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是一個縣級市,距省會太原市約140公裡,汾河橫過境北,綿山屹立境南。山河秀麗,景色宜人,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這裡的綿山風景區了,它是六大低山旅遊風景區之一,以自然景觀的奇險秀、人文景觀的古巧絕而著稱。最為難得的是,這裡的寺廟、道觀大多建於懸崖絕壁之間。
龍鳳村與龍鳳河
當然,貪玩、獵奇的驢友往往更加喜歡另闢蹊徑,到那些不是官方推介的地方去轉轉、看看。介休當然不乏這樣的好去處,比如在介休市東南六七公裡太嶽山餘脈庇護的地方,有座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的傳統村落——龍鳳村。龍鳳村舊稱「瓦甕村」,相傳因燒制瓦甕而得名。最後之所以改為龍風村,是因為燒制瓦甕行業凋敝後,人們又將目光轉向這裡的自然景致——「河流奔騰成龍,山形環繞現鳳」,故名。
在村中現存「村北石橋記」石碑一通,看底款為「明崇禎十六年四月」,按公元紀年應為1643年4月所立。仔細辨識碑文,隱約可見「……邑治南十五裡許有巨村,名曰瓦甕村,未審古來何系而謂也……」。由此推斷,至少在明末的時候,該村的村名的由來就已無法考證。整個村莊雄壯綿延,蠶蔟山山環,龍鳳河河漫——每當雨季來臨,山洪下洩,河水頓時奔騰,猶如蛟龍飛舞;雨過天晴之後,又是一番景象:千峰疊嶂似鳳凰展翅,不失龍鳳之名。據《汾州府志》、《介休縣誌》記載,介休古十景之一的「牛泓雨氣」就位於龍風村村南的蠶蔟山山谷之中。
龍鳳河古稱石河,為黃河支流汾河的支流,也是介休市最大的一條洪水河。被龍鳳人尊崇為母親河。這條世代養育龍鳳人的河流,由沁源縣境內匯合後流入綿山峽谷,再南出太嶽山向北流去。過龍頭村、石河村、下莊村等,最後在洪相村西匯入汾河,全長52公裡,流域面積達550餘平方公裡。千百年來,這條季節性的河流蜿蜒北去,默默滋潤著兩岸的萬畝良田,為耕地提供灌溉用水,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行走到龍鳳村東北一公裡處的路邊、龍鳳河的河畔,一座高大的磚塔巍然聳立在那裡。這就是之前在網絡上熟悉了無數遍的凌空塔。有意思的是,這座塔至少有三個名字,除了叫「凌空塔」,由於處於龍風河之畔,因此還有「龍風塔」之稱。第三個名稱,是龍風村本村人經常稱呼的——「姑姑神塔」。之所以被龍鳳本村人稱為姑姑神塔,據說是因為塔下曾有一座因山勢和地形似人鼻而得名石鼻庵的庵堂,庵內有尼姑而來。凌空塔是目前介休市保存修繕最為完好的六大名塔之一,亦為該市的古塔之冠。
可以說每一處古建除了自身所固有的外在表現形式外,往往還伴有一個或幾個傳說來豐富自己存在的價值。凌空塔同樣也不另外,至少它也有兩個有趣的傳說。版本一:據傳石鼻庵內原先供奉的就是本村一姑一嫂二人成仙的塑像,當地人從情感的角度來講,當然更喜歡叫它姑姑庵了——與之相應的,村邊的的古塔也就隨著姑姑庵而改稱為姑姑神塔了。版本二:據說此塔為鎮河寶塔,是為紀念姑姑神當年跳進河中阻止龍鳳河洪水淹沒介休城所建。但這個版本中的姑姑神就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了,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妹。
凌空塔及其傳說
凌空塔為八角九層閣樓式的磚塔,塔高約38米。據《介休縣誌》記載,該塔始建於清雍正十年,乾隆四十三年曾維修加固。塔底為石砌方形蓮瓣須彌座;整座塔身收分明顯,層層有出簷,簷下飾仿木結構磚雕鬥拱,每個角雕有蓮花垂柱;塔頂為攢尖綠色琉璃寶瓶塔剎。一層設門,二層設有磚平座欄杆。二層以上均鋪木板階梯,塔內中空,上下貫通,可達頂層。
據當地人說,天氣晴好的時候,如果登到塔頂層東望,即使肉眼都可以清晰看到位於天峻山上的文峰塔(見下圖)。那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文峰塔,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與凌空塔相映生輝。更有意思的是,圍繞凌空塔、文峰塔以及龍鳳河之間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一條巨蛇,每當山洪暴發,這條大蛇就把蛇尾繞於文峰塔之上,蛇身繞於凌空塔,蛇頭則伸到龍鳳河內飲水……無形中,將此三處聯繫在一起,讓這片古老的土地靈秀頓生。
年邁的凌空塔是有幸的,據說得到了當地一位企業家的垂青,斥資修繕了寶塔,讓凌空塔得以繼續以雄壯、挺拔的身姿迎接著一批又一批慕名前來觀瞻的遊人……龍鳳村廟宇林立,多神雜處,尤其地方性祠廟居多。在龍鳳村區域範圍內,原先供奉有十二座神廟,但目前僅存五座,也都不同程度受到損毀,希望有朝一日那些殘存的古建與凌空塔一樣幸運,也同樣得到愛心人士的資助修繕,不要讓古建在我們這個時代消失……
想了解更多精彩旅遊新奇,敬請關注、搜索「高興旅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