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英文是為Craftsman’s spirit,日文成為「匠の精神」。自古以來,工匠以爐火純青的技藝、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精雕細琢的職業精神,見證了平凡中的偉大。只是當今中國,動輒則被批評缺乏工匠精神,援引日德之工匠精神云云,言之中國缺乏工匠精神的土壤,可是中國真的就缺乏工匠精神的嗎?
周禮的考工記有記載:「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實際上把百工之事,提升到聖人之作的高度。其上,對車、兵、禮器、磬、練染、建築、水利等都有詳細的論述。
而莊子中有記載:「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簡而言之,不過「專注」二字。
說起工匠精神,有一位祖師爺級的人物是無法繞過的,那就是魯班大師。魯班是春秋時魯國人,又名公輸班,其人創造了大量工具,諸如鋸、曲尺、墨斗、雲梯、石磨等,是後世所有匠人的鼻祖。據傳魯班還曾製作一隻木鵲,可連飛三日不落地,可謂匠心獨創。在大眾的心中,魯班已然封神入聖。
還有一個無名的工匠群體,不得不提及,即刻碑工匠,由於種種原因,石碑的雕刻,在中國一直延續幾千年,知道現代依然存在。尤其對於書法來說,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書法都是由專門的書法家來書寫的,而刻碑的工匠則未必精通書法,則就天然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書法的失真問題,而刻碑中,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而最能體現中國工匠精神是「勒名制」。多次的秦代考古發現,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邦、工師、丞到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追溯到相關責任人。是為「物勒工名」。而《呂氏春秋》中也有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以情。」 而長孫無忌主持修訂的《唐律疏議》中,也對物勒工名有著詳細的規定,載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
北宋哲宗六年,將作監第一次編成《營造法式》,由皇帝下詔頒行,哲宗當時的年號為元祐,又名 《元祐法式》;其後哲宗又命李誡重新編修。李誡擁有10餘年修建工程之經驗,參閱文獻和舊有制度,收集工匠論述的技術要領、規格流程,終於編成流傳至今的《營造法式》。全書共計36卷分為5個部分:釋名、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前面還有「看樣」和目錄各1卷,圖文並茂,詳實可靠。此書足以代表當時世界的最高製造水平,其匠心之誠,不言而喻。
因為中國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明朝之後,朱元璋同志在設計明帝國的發展方式時,意圖將整個社會的階層固化下來,工匠的子子孫孫依然是工匠,這樣雖然使得工匠家族無法依靠其他途徑來提升其社會地位,但也造就了傳道數百年的工匠世家。
而明代參與修筑北京城和皇宮的蒯氏家族和馬氏家族,就是著名的營造世家。
《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工匠精神,需要的是匠心,專注無旁騖,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滲入華夏民族骨髓中的,只不過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加上社會動蕩,工匠精神沒有得到很好地繼承,不過近年來有所復甦。只是工匠精神更多地是一種態度,不只是手工和藝術,在現代集成製造和智能製造領域,工匠精神也應該得到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