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只要具備兩個深信,阿彌陀佛一定救我

2020-12-18 念佛居士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快關注念佛居士

善導大師的「二信」,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沒有力量出離生死苦海。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救度我們的,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

這一念從自力向他力的跳躍,就是淨土信仰的本質性跳躍。我們在水深火熱的煩惱中有一顆願往生的心,就有一條白道,這就是我們成功的決定的希望。

我們來回顧一下祖師們是如何講解「南無」信心建立的過程的。淨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彌陀再來,用悲心、智慧給我們留下了五部九卷的淨宗著作。

其《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詮釋圓發三心——至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的深心時有一段話,對我們建立真正的信心有甚深的啟發意義。

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這個心不是浮泛的,是契入到我們靈魂深處的深切的信心。

這個深信之心包含著兩方面的內涵:「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是第一個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是第二個深信。

這兩方面含義的展開是善導大師獲得信心的心路歷程,亦是絕大多數淨業行人獲得信心的必由之路。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深信。「決定深信」,就是在內心認知上決定無疑,沒有任何猶豫。「自身」就是我們這一期業報所感召的假合的身心,這一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罪惡」是指我們的念頭無不是罪、無不是惡,由罪惡的念頭所引發的身口意三業都是罪惡。由罪惡之因就必然導致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果,尤其是三惡道的苦果。

「曠劫已來」,無量劫以來,我們也曾經發過一點道心,想離開苦不堪言的輪轉。在這個過程當中,「常沒常流轉」,「常沒」就是常常在生死苦海當中沉沒下去,就是墮落在三惡道,偶爾伸出頭去三善道,時間非常短暫,馬上又下去了,就在這個無量生死的漩渦裡面流轉不已。

雖然曾經也有點道心想靠自己的修行斷見思惑,但沒有這個力量,所以沒有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緣。

