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湖泊流域的治理經驗分享

2020-12-11 中國水網

發達國家目前總體上的良好生態環境,得益於一直以來在環境提升方面的不斷人力、物力和智力。本文介紹了地域面積相對狹小的日本三個湖泊的流域治理經驗。以供參考。

(一)日本澱川生態保護工程

琵琶湖,澱川水系橫跨三重、滋賀、京都、大阪、兵庫、奈良等區域,流域面積達8240平方公裡,幹流長度75.1公裡,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水系之一。流域內生活著超過1200萬人口,是近畿地區超過1600萬人的生活水源。澱川是發源自琵琶湖的唯一河流,而是日本國內河流中支流數量最多的河流。

戰後,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在大阪掀起了工業化的浪潮。由於監管上的漏洞,工廠廢水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澱川中。澱川的生化需氧量(BOD)指標從1950年代開始急速上升,至1960年代達到頂峰。不少民眾在這一時期走上街頭遊行,要求政府治理環境汙染。有的甚將政府和企業推上了被告席。1958年,倍感壓力的政府成立了澱川水質汙染防治聯絡協議會,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大阪水汙染整治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一是重點管控排汙大戶企業和工廠,實施嚴格的排汙標準。1967年,日本《環境汙染防治基本法》出臺,而大阪府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嚴苛的地區排放標準,並規定企業和工廠必須擁有自己的汙水處理系統,不得將未達標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一旦違反規定,企業需要支付高昂的罰金,甚至有可能被勒令停產整頓。

二是強化監管,讓法律執行落到實處。為了讓法律真正落到實處,大阪市政府組織了監督小組,對大阪市所有工廠的汙水排放系統逐一進行檢查,甚至組織了夜間巡邏隊進行突擊檢查,以杜絕一切投機取巧的現象。1970年,日本出臺實施《水質汙濁防止法》,全國公共水域實施同一排放標準,如發現違反標準可直接適用懲罰措施。該法對各個工業產業、重點管控項目擴建的還明確規定嚴格的限制措施。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活汙水進行收集處理。澱川水系汙染的原因不僅包括工業廢水、汙水廠排放的廢水、農藥化肥、畜禽養殖廢水以及生活汙水,其中生活汙水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其中最大的生活汙水排放區域則是京都。自1960年代後琵琶湖?澱川水系內多個行政區域都開始著手推進生活汙水的納管收集和處理,到2000年代,水系內各地區下水道普及率達85%。尤其京都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程度的推進,截止2007年城市建成區99%的生活汙水都得到了收集處理。不僅如此,進入1990年代後,澱川沿線各汙水處理廠逐步引入「臭氧+粒狀活性炭」等深度處理工藝,澱川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是全流域合作監測。為了提高水質檢測效率,澱川水質汙染防治聯絡協議會實施了內部成員共同合作的取水及水質監測制度,對琵琶湖和澱川的水質進行合作監測。

五是啟蒙民眾環保意識,加強公眾參與。在大阪,大多數家庭都會把炒菜剩餘的油倒在一種特製的紙張裡,包起來,扔到垃圾箱,而不是直接倒進下水道中。熱油一旦進入下水道,會給汙水處理增加許多難度。而各級政府無所不用其極,見縫插針地進行宣傳教育。在日本,學校甚至會組織學生參觀汙水處理廠,讓他們了解汙水處理的每一個環節。每個周末都有市民自發到澱川河畔撿垃圾。而市民團體則不僅監督工廠、企業,成員之間還互相監督、互相宣傳。另外,在大阪無論是成片新開發的住宅還是獨門獨院的新建房屋,其圖紙都必須經大阪市水道局審批,如果圖紙中沒有預留排汙管道的位置便不允許建造。

