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大約是個非常適宜搞事情的檔期,雖然從幾部引進片爭相角逐瓜分票房的風頭來看,對於愛看特效的觀眾來說,足可一飽眼福,但細品一番不難發現,整個檔期的新片質量並不樂觀,撲街的略多了些。
無論從外網的口碑還是各自系列的綜合情況來看,《黑鳳凰》和《黑衣人:全球追緝》的撲街可謂不難預料,但李少紅此番惜敗則是始料未及,回溯早幾月的電影市場,這一尷尬的同款案例則是張猛的《陽臺上》。
前者是不幸炮製了一出文藝災難片,有辱文藝片的定義,後者則是操著十拿九穩的文藝題材,拍出了意料之外的商業片;
而《媽閣是座城》的故事又是出自嚴歌苓之手,觀眾自然會順勢將其強行類比《金陵十三釵》和《芳華》。
而整部影片無論敘事還是剪輯都和文藝片的範疇格格不入,風格高度和水準均不及張藝謀和馮小剛的翻拍,難免在觀感上呈現一種別致的尷尬感,口碑撲街自然難免。
一個疊碼女和三個賭徒之間的故事,這一故事大綱早在預告片來回混臉熟的時候就已廣為人知。
而當自然流暢的商業元素屢次出現時,影片的敘事和劇情走向則是做出了一條特殊的預示。
具體來說是影片節奏和形態,論節奏,影片無疑具有顯而易見的妥協,並且非常徹底,一番觀賞之下毫不費腦,而且毫不含蓄;在女主人公的獨白中以形似流水帳的方式帶動劇情。
實際上縱觀近年來文藝片的發展趨勢和開發形態,多極劃分的形態對於願意接受文藝片的觀眾來說還是相對明朗的。
諸如高度風格化的《長江圖》,入門級別的《路邊野餐》,透明格局下極限探索的《淡藍琥珀》,將接地氣和殘酷格局一併呈現的《嘉年華》等等。
於觀眾而言,既可以順勢排出一則進階順序,也可領略各種類別的特質,基於求新求變以更好生存的文藝片出產環境,雖有幾分尷尬,反而對於觀眾走近文藝片而言是件好事,可謂塞翁失馬。
而眾多朱玉在前的當口,一股腦妥協的《媽閣是座城》不但不像以上任意一作,反而像極了幾年前的《北京遇見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這不僅是高度迎合市場的反向操作,形態上的高度相似也給《媽閣》打上了一層光怪陸離的色彩。
無非是憑藉卡司的演技上限將人性深度做了拔高,從而在格局上體現出一種《不二情書》2.0版的即視感,而作品內核的偏移基於作品類別的更改,則是無可避免的。並且在這樣一套高度商業化的格局中,人性的開發也並不十分嚴謹。
這一問題集中體現在黃覺飾演的史奇瀾身上,從淪為賭場幫兇到成功戒賭,所體現的不僅是人性的矛盾,更是影片內核不堪推敲的一個直觀縮影。相比之下整套卡司中,吳剛飾演的段凱文則是成為了影片塑造最為成功的形象。
於各種商業元素中體現人性,於內核偏離精神缺失中帶出戒賭暗示,無論情感還是人性探索,都被敘事的硬直和剪輯的失序所打亂,對於嚴歌苓和文藝片如何融合求存的命題來說,《媽閣是座城》那丟了魂的不堪都是令人遺憾的。
迷失自我後的紊亂混合商業模式的皮囊,這就是翹首企盼後等來的《媽閣》,你還愛得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