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茶經》,今有《茶賦》,道出古今多少茶滋味

2021-02-27 劍氣禪心

每年的4月份,西雙版納人的春節,也是春茶的收穫季節,全球最愛茶的人都來到了這裡。採茶,品茶,買茶。古有陸羽的茶經,今有乾源的茶賦,道出多少古今茶滋味。小編泡壺茶🍵,讀讀茶賦,和您一起細細品味。

🍵茶賦🍵

文 乾源

       傣王故郡府,雲南新茶都,星分翼軫域,地抗貴藏廬。懷泰引緬越,襟江煉丹土,喬木齊天宇,龍光射牛墟。高原板塊推,風氣別五湖。

(班章村委會壩卡龍2019年大樹春茶紅茶,甜膩細滑,20泡以後如飲甘露!)

勐海屬南國,丘園生嘉木,雲南永恆春。光明繚雲霧,伊公調鼎羹,陸氏煮茶爐,大旱渴茶湯,帥巫文舞雩。

        茶自唐中興,民國馬幫路,不有行者馭,誰與扞牧圉。紅茶史已久,普洱更善儲。上者生爛石,為上有品五。採用宜時節,

造精匠所務。野生不餵藥,陽崖照古樹。卷葉精氣足,紫衣黃娟服。筍嫩宜呵護,野陽卷紫筍。五上天所慕,肥土生大株。孔明種株駒,採茶涉彼岨。詢茶於八虞,兩葉帶小芽。黃童隨夫婦,

山名雖不著。

        老樹嫩葉稃,唐茶器八具。

滅胡明年鑄,銀碾滾玉屑。鳳餅繞龍珠,煎湯用活火。初如魚眼布,中如泉湧珠。終則騰波鼓,

三沸水氣除。香甘重滑全,良工為賓幕。茶有真天香,龍麝非可估。必正氣與神,齋心茶中祿。

浚靄凝雪䘫,點茶香如故。雪濺圓紫甌,香生奉玉乳。

        採茶手凝脂,薄餅小屠蘇。茉莉花裡眠,道情玉如璞。徽宗聽琴圖,

一杯剛吃無。斜陽深深院,爐香淡淡戶。花下莫漫煎,

香氛疑生妒。投花甌內罨,少傾盈唇浮。生花舒寶塔,去澀澆紫壺。呼兒爨金鼎,幽遐延餘馥。仙人弄蝙蝠,黃石遺素書。

(視頻為西雙版納全景圖,生態好,茶才好)

       惜味採小葉,嫩葉供工部。

煎殺隔代俗,水火助品物。石磨壓制古,純料源古樹。精葉不為餅,滇紅為善濡。性近易摹習,

青柑陳皮處。積食久難消,燒糞茶湯煮。儲茶家國裕,反腐人民富。

        好茶改風俗,古茶通漢胡。

空海扶桑渡,止觀空寂蕪。唱遏吃茶去,撐船宰相肚。十方力十力,九蓮如九如。窈窕茶女淑,

持盅名羅敷。玉唇含雀舌,嬌羞怎肯吐。

   

        冠蓋滿京滬,忘憂棄金芴。

板蕩見國柱,鳳仙扶困樞。談笑真龍種,帷幄為常駐。不第建安品,性貴自珍沽。綠茶勝江左,

意氣足吞吳。黑茶金花數,繁星應天斛。白茶銀豪麓,纖纖皎且夙。

  

        早春嫩如茶,留得入杯無。

白毛囊紅紗,葉新收素羽。山雪入禪衣,天山時晴峍。白毫介眉壽,不辨輒入寤。不將亦不迎,

攖寧茶之物。脡祭曰鮮魚,金芽開佛目。百草各有味,歸經茶不獨。

(圖為純正08年老班章)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淡泊淺養胃,神農茶解毒。腸暖安六腹,黃庭黃衣居。馮夷敲春鼓,洛神腰約素。曲誤周郎顧,

