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上海的日常,於細微處悄悄流淌。
城市的豐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駐地轉角,特色小店腔調悠揚,后街煙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開放,在於高光人物背後,城市精神孕育的萬千姿態,在進取,有守望。
澎湃新聞推出「浦江觀察」系列報導,帶你觸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變遷,看見奮進的光。
春日暖陽下,189棵晚櫻樹迎風綻放。
一陣微風吹過,粉紅色花瓣離開枝椏,在空中旋轉,緩緩落地,如同一場唯美的「櫻花雨」。腳下,一條約700米長的道路如同鋪上了一層粉色地毯。人們歡笑著,跳躍著,撿起一捧花瓣揚到空中,擺出各種pose,拍下自己與櫻花互動的瞬間。
這一幕或許在公園裡並不陌生,但這次的地點卻是一條市政道路。4月14日-18日,楊浦區推出上海首條「落櫻不掃」道路,引路人紛紛駐足欣賞,更有不少人專程趕去賞櫻拍照。
路面堆積的花瓣。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圖
澎湃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此次嘗試「落櫻不掃」,其實是上海多年景觀道路「落葉不掃」的拓展。從落葉不掃到落櫻不掃,二者都是上海不斷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的體現。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具有創新性的舉措,適當地做些『減法』,使人與自然能在這種質樸的氛圍中實現和諧互動。」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傅麗萍說。
市民自帶透明雨傘營造「櫻花雨」
4月14日-18日,楊浦區在江灣城路的殷行路至清波路路段,嘗試推出了上海首條「落櫻不掃」道路。長約700米的路段上,共有189棵晚櫻,在持續晴好的天氣下,一朵朵粉櫻盡情綻放。腳下,是點綴粉色花瓣的人行道。
江灣城路茂盛的晚櫻樹。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圖
4月17日,天氣轉陰。當天中午,澎湃新聞記者來此,從殷行路口步行至清波路口,緩步慢行約15分鐘,靠近行車道內側種植著香樟,而靠近人行道的一側就是密布的晚櫻樹,伸出的枝椏上遍布花朵,粉色花瓣不斷隨風飄舞。
不少市民專程前來,看一看「落櫻不掃」道路。
「你把這捧花瓣揚起來,我給你拍照。」中午12點正值午休,在新江灣城工作的王女士和同事步行來到這裡,互相拍照留念。
王女士和同事午休時間過來散步。
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從「上海發布」官方微信號上得知這裡「落櫻不掃」後,便在結束之前儘快趕來了,「不想錯過這麼美的景色,只可惜路太短,花期也太短。」
和工作在附近的王女士不同,騎著電動自行車的方女士一行五人特意從虹口區趕過來,就為了看看落英滿地的風景,體驗一次美妙的「櫻花雨」。
方女士一行準備了道具前來攝影。
「儂看看,噶好看。」方女士一行剛到達,就用連綿的讚嘆聲給靜謐的道路帶來了人氣。穿上了精緻的小紅裙,梳著整齊的捲髮,圍上心愛的絲巾,其中一名上海阿姨還掏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把透明的雨傘。
她聚集地面上的櫻花瓣,放上傘面,輕輕一旋轉,就轉出了一片閨蜜們的驚嘆聲,紛紛「求借」。
「好不容易疫情平穩走出家門了,就有了『新花頭』,感覺很開心的,退休了就喜歡組團看看花花草草,和老姐妹們踏春。」背著相機的方女士是這個迷你「旅行團」的攝影師,指揮擺pose,安排進度,忙得頗有幹勁。
除了這些專程趕來的,不少路人也不由得放慢了腳步,欣賞這一幕落櫻繽紛的美好。
緊盯花期和天氣,正式開始前一天才作出決定
為何會選擇在一條市政道路上,嘗試推出「落櫻不掃」?