(二)日本琵琶湖的華麗轉身

琵琶湖位於日本京畿地區滋賀縣中部,鄰近日本京都、奈良,橫臥在經濟重鎮大阪和名古屋之間,面積約674平方公裡,平均水深41米,系日本第一大淡水湖,是京阪地區1400萬居民的飲用水源,也是全球湖泊保護研究和宣傳教育基地。與富士山一樣被日本人視為日本的象徵,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生命之湖」。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琵琶湖周邊環境遭到嚴重汙染與破壞,水質急劇下降。人類活動帶來超環境負荷的汙染,引起水質富營養化,出現大範圍、多頻次的水華及惡臭,讓人不願接近。

為了實現對琵琶湖的環境治理,日本政府和滋賀縣地方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條例,對琵琶湖周邊地區的汙水廢水排放、河湖堤防建設等作出明確規定,尤其是滋賀縣制定了數倍嚴格於國家統一標準的地方性環境質量標準,其氧、氮、磷等影響富營養化的指標限值分別為1、0.2和0.01毫克/立方米。

1972年,滋賀縣又制定了琵琶湖環保、治理和開發利用中期規劃。

從1986年開始實施水質保護計劃,5年評估一次,並據此擬定下一個五年計劃,目前已實施6期,湖泊主要水體三大指標分別達到了2.6、0.25和0.01毫克/立方米。

琵琶湖的水環境治理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城市生活汙水處理。滋賀縣城鄉汙水處理率達到98.4%,在日本47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二。

二是城鎮工業汙染治理。日本於1972年出臺《水質汙染防止法》,滋賀縣同時制定了嚴於國家限制的企業廢水標準,並要求所有企業均達標排放,沒有達標的一律納入城市汙水管網集中處置。

三是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嚴格控制湖區及周邊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主要種植汙染較少的糧食蔬果和進行天然水產養殖。通過制定鼓勵環保型農業政策,與當地農民協商減少50%化肥使用量,以減輕農業對環境的汙染。同時,滋賀縣409個村落全部建有汙水處理設施,農業灌溉排水也實現了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生活汙水和灌溉用水直接入田入湖問題。

四是河流淨化工程。採取了疏浚入湖河道和湖泊底泥以及用沙覆蓋底泥,在河流入口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等措施。

五是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在琵琶湖保護過程中,當地民眾常年組織參與義務植樹造林、拾撿垃圾、清除湖體汙垢、割刈水草蘆葦、監督企業排汙等活動,並積極宣傳《富營養化防止條例》,自覺抵制使用合成含磷洗滌劑。

(三)日本霞浦湖水生態保護工程

霞浦湖位於日本茨城縣,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是由數個湖泊構成的水域總稱,總水面面積220平方公裡,總流域面積2157平方公裡,承擔著流域內100萬餘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和水產品供給等重要功能。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流域內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霞浦湖爆發大規模藍藻,水質逐漸惡化。為此,茨城縣於1981年頒布《霞浦湖富營養化防止條例》、1982年設立霞浦湖淨化對策促進本部,日本政府也於1984年頒布《湖泊水質保護特別措施法》。霞浦湖從1986年開始實施第1期水質保護計劃,目前已實施了6期。其水生態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條:

一是採用生態工程方法對汙染源進行控制處理。包括先進的現場汙水處理系統(採取微生物去氮法和生物化學脫氮法)、脫磷和資源恢復系統(用鐵離子電離脫磷和使用磷吸收載體)、有益微生物濃度提高系統(將高濃度的有益水質改善的細菌等微生物固定在反應艙內)、河渠混合淨化系統(採用缺氧/有氧循環陶器填充過程與磷的減少/吸收過程相結合的磷恢復淨化系統;採取消減汙染物、植樹等措施的淨化系統)、使用土溝的非循環淨化系統(採取3層厭氧濾床和土壤自然淨化的技術)。

二是採用生態工程方法對水體和水質進行淨化。包括利用水培和生物園的淨化系統(水培可食用植物的生物園式淨化系統,如種植水田芹和空心菜等;利用蘆葦和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淨化方法;在植物根部大量繁殖淡水蛤類淨化水質)、超聲除藻系統(通過超聲波輻射殺死藻類,並利用超級分解菌分解處理)、高效超導絮凝過濾系統(通過磁力分離去除液體中的磁性顆粒)、利用有益微生物去除絲狀藍綠藻系統、淤泥資源開發系統(以湖底淤泥作為原料來淨化汙染的湖泊和河流的方法)等。