添茶袖領朱。鐵馬真赴戎,廣陵彈客律。銀豪發白𨦫,興亡百姓苦。

        洞頂藏烏龍,消弭兩岸塗。

故國月夢裡,移民正思蜀。太極分兩儀,柔摶為易武。飛閣流丹地,鶴汀飛鳧渚。天人回舊館,

重霄疊翠出。山洞多乳窟,玉泉背葫蘆。茗草羅生蔓,枝葉如碧玉,草間何其豫,掛蜂結蔽蘆。

月侵與風沐,金蜜百香著。煙霏雲斂收,天高日晶烏。

        星皎河在天,龍涎起宣廬。

無為飲清茗,正慨包龍圖。不必言味好,氣正骨氣舒。秋風老茶暖,落日故人疏。生民曰大德,嗟我為茶夫。日毒乞龍雨,淋我茶稷黍。鼠壤有餘糈,兼味並時蔬。窮且志益堅,青雲排鴻鵠。

科學窮算計,不如茶裡無。

        心明可望虛,解牛則不懼。

春生待秋實,於葉焉為物。凡人燃煙火,陶潛採秋菊。陰陽救世哲,天人相醉舞。得童適逆旅,

大快於遊途。採風駕車輿,訪茶尋陋閭。冰心允弄梅,茶醉堪伏虎。

       生茶慢知味,甘苦交相茹。

含毫以邈然,率爾或操觚。五味真需逗,七情茶裡入。吃茶如解禪,禪生哪一壺。不味米父痴,

不謂真知遇。機鋒如來電,菜入碗中速,舌頑羚觸藩,窺味望牖戶。聲調學阿母,平水識字讀。

詩中緊平仄,漁者排魚肚。

        茶為通經絡,宗經任嘟嘟。

長詩抄幾句,借景看蘇姑。今晨雪滿山,蘇杭變浮屠。壽兄宴不請,寒江獨釣孤。造化在物外,

總賴心源漉。壽兄入詩了 ,阿弟衲衣補 。訪兄帶茶餅 ,酣眠可抵足。坡仙不善弈,醉茶志託狐。

(抗衡有甘露)     

         茶是順生客,和光同塵穀。

品茶亦我觀,道在缶中悟。水淡分味泊,中虛寄魚苻。茶湯象載瑜,灌頂幾醍醐。

     

        聖人亦易語,蘭室闢茶蘆。

非以金石質,消搖度榮枯。蘭亭感流殤,澄懷為君賦。廣韻謂宋鉅,百韻撩茶諸。尚書不云乎,

好茶得禪書。

     

左一為勐海古茶廠董事長彭文武先生,右一為恆春號優秀經銷商

            

(茶餅,湯色圖片均由勐海古茶廠提供。勐海古茶廠為恆春號商標持有人,恆春號為1910年石屏籍漢族人張棠階創立,其歷經百年滄桑。彭兄文武者, 邵陽人也 ,素慕同鄉蔡鍔為人。任俠而善謀  ,業精而情誠。其來勐海創業十餘哉,重振勐海古茶廠 ,重興恆春號老字號,必將名揚海內)

作者簡介:

 乾源,山西人,青年文化學者,美學家,大賣家鑑定美學顧問,藝術品雜誌專欄作家,現居北京。往期文章《天與風流標格賞故宮藏 千裡江山圖》(《美成在久》11期)等。

       

歡迎大家分享我們生產的內容,如需轉載本號圖文,請務必遵守以下要求:

1.轉載時效:本號文章發布24小時之後可以開放轉載。

2.請在文章作者欄署上原文作者名;

3.文章開頭註明: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如需開白名單、或轉載至除微信公眾號以外的平臺、或有其他特殊要請在文章評論區/後臺留言,留下「公眾號名稱+微信號+希望轉載的標題」,我們會回復您。 

       

