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

2020-12-12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標題:10克黑水虻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分類新路徑

  「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從豐臺區宛平城地區辦事處獲悉,為了解決宛平城內居民、遊人垃圾分類問題,他們通過引進生物處理設備、定時上門回收垃圾和設置智能分類垃圾桶站三招,讓垃圾分類在這個古城裡成了新時尚。

  讓王金麗吃驚的黑水虻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在宛平城內街醒獅廣場的東南側,佔地大約3平方米,左側是三個橘色白色相間的養殖櫃,右側是一個三層的除臭塔。別看它個子不大胃口卻不小。

  「我們每天把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回收,經過粉碎等簡單的處理做成黑水虻的『美餐』,按照10公斤垃圾1克黑水虻卵的比例進行投放,然後在處理設備裡進行養殖,8天後廚餘垃圾被黑水虻吃完變成蟲糞,像蚯蚓糞便一樣是優質的肥料,而蟲卵變大2000倍成了成蟲,是雞鴨鵝等愛吃的飼料,我們再將這些肥料、成蟲回收。」設備運營人員說,經過生物處理轉化,廚餘垃圾徹底變廢為寶了。

  「剛開始開展垃圾分類的時候,宛平城內800多戶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大概在2桶左右,3組養殖櫃就能滿足需求了,現在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居民們垃圾分類越來越準確,廚餘垃圾的數量就有所增加,下一步我們將再增加兩組養殖設備,擴大生物處理轉化能力。」宛平城地區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廚餘垃圾是被黑水虻解決了,作為每年有大量遊客進出的旅遊景區,宛平城如何解決垃圾分類呢?答案是對於胡同裡的居民,實行定時上門回收垃圾,對於街面的遊人,設置密閉的智能分類垃圾桶站,讓垃圾分類在這個老城裡,成為一種新時尚。

  取消了城內胡同裡的垃圾桶,改為每天早上7點、下午5點30分4組清運人員對四個片區開展2小時的上門回收。既讓胡同裡的環境更加整潔,也方便了居民投放垃圾,還能「監督」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

  宛平城主街上遊人絡繹不絕,少不了垃圾桶,如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進行垃圾分類呢?宛平城地區特意在主街上設置了8組智能分類垃圾桶站。

  在現場看到,這種智能垃圾桶是密閉式的,想扔垃圾該怎麼打開呢?一位正帶著小孫子遛彎的居民苗久福主動演示。「你看,桶上面中間處有個黑色的鈕,是感應的地方。」他在黑鈕的前面一揮手,垃圾桶上部的小門兒就開了,還有語音播報提示怎麼分類扔垃圾,非常方便,隨後門還會自己關上。

  「街面上的垃圾桶既滿足了遊人的需求,沒有趕上上門收垃圾的居民也可以自己將垃圾扔進智能垃圾桶裡。」宛平城地區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隨著上門回收、廚餘垃圾處理、智能垃圾桶等措施相繼落地,在古香古色的宛平城內,居民對垃圾分類認可度非常高,紛紛積極參與,宛平城也初步形成了在景區、平房區開展垃圾分類的宛平模式。(孫穎)