三是開發利用現代化的水體水質管理監測系統。採用近紅外光消光(NIR法)的湖泊水質分析方法,對水進行多參數快速分析,包括氮、磷和化學需氧量,為及時有效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

(四)經驗啟示

1.整治水環境必須堅持法治先行、規劃引導

日本十分注重法規建設,堅持通過立法來規範治水行為和確立汙染控制措施。國家政府頒布有《湖泊水質保護特別措施法》,地方政府對一些重要湖泊的保護還制定專門法規,如茨城縣的《霞浦湖富營養化防止條例》,其排汙標準甚至比國家要求更加嚴苛。同時,日本也非常注重規劃指導。如對琵琶湖、霞浦湖的汙染治理與生態修復,都制定了中長期戰略規劃和具體的實施計劃,並定期評估、適時修正、始終貫徹,才有了如今的成效。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實現水資源、水環境的科學利用和依法管理,日本政府及其地方政府立法、執法的經驗做法和堅持規劃引導、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成功實踐,都值得國內借鑑。

2.保護水生態必須堅持人水和諧、尊重自然

在水生態修復和河道治理等方面,重視自然條件的改善,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處處彰顯人水和諧的理念。特別是在水體修復上,注重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儘可能地採用生物技術,即使是工程措施,也將工程的規劃建設與周邊自然環境、人文氛圍、城市布局、經濟發展等有機結合,既發揮其基本功能,又與周邊環境相和諧,形成了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與互動。

3.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日本的水利工程大都實行管養分離,信息化程度高。他們在工程管理中心對轄區內河流、湖泊的水質、水生物等情況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測,對建築物、機電設備的工況和供排水量、水位流量等實施全程監控,不僅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第一手資料,迅速發現和解決問題,保證工程正常運行,而且減少了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的投入,提高了工程綜合效益。