相關焦點

  • 包郵預售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編輯推薦要點一、知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以《茶經》為原點,重述中國茶之基本 。陸羽《茶經》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後世茶書的開源之作。知名茶文化學者、熱銷40萬冊的《茶葉戰爭》作者周重林潛心鑽研15年,詳細參考古今40多種版本,帶來原汁原味的《茶經》讀本,直達《茶經》思想內核,一本讀懂中國茶文化。
  • 茶 | 南方有嘉木
    ▲「茶」——人在草木中(米芾書)人在草木中, 一個「茶」字,道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狀態。一片東方的神秘樹葉,從遠古流傳至今,歷經千百年風雨沁潤後,變化出各不相同的滋味與文化。漢景帝卒於公元前141 年,意味著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50 多年的歷史。因此,被認證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除了文獻和遺物,古茶樹也是中國茶歷史的見證。我國古代野生大茶樹遍及南方諸省,特別是雲南、四川、貴州,多有發現。古茶樹分為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其中過渡型是較進化的野生型和較原始的栽培型的綜合。
  • 新書 |沒讀過《茶經》的愛茶人就不算懂茶!(文末有禮)
    點擊圖片可直接購買:《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開始預售作者親筆籤名版9折:62元無籤名版8折:54.4元我的好朋友汪命說,像讀書一樣喝茶,有必喝之茶也有必讀之書,是為《茶經》。正因為有大量像汪命一樣既好茶又喜讀書之人,我才覺得有再釋《茶經》的必要。
  • 一次有趣且深刻的《茶經》之旅,讓你對茶有新的認識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關於茶書種植的方法寫道:「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就深刻揭示了這個道理,可惜並沒有太多人看到這層深意。我有時在想,我們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拼命在祖先的遺產中尋找金銀珠寶,而對於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卻棄之如敝屣。可就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身後多了一個小個子,悄無聲息的跟在我們身後,撿走了哪些本應屬於我們的真正財富。
  • 十本最美茶書,讓你的靈魂更有香氣
    送十本最美茶書給你,讓你的靈魂更有香氣。內容本書集合文津閣本《四庫全書》《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東溪試茶錄》《續茶經》《煎茶水記》八種經典茶學著作。精選了中國歷代「茶」主題傳世書畫珍品,包括《品茶圖》《事茗圖》《盧仝烹茶圖》《陸羽烹茶圖》等傳世經典。
  • 收藏名家的博物世界——古茶和茶器
    ——陳師道在《茶經序》「柴米油鹽醬醋茶」。從《茶經》問世,陸羽規範了茶道技術標準並確立了中國茶道精神以來,飲茶就已經十分普及,上到皇宮,下及街巷,外至邊境各民族部落,茶成為人們生活中、精神上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和必需品。
  • 湖南常寧:春天的塔山茶園美如畫 茶中有詩 詩中有茶
    常寧出產的塔山山嵐茶自宋代列為貢品以來,逐漸嶄露頭角、聲名鵲起。自2013年起,中共常寧市委、市人民政府順應時勢,念好「茶經」,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產業,全市上下正信心百倍、齊心協力將茶葉產業發展成為繼油茶、烤菸產業之後的第三大特色農業產業。秀外慧中的塔山山嵐茶,正上承天時,下接地利,中擁人和,必將恢復昔日皇室貢品的榮光,進而走進更多的尋常百姓家。
  • 陸羽《茶經》全文 茶經書院
    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 陸羽茶經—茶有「九難」
    他規定煮茶的器具,應有風爐、筥、炭撾、火莢、鍑、夾、紙囊、碾、羅盒、則、水方、漉水囊、瓢、竹莢、鹺簋、熟盂、碗、畚、扎、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等共計二十四件。每一件器具都缺一不可,比如炙烤茶餅用到風爐、莢,碾碎茶餅用到碾,過篩茶末用到羅盒,煎煮茶湯用到鍑、竹莢,裝熟湯用到熟盂,飲茶用到碗等等。他並指明,器具如果沾染了有羶味、有異味的東西,是不可使用的。
  • 封氏聞見記的作者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
