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地理解讀三八線:戰爭為何由此開始,又在此停止?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三八線標誌三八線,就是北緯38度線的簡稱,不過北緯38度是環繞地球一周的一條緯度線,但人們一提起三八線,往往特指朝鮮半島上248千米長的那一段。三八線也因為和韓戰、朝鮮半島緊密相連而聞名遐邇,成了眾多經緯度線裡最著名的一條。三八線的提法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就在蘇軍出兵的第二天,8月10日日本政府就通過中立國瑞士、瑞典政府照會美英中蘇四國,表示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也就是說日本宣告投降了。

儘管從1945年3月開始,美國對日本就進行了以燃燒彈為主要手段的戰略轟炸和水雷封鎖,到8月已經基本上摧毀了日本的戰爭潛力,再加上8月6日和8月8日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日本投降已經指日可待,但在戰場上通常都是死戰不降的日本居然這麼快就投降了,實在有些出乎美國的預料,確實讓美國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

因為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西、南、東三面分別是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正處在中日蘇三國之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毫不誇張地說,朝鮮半島在地緣戰略上對於中日蘇三國就是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向任何方向的傾斜,都會引起東北亞格局的變動。所以,在美國的內部計劃裡,在日本投降後的第一時間就要派出部隊在朝鮮半島的釜山登陸,但那都是在對日作戰結束之後的事情了。在1945年2月的波茨坦會議上,蘇軍總參謀長告訴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會進攻朝鮮,詢問美軍是否可以配合蘇軍的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登陸?當時馬歇爾明確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之前,美國不準備在朝鮮半島組織兩棲登陸作戰。根據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回憶,馬歇爾這麼回答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會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這麼快就進入朝鮮半島。

但此時,蘇軍出兵,以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都來得太突然了。當蘇軍開始進攻東北和朝鮮的日軍時,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美軍地面部隊還遠在1000千米之外的衝繩島,顯然肯定要落在蘇聯後面了。隨著日本突然投降,朝鮮半島頓時就成了真空地帶。正是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趕緊提出美蘇雙方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而在波茨坦會議上,美蘇雙方根本就沒有討論過這一分界線的問題。

8月10日凌晨6時,美國獲悉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和蘇軍進入朝鮮半島後,馬歇爾立即召見作戰局長赫爾以及林肯準將,命令他們儘快提出一條蘇聯進入朝鮮半島的界線,並指示美軍也要立即制訂向朝鮮半島進軍的計劃。據說林肯準將回到辦公室,正巧看到《紐約時報》在報導蘇軍進攻朝鮮半島的文章裡有一幅地圖,畫出了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於是,林肯就提出了以三八線為界的建議。

關於三八線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得知日本投降和蘇軍進入朝鮮半島後,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舉行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和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五人。會上,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儘可能北面的地區去受降。但馬歇爾的一位年輕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美軍沒有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原因,美軍在蘇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之前,抵達朝鮮半島有困難。這時,麥克洛伊便讓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到休息室,要求他們儘快搞出「一條儘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至於「被蘇聯拒絕」的界線。兩位美軍上校注意到北緯38度線差不多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而且漢城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於是就提議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分界線。

這個以三八線劃界的建議迅速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 並於8月14日得到杜魯門批准。杜魯門隨即便給史達林發出密電,通報了關於接受日軍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的內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了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8月16日,史達林覆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這一命令的內容」。

就這樣,三八線就成了美蘇兩軍對日受降的分界線。三八線作為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劃分,這次並不是第一次,歷史上也曾有過,最早是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俄也表示願意以三八線為界,劃分各自勢力範圍。但這兩次劃分最終都沒能實現。三八線真正成為從軍事角度的分界線,也就是二戰結束後的這次。

今天軍事分界線還是大致沿三八線三八線之所以屢屢成為朝鮮半島的分界線,原因很簡單,這條248千米長的非自然分界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所以很自然成為軍事或者政治勢力的分界線。二戰結束後不久,冷戰就開始了,1948年8月在三八線以南原美軍受降區成立了大韓民國,一個月後,三八線以北原蘇軍受降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八線又成了韓朝兩國的國界線,這條穿過朝鮮半島的分界線,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181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還有6條南北鐵路線。人為地將朝鮮半島分裂成立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又都宣稱對整個半島擁有主權,這就埋下了戰爭的緣由。

18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三八線作為韓朝雙方的分界線,自然就成了戰爭的起始點。而接下來的戰爭金城,各方跨過三八線就成了一個極具標誌意義的節點。