雖然從理上說我們具有佛性,在輪迴當中我們的真如自性沒有減少一點,然而事相上我們卻是無明煩惱、迷惑顛倒非常嚴重。

如果離開了諸佛從悲心建立的強緣,我們永遠不可能從生死苦海當中超拔出去。佛種從緣生,沒有他力的強緣,我們絕對沒有辦法,我們對自己的狀態要有深刻地認識。

——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相關焦點

  • 淨宗法師:淨土門 兩深信
    淨視頻:淨土門 兩深信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這是善導大師對淨土門信心的解釋。這兩段經文是非常有名的,叫「兩種深信之文」。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信自己本來是佛,自已就是佛,自己就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爾」,「不向如來行處行」,豪氣沖天,禪宗就講這些。如果不這樣信,就發不起大菩提心,信自己不行他怎麼去修行呢?因為是靠自力去修行,必須相信「我一定可以達到目標的,我佛性本來就有,具足了」,它的路線是這樣,必須從這裡立信。淨土門不是這樣,淨土門的信心恰恰相反。
  • 如何看待淨土宗裡不同的見解
    即使是淨土宗歷代祖師,對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同的判斷,一般人只是說他們是圓融的,到底怎麼一個圓融法,請慈悲開示。答:鬥爭堅固,也是末法的一個表現形態。但當你遇到這些鬥爭堅固的事情,你自己不要鬥爭堅固,不隨著轉就行了。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法深信(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言:「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我們修習淨土宗,機法兩種深信是我們入門的鑰匙,不知則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大師之言是在《佛說無量壽經》宣說之後近千年,但是在我們今天看來,大師之語同經文所體現的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談到法深信,就要回答一個問題——佛能救度我們嗎?乍一看這個問題,估計很多學佛人就開始撓頭了,說佛不能救吧,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佛怎麼能夠不救我們呢!
  •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
    mp311:35來自都市微觀▲ 點擊綠色小喇叭收聽(誦讀:佛穎)《略談中國佛教的「宗」》是我寫的一篇文章,登載於淨土宗網站和《淨土宗》簡報2013年3月刊,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任何事都要有宗,比如寫一篇文章,也一定要有宗。修行,有了宗就有了主心骨,就像人有脊梁一樣,遇到任何的言語、評論,你就會左右逢源,不管是左是右,都會在源頭的地方契合,都會歸到源頭。
  • 淨土宗:乘託阿彌陀佛大願船,安穩抵達涅槃解脫之彼岸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 【筆會】長榮: 淨土宗入門及觀影
    淨土宗十三代祖師,上契佛法理則,下應眾生根機,是我們修持的準範。    3. 淨土宗五經一論:《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緣自阿彌陀佛的他力(願力)而非自力得以成就,是易行道,頓教,當依教奉行。
  • 於海波: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因此,淨土宗特別是善導流一派非常強調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與大威神力,認為即便是業力煩惱具足的凡夫,乘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輪也能順利地抵達生死彼岸。 淨土宗三大綱宗第一個便是信心,即相信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信心建立的同時,行者便會對彌陀的救度產生一種純粹的歸依與感恩之情,這與聖道門所說的「是心即佛、唯心唯識」等說法不同。其強調的是舍自歸他之思,是一種對阿彌陀佛純全的信任。
  • 稍後於淨土宗形成的新宗派,是淨土真宗
    稍後於淨土宗形成的新宗派,是淨土真宗,又稱真宗、一向宗,是日本特有的教派,由親鸞開創。親鸞出生於承安三年(1173年),其父日野有範是一個下層貴族。治承五年(養和元年,1181年),9歲的親鸞剃度出家,入比叡山。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如《莊嚴經》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當知法藏比丘發願要成就「無量壽佛」,目的是為了使聞其名的眾生可以來生其國。眾生若可來生無量壽佛的淨土,「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即是證入涅槃、圓成佛道,實與成佛無異。
  •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今日2018年12月10日(農曆十一月初四)是近代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 阿彌陀佛:聞我佛號,罪垢滅除,皆生淨土……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下許多佛棍們,把一句「阿彌陀佛」當成了口頭禪,根本不是「心存佛音」,所有我們這些愚昧眾生,難從佛號中感悟佛的慈悲願力。若得真正的學佛人當面對你說一句「阿彌陀佛」,是能夠讓你那顆浮躁的心快速平靜下來的。那麼,你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大福報!
  • 淨土宗講的是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嗎?
    淨土宗講:阿彌陀佛,講極樂世界,表面上看似「著相」,但實際上,恰恰是讓我們入彌陀性海。所以大家應該多讀一讀金剛經,你說「有」時,佛說「空」,你「著空」時,佛說空中有「妙有」,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我們這顆「心」偏向於哪一邊,就著了哪一邊的相,無論是「空相」還是「有相」都是「相」,性體本空的空不是空相的空,是眾生的「限量境」只能映照出來「有相」的空,不是「真空」也不是空中妙有的「空」,即禪宗所講的不立文字,張嘴就是錯,提起就是礙,言外之意 就是「空有」皆不著,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依「有相
  • 「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究竟是什麼?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演繹和評價「淨土三經」及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觀經四帖疏》說明,行者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乘佛願力,得生淨土,是釋迦和彌陀的本懷,諸佛齊證的誠實言。諸位淨土宗祖師依教立宗,亦不乖此「生因」相承下去。
  • 佛教: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那麼,在佛教之中,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法門,有何講究呢?我個人的見解與經驗有三個方面,現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第一方面,念佛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做要做到心無雜念,即一心不亂。那麼,什麼叫做「一心不亂」呢?
  • 淨土宗是一個怎麼樣的宗派?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淨五宗。
  • 如何知道「某人」被阿彌陀佛接引至淨土,都有什麼「瑞相」呢?
    臨終助念普遍所現的「瑞相」淨土宗念佛感應事例當中,臨終念佛往生的瑞相是有的,而且很多,例如 「預知時至」 ,即平生念佛人預早告訴家人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接引;又如「滿室異香」,是人命臨終時,家人聞到室內有特殊的芬芳香氣;又如 「佛光接引」 ,見一束不曜眼強光,照在臨終者身上, 接走逝者等等。
  • 淨土入門|現在、過去、未來皆根機不堪: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決定深信」是能信的心態。就是說,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對這個事實,如實地認識它,這叫「決定深信」。講深信,講淺信,其實是相對於我們還沒有信來講的。比如說你叫張蘭花,你會不會說 :我決定深信,我就叫張蘭花。會這樣講嗎?不會!如果別人對你說 :我決定深信你就是張蘭花!怎麼搞的?我就是張蘭花,怎麼叫決定深信?
  • 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可以到極樂世界嗎?不一定,有前提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佛法傳入中國,至東晉時期慧遠大師提倡依念佛而生西方,是為佛教宗派「淨土」之始,千百年來可謂度人無數。也正因為這個法門普惠大眾,簡單直接,所以導致很多人對念佛產生誤區,認為阿彌陀佛金口許諾,持名者得往生,於是覺得念佛法門就是念一句佛號從而墮入歧路。歷代祖師教導:莫將容易得,當作等閒看」。那麼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嗎?不一定。有以下幾個前提。
  • 淨土宗修行法門,其中有十六種觀想和念佛的五個步驟
    讀過淨土三經的人都會發現,極樂世界是如此美好,比我們所描繪的科幻世界還要完美,可如何前往極樂世界自然成了大眾關心的問題。早期的淨土修行方法屬觀想念佛,其根據主要來自《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中說,只要修三福,就可以往生極樂:「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是《觀無量壽經》的問法者韋提希修行不深,難以一下子進入釋迦牟尼所言修行境界,於是釋迦牟尼為她說了幾種對極樂世界的觀想法。
  • 於海波: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因此,淨土宗特別是善導流一派非常強調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與大威神力,認為即便是業力煩惱具足的凡夫,乘坐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輪也能順利地抵達生死彼岸。 淨土宗三大綱宗第一個便是信心,即相信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信心建立的同時,行者便會對彌陀的救度產生一種純粹的歸依與感恩之情,這與聖道門所說的「是心即佛、唯心唯識」等說法不同。其強調的是舍自歸他之思,是一種對阿彌陀佛純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