相關焦點

  • 北京:宛平城三招走出平房區垃圾分類新路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
  • 10克蟲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人吃剩下的廚餘垃圾,也是天生地長的資源,如何讓它們在重回食物鏈?在豐臺區宛平城,廚餘垃圾餵給了黑水虻吃,黑水虻長大後成了飼料餵雞吃……800多戶居民的廚餘垃圾一點沒浪費!「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讓她大吃一驚的黑水虻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在宛平城內街醒獅廣場的東南側,佔地大約3平方米,左側是三個橘色白色相間的養殖櫃,右側是一個三層的除臭塔。別看它個子不大,胃口卻不小。
  • 黑水虻每日可「吃」掉2.5噸廚餘垃圾 南京探索廚餘垃圾處理新途徑
    中國江蘇網7月15日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14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黑水虻「吃」廚餘垃圾 甘家口社區垃圾處理好辦法
    甘家口街道建設部社區引入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現場展示的黑水虻和完成降解後的有機肥。新京報訊 4月29日上午,海澱區甘家口街道建設部社區舉辦了一場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活動中,社區志願者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介紹環保酵素製作方法,並展示了利用黑水虻如何處理廚餘垃圾。據了解,海澱區甘家口街道建設部社區,共有居民3500餘戶,自2011年起,社區就開始逐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通過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和日常垃圾分類指導,建設部社區已經成為生活垃圾「從源頭分起」的帶頭示範社區。
  • 廚餘垃圾去哪兒了?變廢為寶,黑水虻「吃」完廚餘垃圾變肥料→
    培植這些花卉和多肉的營養土,則來自小區居民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而從餐廚垃圾到營養土的轉換,離不開社區裡的這一臺餐廚垃圾處理機。每周,它會進行兩次處理,大約可以消化掉400斤的處於垃圾。北京市海澱區二裡莊社區營造工作坊負責人李紫瑩:居民投放的廚餘垃圾,我們進行二次破袋處理,也可以將它進行一個堆肥處理,然後最後處理出來營養土,可以用於咱們屋頂陽光花園的一個種植。他很直接讓居民看到了廚餘垃圾投放的厲害,激發了大家參與的熱情。
  • 黑水虻每日「吃」掉20噸廚餘垃圾 探索廚餘垃圾處理新途徑獲成效
    北極星固廢網訊:「黑水虻最早從日本引進,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吃廚餘垃圾,在適宜的溫度下,一天可以消耗大量垃圾。」日前,在浙江奉化蕭王廟街道牌亭村黑水虻養殖基地大棚內,寧波小蟻哥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孟其說,以目前大棚的黑水虻養殖規模,每天可消耗20噸廚餘垃圾,能有效滿足整個街道日常廚餘垃圾的處理要求。
  • 你知道嗎|寶藏昆蟲黑水虻:小身板大能耐,廚餘垃圾我來扛
    廚餘垃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廚餘垃圾對於環境衛生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壓力,已直接影響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健康,如何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廚餘垃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廚餘垃圾,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物質資源和能量來源,若能實現資源化利用,將大幅減少垃圾丟棄量,節約堆放用地,形成飼料、肥料、燃料等產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對此,本文提供一種黑水虻集中處理廚餘垃圾的簡單介紹。什麼是黑水虻?
  • 殘羹剩飯、果皮菜葉等廚餘垃圾咋處理?北京東城引進「神秘武器」
    殘羹剩飯、果皮菜葉這些廚餘垃圾,如果直接填埋到地下,會產生垃圾滲瀝液,汙染土壤和地下水。那該怎麼辦?其實,廚餘垃圾還有另一種更神奇的處理方法——餵蟲子。從海外引進的小蟲「黑水虻」別看長得不起眼,卻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吞食廚餘垃圾。10噸黑水虻,短短一天時間,就能吞食掉260噸廚餘垃圾。現在,東城區餐廚垃圾處理就用上了這種「神秘武器」。
  • 神秘助手解決廚餘垃圾 外國小蟲一天吃掉260噸剩菜
    從海外引進的小蟲「黑水虻」別看長得不起眼,卻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吞食廚餘垃圾。10噸黑水虻,短短一天時間,就能吞食掉260噸廚餘垃圾。現在,東城區餐廚垃圾處理就用上了這種「神秘武器」。   能吃   這小蟲是個「大胃王」   東城區全區每天能產生廚餘垃圾260餘噸。
  • 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每日可吃掉2.5噸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就地處理:「消化」廚餘垃圾的便捷之路
