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崇明清水蟹「個頭」大了 生態與產值均「做加法」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崇明綠華鎮寶島蟹莊「莊主」、上海市河蟹行業協會會長黃春最忙的時候:成蟹上市,來自島內外的訂單供不應求。據統計,今年,崇明清水蟹成蟹養殖面積近8000畝,預計總產量為80萬斤,和往年持平。今年崇明清水蟹的主打規格是3.5兩到4兩的成蟹,3.5兩的蟹每千克售價200元左右,4兩的蟹每千克300元左右。
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大背景下,崇明養殖業傳統的「金字招牌」——清水蟹產業,也正在往更生態環保、更高質高效的方向轉型。
怎樣才更生態?
崇明蟹雖素來名聲在外,但以往有些養殖戶的科學化、智能化養殖程度不高,這幾年情況已有明顯好轉。比如,早先不少養殖戶出於成本考慮,採用的是「魚蟹混養」模式。「把魚和蟹放在一起養,等於把蟹關進了『監獄』,吃也吃不好,活動也活動不了,蛻個殼還要提心弔膽,肯定長不大。」黃春說,近幾年隨著科學養殖理念的普及,已極少見到養蟹戶採用「魚蟹混養」模式了。
由於含鹽度超過千分之十的水體會造成蟹早熟,導致以往崇明蟹難以長大。這幾年,相關專家和崇明養殖戶注重控制養殖水體的鹽度,通過人工種草、水質調控、餌料配製、科學投餵等手段,讓崇明清水蟹的「個頭」大了起來。
要讓清水蟹產業更符合生態島建設要求,科學養殖是一方面,智能化養殖也很重要。黃春坦言,傳統的養蟹過程中會導致水體中氨氮含量等慢慢上升,對水質有影響,這幾年崇明不少養殖戶已開始探索智能化養蟹,爭取降低蟹塘水體氨氮含量,實現池塘水體「內循環、零排放」。比如,在早熟清水蟹品種「申江一號」的飼養過程中,就已開始探索智能化養殖。常規清水蟹養殖要投放小魚、螺螄等餌料,過量捕撈會破壞漁業資源,破壞水環境。「申江一號」吃的餌料,則是經上海海洋大學專家長時間研發而成的人工餌料,不用投放一隻螺螄、一條小魚也能滿足螃蟹的生長需求。
產業怎麼轉型?
打響「崇明清水蟹」品牌最大的意義在於改變崇明蟹的單一銷售模式,在銷售清水蟹的同時展示蟹的歷史和文化,吸引更多的市民慕名前來,讓「一隻蟹」帶動一條產業鏈,走一條農旅結合發展的路子。
「一隻蟹」怎麼帶動一條產業鏈?記者從綠華鎮了解到,農業旅遊資源豐富、集體養殖水面有數千畝的綠華鎮正計劃整合各方資源,將清水蟹養殖業往上下遊延伸,「向上」做強做大清水蟹種源的提純和保護,「向下」則進一步拓展蟹文化的傳播,擴大崇明清水蟹的品牌影響力。
為契合生態保護需要,崇明清水蟹產業結構也正在進行調整轉型。根據去年的數據,崇明全區水產業(包括養殖和捕撈)產值為13.28億元,其中河蟹業產值為3.78億元,無疑是全區水產業的重頭。河蟹產業分苗種產業和成蟹產業兩部分,兩者產值比大約為3:2。
「這從養殖面積上就能看出來:目前崇明的蟹苗養殖面積有4萬餘畝,是成蟹養殖面積的5倍。不過,養蟹苗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比養成蟹更大,應進行一定的結構調整。」黃春說,隨著清水蟹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這種結構調整正在進行中。據他估計,3年至5年後,崇明蟹苗和成蟹產值有望實現「對半開」。
清水蟹產業發展的「生態指標」重要性大於純粹的「產值指標」。事實上,生態指標和產值指標也不衝突。崇明在不斷打響清水蟹品牌,延伸清水蟹產業鏈,讓清水蟹產業一邊「生態做加法」,一邊「產值做加法」。(記者 茅冠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