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8歲的楊金華從成都絲廠辭職,成為家庭主婦,是她無奈的選擇。從19歲起,楊金華開始在絲廠上班。連續工作了9年後,剛出生的孩子和突然重病的奶奶,迫使28歲的楊金華不得不選擇離開單位,做一名全職家庭主婦。
日子一天天過去,楊金華的心卻並沒有安穩下來。不久她又在草市街音箱器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以補貼家用。
隨後,一次偶然的機遇令她第一次踏上了經商的道路,當時,一位販賣鋼材的朋友因生意虧本,以致公司難以為繼。朋友在找到楊金華聊天時,她動了經商的念頭,準備入夥。
可是,首要問題是這家公司需要20萬元資金重新恢復運轉。而20萬元當時對於楊金華來說是個天文數字。「把房子拿出去抵押貸款。」動了這個念頭,壓力也隨之而來。寬巷子的這處老宅,是奶奶留給家人惟一的祖產,如果生意虧本,這處祖產將從此易手。楊金華說,與丈夫商量幾天後,她決定拼一把。
而隨後的事情,卻也如她預測,公司因為這筆資金的注入,開始轉危為安。隨著買賣的順利進行,楊金華也很快就收回了20萬元的本錢。
但是,正當楊金華準備在生意上大展拳腳時,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打亂了她所有的步驟,為了找到離家出走的兒子,楊金華全家在成都四處奔走。
2001年,楊金華決定到寬巷子利用自己的房子,開間小茶館維繫全家的生計。當時,寬巷子已經有幾家人在做茶館生意,一杯茶賣一元錢。
開茶館的頭一年,楊金華賺的錢還不夠茶館的裝修費用,甚至「僅僅只夠維持全家基本生活。」她苦笑著,伸出一根手指,一天賣10元錢,除去人工費和其餘開銷,能做什麼?「說實話,做不下去了,想過要走,甚至賣掉這處房子,去尋個鋪面。」最後楊金華還是堅持了下來。
隨著城市發展,作為成都市老街文化的代表,寬巷子的知名度越來越大。「突然之間,似乎一切都變了,」楊金華臉上再次泛起了紅光,當她堅持在這裡做茶館生意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年來喝茶的人也越來越多。還是這樣簡陋的茶館,價格卻從最初的一元,變為兩元……到現在,一碗茶的價格已賣到了5元。「還好我堅持了下來,一直堅持做生意,一直堅持做茶館,」楊金華有些激動,「也許真是那句話,只要堅持,就一定能成功吧。」
經過努力,大約70平方米的茶館,每月能為她帶來接近7000元的純收益,而作為茶館產權的所有人,她已擁有上百萬元資產。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