一開始人民軍越過三八線,並很快攻佔漢城,然後一路南下,橫掃千軍如卷席,只用了一個月就打到了朝鮮半島南部的洛東江,控制了朝鮮半島95%。但韓國在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援助下,在洛東江一線苦苦支撐,直到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一舉扭轉戰局,在仁川登陸的「聯合國軍」和在洛東江一線的「聯合國軍」形成前後夾擊,人民軍在洛東江前線的主力幾乎全軍覆沒,隨後韓軍和「聯合國軍」開始反攻北進。

9月30日韓軍越過三八線。而早在9月21日周恩來在會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時就表示如果「聯合國軍」進入北朝鮮,中國參戰的可能性就會極大增加。10月3日深夜,周恩來更是緊急約見潘尼迦,再次強調「如果美軍果真這樣(越過三八線)的話,我們不會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儘管美國對於是否要越過三八線最初還是有顧慮有猶豫,但最終還是認為中國的警告不過是虛聲恫嚇,因此美軍在10月7日也越過了三八線。

戰爭中越過三八線是極具象徵意義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開始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就在兩水洞地區和韓軍交戰,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在隨後的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對分路向鴨綠江急進的「聯合國軍」展開攻擊,將其從鴨綠江擊退到清川江。由於志願軍在勝利後就主動後撤,使「聯合國軍」錯誤判斷第一次戰役不過是一次遭遇戰,中國即便出兵也是象徵性的,因此再次發動攻勢,結果被志願軍誘敵深入後的凌厲反擊所重創,戰線從清川江被一路推到三八線。這就是在抗美援朝戰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第二次戰役。

1951年12月31日,志願軍又發動第三次戰役,一舉突破三八線,攻佔漢城,最遠推進到三七線。志願軍雖然連續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十分疲憊,人員裝備沒有及時補充,後勤供應也非常困難,便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立即抓住這個機會發起反擊,第四次戰役就此打響,志願軍組織機動防禦,主力逐步撤至三八線以北。「聯合國軍」則於4月初再次越過三八線,但很快就在三八線附近被志願軍頑強防禦所阻滯。

此後隨著第三番入朝部隊陸續到位,志願軍於4月下旬發起了第五次戰役,雖然全線突破三八線,但未能實現大範圍突破,只是逐步平推戰線,殲敵不多。此後志願軍雖然在部分地段取得了突破,但「聯合國軍」利用機動優勢,迅速填補防線缺口重新建立完整的戰線,而志願軍在連續作戰後不得不轉入修正。「聯合國軍」隨即組織反撲,最終戰線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下來。

從1951年6月以後,戰爭就在三八線附近轉入陣地戰,再沒有像五次戰役這樣的大範圍運動戰。最後到1953年7月達成停戰協定,停戰時的軍事分界線也是大致在三八線附近。

戰爭為什麼最後又在三八線附近停了下來?

從戰術層面來說,志願軍在運動戰階段的第三次戰役是南進最深的一次,一度打到了三七線,由於接連組織了三次戰役,部隊連續作戰兩個月,非常疲憊,戰鬥中的損耗也沒有補充,實際上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就算憑藉出色的戰法和高昂的士氣,打到了三七線,也無法穩固戰線,一旦遭到反撲,就很難立足,只能北撤。

而到了第五次戰役,隨著第二番部隊入朝,志願軍參戰的總兵力大為增加,但參戰部隊增加的同時,對後勤的壓力也更大,要保障數量眾多的部隊,就十分困難了。即便兵力雄厚,但糧彈不濟,空有人多也無法形成戰場優勢。對於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來說,三八線就基本上是極限了。

三八線和軍事分界線的對照何況「聯合國軍」憑藉其火力和機動優勢,能夠有效抵消志願軍的兵力優勢,哪怕志願軍能夠在戰線某一處形成突破,也能迅速利用火力封閉缺口,利用機動優勢調動預備隊來填補缺口,導致志願軍很難完全撕裂對手的防線,從而使得戰線就在三八線形成了膠著。志願軍的進攻張力在三八線基本上就達到極限了,而「聯合國軍」能夠頂住志願軍的攻勢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要想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最多只能進行局部攻勢,要想全線推進,幾無可能。這樣,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也就是情理之中。

而在更高層面,三八線正好是朝鮮半島的中線,將朝鮮半島劃分為大致相當的南北兩部分。這個特點就決定了三八線在的地緣政治和戰略上的特殊意義,因為當時美蘇都不希望在朝鮮半島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一旦出現,那麼他的立場傾向,就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應,進而影響整個東北亞的格局。

