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後的木墩河。
「面子」是城市的風貌,「裡子」則是城市的良心。2019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而暗涵仍是決定水體是否能長制久清的關鍵之一,影響著深圳的「裡子」形象。為了讓河流重現生機,深圳全面打響暗涵暗渠整治攻堅戰,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堅決啃下「最硬的骨頭」,目前已完成348公裡569個暗涵的整治工程。
晶報記者 林菲/文、圖
「打開」暗涵是最有效也最難的整治方式
當河道被覆蓋就成了暗涵,當汙水在黑暗密閉的空間裡沉積,河道就變成了「死河」。據統計,深圳共有310條河流,總長度1000公裡,共有暗涵暗渠570個、366公裡。這些暗涵不僅成為城市排汙的隱蔽通道,且一旦地下暗涵發生滲漏破裂或垮塌,易導致上部建築發生沉降傾斜甚至坍塌,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
針對暗涵最有效的整治方式就是將其「打開」,讓河流重現生機,但這也是水汙染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
今天的福田區福田河暗涵中,水質通透、水流順暢,已經看不出過去「河道淤積、水體黑臭」的影子,但牆上卻仍清晰留有一條距地面約一人高的黑線。「那就是原來淤泥沉積的高度。」福田水務局副局長尹學康說道。2019年以來,福田區實施了福田河、皇崗河等五河暗涵段清淤和截汙工程,清淤總量達到8萬餘立方米,相當於32個標準遊泳池的方量。
而在羅湖區筆架山河暗涵的整治中,暗涵上方的60餘棟房屋又是另一道難題。羅湖區水務局副局長郭立鵬介紹,當時施工開口受到嚴重製約,導致開口點間距平均約1公裡,暗涵內作業行走距離長。加上暗涵空間密閉,硫化氫、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嚴重超標,作業人員還要配戴繁重的防護設備,作業45分鐘就要上涵休息15分鐘,所以有效作業時間短、施工耗時長。
正因為暗涵裡情況複雜,深圳還將爬行式CCTV機器人、智能管涵檢測系統、三維掃描飛行器、兩棲清淤船、聯合吸汙車、清淤抓斗車等一大批新技術、新設備應用到暗涵整治這個大戰場上。
智慧化、科技化手段也一直延續至整治完成後的監管中。在寶安區福永河暗涵觀測站裡,只見一根看似普通,周身布滿小孔的白色長管被放置在清澈的水流中,寶安區水務局工程三部部長唐繼平介紹,只要暗涵中水質發生異常,這個監測儀器就會自動發送警報。深圳還在各個支汊流末端安裝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各暗涵、支汊流來水情況,發現問題立即反饋溯源整治,實現了暗涵監控自動化、快速化、信息化。
曾經的臭水溝成了深圳版的「清溪川」
伴著喧鬧的煙火氣,清澈的木墩河從光明區光明街道河心路緩緩流過,與兩岸的鳳凰木相映生輝,生活的腳步到這裡也不由得慢了下來。就在一年多前,這裡還是一段封閉數年的暗涵,蚊蟲滋生、臭氣瀰漫,讓周邊居民避之不及。
為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光明區水務局對該河段展開了暗渠復明整治。整治工程對標世界級復興改造項目——韓國清溪川,設計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防洪、水質、景觀「三項提升」,政府、居民、商鋪「三方共贏」的治理思路,通過實施河道拓寬、溼地淨化、管線遷改、景觀營造、綠化提升、交通改善等一系列措施,將暗涵復明,打造成沿河溼地空間、文化空間、玩水空間、賞水空間、生態河床、慢行體驗的光明水岸地標。
在附近居住了十多年的葉秀芹眼裡,以前河道就是一條臭水溝,現在卻像是公園,「改造後我們這條街的居民都很開心看到這麼好的環境,尤其是小孩子特別喜歡去河邊玩。」
不僅是木墩河,深圳大力開展暗涵「亮明」工程,已完成34個暗涵復明,總長12.5公裡,打造了深圳版的「清溪川」,有序拓展城市水系空間,還水於民。
目前,深圳共累計完成暗涵整治569個、348公裡,取消全部總口截流設施,釋放30多萬噸/日的清潔基流,讓原截流進入汙水處理廠的生態水量重新回歸河道,皇崗河、鳳塘河等一批20多年來淤積惡臭汙泥超過3米的暗涵從排汙通道變為清水通道。
從過去掩鼻而過、閉窗而眠、背水而居到如今親水樂水、開窗賞景、向水而生,近年來,深圳通過治水大幅改善人居環境,在大破大立中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使越來越多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生產力,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民在水生態環境方面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