    在為期兩個月的試點期間,3家企業採用3種處理工藝同臺競技,探索適合昆明的廚餘垃圾就地處理新技術和運營模式:一是採用乳酸菌對廚餘垃圾進行分解,產生富含氮、磷、鉀等養分的有機肥料;二是通過殺菌、脫水和除臭,將廚餘垃圾變為飼料補充劑、生態肥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三是通過一系列微生物處理,將廚餘垃圾中的絕大部分生物分子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3種處理工藝使用的設備處理量均為300公斤/天。
  • 垃圾處理新探索!養蟲子吃廚餘垃圾,這裡的蟲子每天可吃掉2.5噸
    交匯點訊 廚餘垃圾處置、資源化利用是各地推進垃圾分類的難點。記者昨日從南京市高淳區城管局獲悉,高淳區漆橋街道建立了南京首個黑水虻繁育基地,用廚餘垃圾餵養黑水虻,探索廚餘垃圾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 廚餘垃圾超過三次沒扔對 分類指導員將「家訪」
    教師宿舍院垃圾分類走過23年  位於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的大乘巷教師宿舍院面積很小,僅有兩棟樓。走進小區五六米,就能看到被擦得很乾淨的一組垃圾桶站,分為綠色廚餘、灰色可回收和藍色其他垃圾三個桶。類似的垃圾桶站,小區內共有13組,平均間隔約五米。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是北京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
  • 黑水虻技術處理易腐垃圾會賺錢嗎?
    我國雖然在政策上留有口子,比如最新固廢法規定:禁止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利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廚餘垃圾飼餵畜禽,深圳地標(SZDB/Z 252-2017)更是明確指出:「禁止採用餐廚垃圾的飼料化產品作為生產飼料餵反芻動物飼料的原料」。這也就是說,政策上是允許「經無害化處理後的廚餘垃圾」飼餵畜禽的,而在實際執行層面上已經基本禁止。
  • 分散式處理模式或可破解廚餘垃圾處理難題
    近日,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來到該小區,探索分散式處理廚餘垃圾的秘密。西山庭院廚餘垃圾處理模式可複製、可推廣剛剛走進位於小區東北角的廚餘垃圾處理室,一臺巨大的設備立刻吸引了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的注意,工作人員打開最底層,裡面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蟲子便是處理廚餘垃圾的「小能手」——黑水虻。
  • 廚餘垃圾最後去了哪裡?我市大力規範廚餘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
    華貿天地內100多家餐飲單位都在實施垃圾分類晚上8時30分,市區下角的黎記大排檔送走最後一撥客人後,夥計們熟練地將餐餘垃圾放進專門的垃圾桶。晚上9時,專門回收廚餘垃圾的垃圾車來到店裡的後廚回收,最終駛向廚餘垃圾處理點,利用綠色養殖黑水虻處理廚餘垃圾。
  • 南京高淳這個村養殖黑水虻,每天能「吃」4噸餐廚、廚餘垃圾
    在4月22日舉行的高淳區「農村垃圾分類大家談」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今年街道生活垃圾目標覆蓋比例達到95%以上,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當地還創新採用「黑水虻養殖轉化」,用生物方法處理餐廚和廚餘垃圾。
  • 汕頭餐廚垃圾終端處理出新招 黑水虻每天能吃10噸垃圾
    汕頭餐廚垃圾終端處理出新招 黑水虻每天能吃10噸垃圾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  2019-08-10 而為實現更高效、無害化終端處理餐廚垃圾,相關單位於今年6月底起,在汕頭市雷打石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內創新引進了餐廚垃圾處理「神器」——小「吃貨」黑水虻,這種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的方式目前每天可處理10噸餐廚垃圾。
  • 餘姚這個農場養了很多環保「大胃王」 能吃掉一個鎮的廚餘垃圾!
    今年38歲的朱狄青說起黑水虻來頭頭是道,但實際上他的大學專業是廣播電視新聞學,投身於黑水虻養殖是實實在在的「跨專業」行為,「我喜歡看時政類新聞,從中了解到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垃圾分類,並且也知道廚餘垃圾的終端處理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而困難也意味著商機。」
  • 引入黑水虻吃掉「廚餘垃圾」縉雲推出垃圾處理新模式
    近日,縉雲縣每天收集5噸左右的餐廚垃圾,經過噴淋益生菌,分揀、攪拌、粉碎等一系列機械化處理,形成了適合餵養黑水虻的餌料原料,不僅能「吃掉垃圾」,還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黑水虻養殖黑水虻是一種資源昆蟲,幼蟲在自然界以餐廚垃圾、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可以將食物高效地轉化為自身營養物質,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其富含粗蛋白、脂肪、磷、鈣等物質,除可作為優質的昆蟲蛋白飼料外,其產生的抗菌肽,具有很強的抗病性,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