但要是兩個以三八線為界的國家,對各方來說,都是一種緩衝,同時也是一種戰略上的平衡,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局面,因此,戰爭最後在三八線戛然而止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10月份開始趕赴朝鮮戰場,開始了為期3年零一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但是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當朝鮮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了韓戰,越過三八線,進攻韓國,在美國還沒有出兵援助的情況下,對朝鮮來說就是碾壓性的攻擊,但是美國最終登陸韓國幹預戰爭,最終扭轉戰局,逼近鴨綠江。為了保家衛國中國被迫成立志願軍出兵援助朝鮮,剛從戰爭陰霾中走出來又要面對為期3年多的國外戰場,這導致中國志願軍在武器等資源上毫無優勢,面對美軍只能做無謂的抵抗。
  • 「三八線」究竟是一條什麼線?
    一、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1945年9月2日,根據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臨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並將此線通稱為「三八線」。
  • 三八線的意義
    顯然,對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以及從地理的角度來看,三八線都是一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但是,這並不表明匆忙劃出的這條分界線沒有政治上的考慮。    儘管美蘇兩國軍隊進駐朝鮮半島時曾一致聲明,三八線僅僅是兩國軍隊在朝鮮駐紮時所劃定的界線,並不具有政治意義。
  • 「和平的界限」,軍事上的「三八線」究竟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認為,是在韓戰結束以後,才劃分的三八線。其實則不然,三八線的劃分遠比韓戰的歷史更加久遠,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有三八線的劃分,才有了後來的韓戰,本期尋春秋就帶你走進,歷史上「三八線」劃分的真相。
  • 今天朝韓領導人在三八線南的板門店會晤,那麼三八線是怎麼來的
    那麼金正恩所跨過的這條軍事分界線是什麼呢?這就是著名的三八線。那麼三八線的由來是怎麼回事?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裡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
  • 中國為何要抗美援朝?又是怎麼把裝備精良的美軍打回三八線的?
    ,兩方用三八線作為界限,把朝鮮半島強行分為兩個國家,即朝鮮和韓國。處於蘇聯庇護下的北朝鮮有著自己的戰略謀劃,朝鮮最高領導人布置了統一朝鮮半島的作戰方略,絲毫沒有考慮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及自身實力,越過三八線挑起戰爭。以美方為首的聯合國部隊迅速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將北朝鮮軍隊逼迫至三八線附近。朝鮮已經退無可退,對於中國的援助是金日成迫切需要的。
  • 史達林為何採納美國意見,同意以「三八線」為界,而不是三七線?
    三八線也就是北緯三十八度線,如今為韓朝兩國的分界線,從韓戰結束後徹底定下。這裡要指明的一點是,三八線是因為北緯三十八度線得名,卻不完全等於北緯三十八度線。
  • 朝鮮與韓國半世紀的「三八線宣傳戰」停止(圖)
    韓國士兵在「三八線」附近拆除對朝進行宣傳的喇叭    6月14日,韓國最大的報紙之一《朝鮮日報》的記者來到位於京畿道坡州市都羅山的展望臺,參觀了朝鮮與韓國隔著「三八線」進行的最後一次廣播宣傳。據了解,朝韓兩國在最近一系列會談中達成了很多積極的共識,其中,在「三八線」附近互相拆除喇叭、停止宣傳戰就是其中之一。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宣傳戰」就此成為歷史。  根據朝韓兩國達成的協議,自2004年6月15日起,即朝韓《共同宣言》4周年紀念當天,雙方停止邊境宣傳活動。  14日,在三八線北側朝鮮的一座小山上,仍然懸掛著一些宣傳標語和反美口號。
  • 三八線:只存在於世界地圖上的一條線,如何成為朝鮮南北的分界線
    一般來說,行政區劃的界線常規都是按照行政管轄範圍、傳統習慣沿襲、河流或者山川的走向來劃分,而朝鮮半島卻是在由北緯38度線演變而來的軍事分界線,進而演變成南北兩個國家的行政分界線。北緯38度線,本是一條自然和地理用途的劃線,存在於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上,但是這樣一條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沒有實際意義的劃線,為何卻成為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基礎界線?朝鮮半島在近代歷史上,命運一直不太好,要麼面臨被瓜分的危機,要麼被殖民統治。而對於想要瓜分朝鮮的那些人來說,不約而同的看準了這條把朝鮮半島大致等分為南北兩部分的北緯38度線,或許真的只是巧合。