「去年秋天,楊浦區推出了『落葉不掃』景觀道路,感覺效果不錯,這裡又有上海市首條櫻花市級林蔭道,我們就考慮今年春天推出落花不掃的活動。」楊浦區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說,原本受疫情影響,這項計劃準備取消了,直到3月中旬本市疫情趨於穩定,公園也恢復開放,市民踏春賞花的熱情高漲,這項計劃才得以重啟。
儘管計劃重啟,但晚櫻花期卻與氣候、氣溫等息息相關,只能「看天安排」。
「我們從3月底4月初開始,足足等了兩周。」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工作群內,他們每天委託環衛人員報告當日的櫻花狀態和天氣情況,直到4月13日,觀察到成片櫻花盛放,路面也出現了飄灑的花瓣,才決定從次日(14日)起立即開始5天「落櫻不掃」。
雖說是「不掃」,但環衛工人的工作量卻不減反增。
天氣晴好時,道路保潔員從一天早晚兩次的普掃改成每天傍晚普掃一次,其餘時間對該路段採取「撿拾保潔」——保留掉落櫻花,循環檢查隱匿在落櫻中的菸頭、塑膠袋等垃圾,確保沒有垃圾滯留路面,使落櫻景觀更加「純粹」。如果遇上大雨,為了防止花瓣堵塞下水道通水,環衛工人會將花瓣全部掃淨。
「疫情一定會對市民生活造成影響,往年市民們的賞櫻熱門地點同濟校園也不開放了,所以我們的工作再複雜細緻一點,也要滿足市民需求。」上述負責人說,希望通過這項具有創新性的舉措,讓人與自然得到更多和諧互動的機會,也讓浪漫詩意棲居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之中。
駐足的路人。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圖
凸顯城市治理創新能力與精細化管理水平
此次推出的「落櫻不掃」,也是上海已嘗試多年的「落葉不掃」景觀道路的進一步拓展。
從2013年秋季起,上海徐匯區餘慶路、武康路嘗試開展「落葉不掃」,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此後幾年,全市落葉景觀道路不斷增加,到2019年已增至42條。在打造「落葉不掃」景觀道路的過程中,各區均結合各自的區域特點、歷史內涵、建築風格,對落葉景觀道路進行優化調整,主要落葉樹種有懸鈴木、香樟樹、銀杏樹等,不僅增加了區域人氣,對周邊商業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動效應。
上海為何會推出「落葉不掃」?
「2013年剛開始試點時,設想比較簡單,就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環衛保潔模式的轉變。」傅麗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海以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為主的行道樹非常有特色,體現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和城市文化。
但是,一到秋季,落葉滿地,對環衛工人來說,保潔難度就變得很大,往往一個小時就能掃出來一兩車落葉,而且還在不斷飄落。與此同時,保潔人員發現,當秋天的陽光照在灑滿人行道的落葉上,其實是非常美的。
「我們就提出來,在這個季節,能不能將以往一掃而空的保潔模式,改為更加精細化的撿拾(垃圾)模式,保留落葉的原始美,讓人與自然實現和諧互動?」傅麗萍說,於是,上海於2013年試點推出「落葉不掃」,沒想到反響很不錯,之後推出42條「落葉不掃」景觀道路,受到廣大市民遊客的歡迎。但不可否認的是,「落葉不掃」與「落櫻不掃」一樣,受天氣影響很大,需要根據氣候、氣溫等因素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上海落葉景觀道路「落葉不掃」
「落葉不掃」,看上去好像是偷懶了,但其實道路保潔員的工作量不僅未減,反而對美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隨時撿拾垃圾,還要自己不時收集一些落葉,重新灑在人行道上,讓落葉景觀顯得更均衡、更好看。
「這其實也是上海城市治理創新和精細化管理的體現。」傅麗萍說,「落葉不掃」雖然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每年持續時間也不長,但卻代表著傳統環境保潔模式的改革與進步,通過對道路環境的美化,尋找城市美感,讓人們在原始質樸的大自然中,滋養浮躁的心靈。
同時,各區還結合美麗街區的創建,將周邊建築的修舊如舊、配套設施的完善、市民素質的提升等融為一體,實現環境的共治、共享,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