的老門東街區實踐,再到如今小西湖地塊基於社區生活的「微更新」,可以說南京歷史地段更新方式,已經進入3.0版本。通過「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的全新探索,不僅恢復老城歷史風貌、改善百姓民生,還能記住美好鄉愁。
古城保護,蘇州同樣當仁不讓。2019年,蘇州對平江片區整體按照「全域旅遊」和「蘇式居住」的功能定位,實施成片保護修繕。如今,走進蘇州園林欣賞崑曲、評彈;坐在平江河裡的特色搖櫓船上,體驗水路「慢生活」;走在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上,感受江南水鄉之韻……都成為蘇州網紅的打卡地。
有著2500年歷史的揚州,2017年制定出臺了《揚州古城保護條例》,飽含老揚州記憶的一磚一瓦,從此被保護起來。同時,揚州採取「外舊內新」的改造方式,讓古城古味更濃,居民生活更新。這幾年,揚州還興起一股私家園林建設之風,老城內冒出100多座私家園林。園主大多為普通市民,他們在自家院子修小園林,充分展示了老城區裡現代揚州人的精緻生活。
越來越科學化和精細化的古城保護、老城改造,讓「身邊的改變」看得見、摸得著,也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18:30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我蘇網、荔枝新聞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黎明 顏斌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