  • 三八線:代價高昂的分界線
    分開南北朝鮮的三八線是一條費時最短確定、卻付出上百萬生命恢復的分界線。重要記念日很少與真正重要事件同時發生。然而,本周就有一次,朝鮮南北雙方領導人舉行首次高峰會。50年前的6月份,北朝鮮部隊開始萬炮猛轟,越過三八線長驅直入,幾乎消滅了南朝鮮。
  • 年輕人拿鉛筆在朝鮮地圖上一畫:「三八線」誕生了,影響至今
    北緯38度線,本來只是一條地理線,如果不是歷史賦予其特殊的地位,它和其他所有的緯度線一樣,將不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也不會帶上任何政治和軍事色彩。 在地球儀上,緯度用以確定一點在地球表面上的南北位置,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經度。經度與緯度組成地理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
  • 揭秘朝韓「三八線」由來,那些你不知道到的內幕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斫精伐元」在韓戰期間,就像拔河的中心線一樣,圍繞著這條三八線,各方的軍隊進進退退。先是朝鮮人民軍,在戰爭打響後,迅速越過三八線、在短短幾周內,就打到了洛東江邊。然後是美軍在仁川登陸、人民軍被迫後撤,9月末撤回三八線以北,韓國軍隊乘勝追擊於9月30日越過三八線。此後,雙方沿著三八線呈膠著狀態像拉鋸子一樣「來來往往」。韓戰結束了。
  • 看《跨過鴨綠江》,讀懂三八線的來歷
    看《跨過鴨綠江》,要想了解抗美援朝背景,就不能不提三八線。所謂三八線,顧名思義,就是北緯三十八度線,這條線在地球上是一個圈,自西向東,從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山東依次穿過。到了朝鮮,它卻被賦予了非同一般的特殊含義——軍事分界線。
  • 三八線,看似尋常的緯度線,只因一個年輕人而成為兩國的分界線
    1950年6月25日,一道道火光連續升空,只見這些火光越過三八線急速向南飛馳,隨後劇烈的爆炸聲在遠處炸裂開來,或許駐紮在三八線附近的南方士兵們瞬間便意識到北方的部隊正在進攻,但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在那個陰雨連綿的夜晚,那些來自北方的急促的炮彈裹挾著的已經不是北方士兵們短暫的進攻欲望,而是長達三年之久的韓戰。
  • 韓國加速推進朝韓聯合將「三八線」非軍事區申遺
    朝韓「三八線」之上的朝韓非軍事區(DMZ)由於被認為埋有200萬顆地雷,不適宜人類居住,因生態環境保存完好,保存有百種瀕危野生動物。韓國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團體目前正在加速推進朝韓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該區域列入世界遺產工作。
  • 抗美援朝: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以南,彭總為何下令停止追擊?
    1950年冬天,朝鮮戰場上發生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顧生死,迫使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籤署停戰協定,從而確保了國內和平。然而這場勝利來之不易,志願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 三八線上韓國人:朝威脅伎倆已用多次 誰還害怕
    早報記者 劉行喆 圖  早報記者 張喆  發自朝鮮半島三八線  昨日是朝鮮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節」,太陽卻在當日躲進了三八線的陰雲裡。  從清晨到黃昏,臨津江北岸的朝鮮「宣傳村」出乎意料的一片寂靜。除卻一早村裡的臨漢小學操場上跑出幾個玩耍的兒童,村路上偶有幾輛拖拉機冒著青煙駛過,從南岸韓國一側的望遠鏡中看不見一個人影。
  • 韓戰背後:史達林想借三八線佔領日本
    原標題:韓戰背後:史達林想借三八線佔領日本   金日成的試探   分裂的種子必然結出戰爭的苦果。蘇軍已經撤出,而美軍尚未撤離的形勢使北朝鮮政府所受到的壓力大增。1948年12月和1949年1月,金日成兩度向蘇聯尋求幫助。
  • 韓戰籤訂停戰協議,為何南朝鮮沒有籤字呢?
    甲午戰爭後,當李承晚欲捲土重來時,朝鮮卻停止了科舉考試,直接斷絕了李承晚入仕之路。無奈之下,李承晚到美國人開辦的培才學堂讀書,不但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並藉此搭上了美國人脈。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大韓帝國高宗李熙深怕日本侵入朝鮮,遂有意派人赴美國遊說,說動美國插手保護朝鮮。
  • 我眼中的韓國之「三八線」
    小時候上小學時就喜歡和同桌在桌子中間用小刀劃一條線,線兩邊是各自的領域,當時大家都習慣地稱呼它為「三八線」,卻從來沒有探討過為何如此叫法。直到長大後了解了朝韓之間的歷史,才明白「三八線」的由來。2014年的韓國行我將能親眼見識這條線的一部分,所以多少還是有些好奇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