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鱈魚、安第斯山脈的羊肉、澳洲原切牛排、禽肉副產品……這些跨國美食運到長沙還能保持鮮美,多虧了冷鏈。
不過,疫情的陰雲仍未消散。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相關部門和企業是如何保障其安全的?
道哥帶著這些疑問,走訪了長沙的市場監管部門和冷鏈企業。
進口冷鏈食品的風險在哪裡?
基本上,你家的餐桌難以繞開冷鏈食品,特別是在今年。
受疫情、非洲豬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對於進口冷鏈食品的需求更為強烈。來自商務部門的統計顯示,中國進口肉類保持著快速增長。今年前九個月,中國自歐洲進口的豬肉製品同比增長107.3%。預計今年全年肉類及食用雜碎進口總量將創歷史新高。
近段時間,山西、浙江、安徽等多個省份頻繁曝出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消息。成都12月8日再增3例本土病例,有患者家中冰箱、開關等7處都檢出陽性,再次警醒消費者在選購冷鏈食品時要注意安全防範。
「跨境運輸過程中,冷鏈食品及外包裝極有可能成為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11月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究其原因,是因為國外疫情影響持續增加,增加了傳播的風險。新冠病毒有耐低溫的特性,病毒在冷庫環境中更易存活。進口冷鏈食品數量多,發現潛在風險有難度。再則在流通環節,裝卸、搬運人員有被感染的風險。
如何阻斷進口冷鏈食品傳染風險?
如何防範新冠病毒趁「冷」而入?唯有阻斷其傳播途徑。
長沙的進口冷鏈食品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冷凍畜禽肉及水產品。這些產品大多是從原產國走水路運輸,在青島、深圳等沿海口岸完成系列檢驗檢測流程入關後,再由冷藏貨櫃車運到長沙,運輸至冷庫進行倉儲,再分銷到長沙及周邊各級市場。
在長沙,對進口冷鏈食品病毒傳播的阻斷細化為:兩防並舉,即從人防和物防兩個維度,共同發力,按照「全受控、無遺漏」閉環管理,入場、入庫和出庫時對進口冷鏈食品嚴格把關,以降低涉疫風險。
具體是如何做的,道哥走進紅星冷鏈(股份)有限公司詳細了解了一番。
「入場前,司機要備齊『四證』和『兩碼』,到我這裡接受查驗。驗證合格,才能拿到入場通行單。」紅星冷鏈開票員陳彩華在保安室裡忙著核對、複印留存一張張證件,以便掌握每個批次貨品的相關信息。
她說的「四證」,是指的批次進口冷鏈食品的「進口貨物報關單」「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冷鏈產品消毒報告單」。「四證」缺一不可,還必須信息匹配,否則就無法進場入庫。
貨物入場後,則享受「VIP」待遇:經專用通道停靠在卸貨平臺,車輛和貨物須進行專項消殺,再由專人、專叉車,經專門通道,存放至專庫內,並及時填寫專項臺帳。出貨時要按照入庫的標準再次進行消殺。
道哥從長沙市市場監管部門了解到,明年元月份,長沙進口冷鏈食品管理將接入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屆時將實現從海關入關到生產加工、批發零售、餐飲服務的全鏈條信息化追溯,進一步提升進口冷凍食品的「物防」成效。
紅星冷鏈食安專員曹競舟介紹,「兩碼」即健康碼和行程碼,是對司機的健康狀況進行把關。行程碼如果顯示司機到過高風險或者中等風險區域,市場方就會聯繫疾控部門,進行相應處置。
「人防」的另一重點,是對市場工作人員和作業人員的風險防範。特別是近距離接觸進口冷凍食品的搬運人員等,市場方每周會組織進行一次核酸檢測,並對他們的體溫等健康狀況進行動態監測。
總而言之,就是通過細之又細的日常防控,把好冷凍食品的進門關、進庫關、出庫關,以確保投放到長沙百姓餐桌上的食品是安全的。
進口冷鏈食品怎麼吃更安全?
餐桌上少不了進口冷鏈食品,涉疫風險又是客觀存在的。但咱們最關心的是,進口冷鏈食品要怎麼吃更安全?
來,科普,走起。
超市或集貿市場,是普通消費者選購進口冷鏈食品的主要場所。儘管有冷庫環節的把關,多一層防護,總是好的。
因此,在選購時:避免徒手接觸食品及包裝表面,建議使用一次性手套挑選;關注食品產地、來源、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信息;購物後及時用酒精棉片或洗手液清潔雙手。
在清洗加工時要注意:保持廚房通風,對廚房臺面、器皿表面進行清潔並擦拭消毒;清洗加工食材,避免直接衝洗生的肉製品,防止濺灑汙染,可用浸泡搓洗方式;生熟分開,清洗或接觸冷凍冰鮮食品後要洗手,接觸熟食前先洗手;將生、熟食物分層、分隔存放;避免器具混用,處理冷凍冰鮮食品所用的容器、刀具、砧板等應單獨放置。
烹調食用時要注意:烹調食用冷凍冰鮮食品時應燒熟煮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者鹽醃後直接食用海鮮食品;多人就餐時建議使用公筷、公勺,減少交叉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