    《封氏聞見記》關於飲茶的的記述,出現在第六卷第一篇,我們根據文中的記述,來一一說明,為什麼我認為封演或許沒讀過《茶經》更不懂茶。在《封氏聞見記》中關於陸羽茶經的記載中,原文節選如下:「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部分說明了對喬木型茶樹的認可。那麼《茶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今天我們來簡單來說明。之前仁易說茶說過,《茶經》是對「茶」寫的一本使用說明書,這本書說明了茶當時的資源,生長習性,歷史,文化,效果,以及使用情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那麼這本書為什麼說沒有寫完呢?
  • 喝茶需懂茶,30條實用茶知識!
    例如西湖龍井、旗槍、洞庭碧螺春等等;又如武夷巖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鬱、滋味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雲南的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當,不僅不會變質,甚至能提高茶葉品質。 ——《中國茶經》 5、茶葉的保質期一般是多久?
  • 點茶是北苑茶風的精髓,也是最為古今茶人津津樂道的品飲之術
    點茶是北苑茶風的精髓,也是最為古今茶人津津樂道的品飲之術「茶有真香,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洒然」(趙估《大觀茶論》)。宋代初期的茶餅多有加入名貴香料增香的行為,但對真正的愛茶人而言,不加外物修飾的真香才是極品。
  • 古今茶對聯鑑賞
    古今茶聯層出不窮,細讀品味,確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下列茶聯就是如此:來 松濤烹雪醒詩夢; 竹院浮煙蕩俗塵。塵濾一時淨;清風兩腋生。採向雨前,烹宜竹裡;經翻陸羽,歌記盧仝。送水送茶,熱情備至;問寒問暖,體貼入微。得與天下同其樂;不可一日無此君。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小天地,大場事,讓我一席;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 南方有嘉木,惟茶尚品也
    這一句戲謔刻薄之語,但卻也道出了飲茶的真諦,那就是「品」。茶固然有解渴之用,但茶之為飲,之所以如此受人崇奉和鍾愛,就因為飲茶的真正可貴之處在於茶中的特別滋味,蘊含的獨到境界。若飲茶僅僅為了解渴,就仿佛把美玉當做普通的石頭,而正如美玉需要雕琢方可見其價值,好茶也需要細細品味方能得其真味。這種品,不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契合。若會品茶,則可從小小一杯香茗中體悟到人生之大境界。
  • 每一個愛茶之人,都應該珍藏一部的最美小楷《茶經》珍藏本
    林語堂說:「無論到哪裡,只要有一杯茶,中國人都是快樂的。」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是「萬病之藥」。唐代,茶葉從藥用變成了飲品,朝臣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樂。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有人說,陸羽一生只做了兩件事情:品茶和記錄。他在21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他每到一處,就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經過了10餘年,實地考察32個州,歷時5年寫成《茶經》初稿。
  • 史書上很少提及,但他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茶如人生的陸羽
    「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 中國茶文化鼻祖《茶經》:教你真正看透茶文化,感悟人生如茶真諦
    中國茶文化鼻祖《茶經》:教你真正看透茶文化,感悟人生如茶真諦作為茶文化的源頭,似乎每個中國人都對茶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喝茶容易,懂茶難。怎樣挑選地道好茶,何謂茶道、茶藝,什麼樣的茶具才是最合適的,關於茶文化都有哪些知識……了解一些茶的知識,無論是品茶還是作為談資,都大有裨益。
  • 陸羽《茶經》全文譯文
    《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專著。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
  • 茶葉中的《百科全書》——《茶經》
    在公元770年至780年前後、學界星有定論:《茶經》是中國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之作。尤其是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功夫茶2無不是以《茶經》為理論基礎與精神源泉的。據記載,1928年《大英百科》全書至全文收錄了《茶經》,可見其文化價值舉世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