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近日,上海首條櫻花市級林蔭道——楊浦區江灣城路實施「落櫻不掃」,沿路189株晚櫻正值盛花期,紛紛揚揚的「花瓣雨」灑落一地,引來路人駐足欣賞。
落櫻為什麼不該掃除乾淨?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維度裡,落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王維在名詩《鳥鳴澗》裡寫道:「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無聲飄落的桂花,就足以襯託出月夜春山的靜謐意境和空靈禪味。在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有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成為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心嚮往之的「理想國」。
除了審美,落花還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陸遊以落花來寄託自己的高潔情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是思想家龔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來自喻,抒發自己造福桑梓和報答國家的志向。可見,在一條落英繽紛的林蔭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掃得乾乾淨淨,那麼無論從審美還是從哲理的角度看,它的文化價值都將被割去一半。
在櫻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櫻也極受重視。有人說,中國人去日本賞櫻,最愛枝頭如火如霞的花雲。但日本人自己卻更鍾愛緩緩飄落的「櫻花雨」。從絢爛至極到寂然零落,這種從「生之熱烈」到「死之靜美」的瞬間切換,最能觸動日本人的「物哀」之思。它使賞櫻從單純的審美上升為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引發人們對於自然萬物以及人間情態的哲學思索。3年前的暮春,筆者曾經前往日本關西賞櫻,落櫻之美讓人記憶猶新。奈良的公園風和日麗,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擺放精緻、鮮豔的櫻花點心,手裡舉一杯酒,一陣陣落花如雨如雪,隨風飄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櫻隨著細雨緩緩墜落,在地上鋪成厚厚一層。試想,如果這些落花都被悉數掃淨,這日本的暮春季節,該要減去多少風情和意趣。
在「落花不掃」之前,上海早就已經「落葉不掃」。2016年秋天,上海有18條景觀道路不掃落葉。到了2019年,更是增加到42條。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園路等景觀馬路上,懸鈴木、銀杏樹、鵝掌楸、楓楊,滿地落葉或明黃如金,或鮮豔如火,為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為市民賞秋的熱門去處。可以預想,隨著「落花不掃」的推進,一春一秋,人們尋訪繽紛花徑和落葉大道,將成為遙相呼應的城中雅事。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這詩一般的語言,體現著上海對於城市品質的追求。它不但體現在宏大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上,深入肌理,它還落實於細微之處的點點滴滴。一條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葉,都能為城市增添一份詩情畫意和人間溫度。其中蘊含的智慧,值得更多城市治理者借鑑。
(作者:封壽炎,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