編輯:趙凡

相關焦點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淺談國外湖泊治理經驗
    作者:吳時強(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工水力研究所所長)  湖泊汙染治理是國際公認的難題,國外在湖泊治理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先進理念和經驗。由於湖泊的自然特徵各不相同,湖泊治理思路通常也有差異。國外湖泊治理案例通常可分為深水湖泊、大中型淺水湖泊以及小型城市湖泊。
  • 日本琵琶湖華麗轉身對於流域治理的啟示
    對我國流域治理有何借鑑意義?筆者總結歸納了以下幾點:另外,滋賀縣政府從2004年開始,制定了琵琶湖森林保護條例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條例,以最終恢復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為目標,著力構建湖邊平原(丘陵)地區生態系統和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加強建設湖泊景觀,恢復生態系統平衡。
  • 日本琵琶湖30年治理經驗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綠色國際經驗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巨大的水汙染壓力。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但部分水體汙染問題突出。近八成劣Ⅴ類水體集中在海河、淮河、遼河和黃河流域,海河、遼河流域主要支流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44%、33.3%。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14個富營養化湖庫無明顯改善。
  • 琵琶湖的華麗轉身對湖泊治理的啟示
    對我國湖泊治理有何借鑑意義?筆者總結歸納了以下幾點: 一、政策主導,治理措施到位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滋賀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和條例,對琵琶湖的環境治理和開發利用做出了中遠期規劃。
  • 構建湖泊富營養化控制成套技術 支撐太湖流域水汙染治理與管理
    分析已有的太湖治理成效,發現太湖流域水汙染治理與管理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形成自己的模式;隨著國家「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全面實施,流域水汙染治理急需科技支撐,流域地方迫切需要基於環境、經濟和社會統籌和優化的流域水汙染治理集成技術並實施有效的應用與推廣。
  • 日本琵琶湖治理經驗
    琵琶湖方圓約674平方公裡,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
  • 龍巖小流域治理經驗入選全國優秀經典案例
    近日,水利部河長辦、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面向全國印發《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典型案例彙編》,龍巖市小流域治理案例《二十多年的「小黃河」是如何變清的——龍巖市新羅區以河長制為抓手推動小流域治理紀實》選其中的優秀案例彙編。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成效顯著
    雲南省先後出臺《雲南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雲南省全面貫徹落實湖長制的實施方案》、《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把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作為河(湖)長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和專題會議多次研究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工作,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項督察,省政協主席辦公會專題聽取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工作情況匯報。省委書記、省長以身作則、帶頭巡湖。
  • 歐美水汙染治理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
    歐美各國都就水汙染治理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手段和方法。從當前治理情況來看,各國在水汙染的治理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本文對已有的歐美經驗進行分析總結、加以借鑑,破解水汙染治理措施深層次問題,在創新思路、創新機制上有所改善,繼而推進北京市水汙染治理工作的深化與改革。
  • 三大工程 五項措施 強力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
    怎麼治理?  力推三大工程  實施五項具體措施  錦江水生態治理行動路徑是什麼?  到2020年,錦江堤防整治、閘壩改造、生態修復、景觀提升、視頻監控及錦江流域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與錦江綠道建設同步完成,碧水長流、生機盎然的宜居濱水廊道初步呈現。  具體而言,第一階段,成都將力推三大工程:加快推進控源截汙工程建設、全面推進流域清淤工程、有序推進清水補水工程這三大工程。  怎樣加快推進控源截汙工程建設?
  • 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地方政府+央企大兵團作戰,南海北村水系治理...
    南海區在圍繞北村水系治理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今年初,在參考廣深等城市的治水經驗後,南海區決定在廣佛交界的北村水系流域試點,規劃採用流域綜合治理的方式,還北村水系流域以「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的水鄉風貌。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長江流域部分地表水斷面水質達不到功能目標要求,京杭運河等水系局部存在汙染,太湖藍藻持續呈現暴發態勢,酸雨汙染十分嚴重,一些深層次的汙染成因分析和技術攻關有待加強。三是區域汙染防治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在涉及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的汙染防治問題處理上,區域間協商合作的機制還有待建立完善。
  • 雲南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工程全面加速
    雲南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工程全面加速 2020-11-25 1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三大歷史性轉變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電(記者楊希偉)經過60年的治理開發與保護,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優良生態得到有效維繫,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說,長江委開展了以「長治」工程為龍頭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000多條小流域得到治理,建成基本農田1079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9萬平方公裡。目前,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62萬平方公裡減少到目前的53萬平方公裡。    二是長江中下遊實現由人水爭地到人水和諧的歷史性轉變。
  • 雲南省「一湖一策」因湖制宜 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成效明顯
    12月7日,據云南省水利廳消息,2020年,為切實扛起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的政治責任,雲南省以問題為導向,「一湖一策」因湖制宜,紮實推進河(湖)長制,全方位推動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湖泊水體質量總體穩中向好。
  •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重視流域文化與流域治理一以貫之。總書記強調:「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那麼,流域文化與文明的形成有怎樣的關係?流域文化對於流域治理有怎樣的意義?
  • 粵港澳大灣區水汙染治理研究:現實困境、域外經驗及修補路徑
    目前大灣區的水汙染治理,呈現出治理設施薄弱化、治理目標差異化、治理方案任意化和治理體系簡單化的特點。作為發展起步較早、治理經驗較多的世界三大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在水汙染治理上採取了設立統一機構發揮協調功能、制定法律提供法制保障、重視社會力量健全治理體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 黃河流域最大湖泊烏梁素海實施春季生態補水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19日電(記者李雲平、安路蒙)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政府獲悉,我國黃河流域最大湖泊烏梁素海日前正實施春季生態補水,預計補水1.2億立方米。  位於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全國八大淡水湖之一,每年向黃河排水約3億立方米,是黃河幹流重要的水量調節庫。
  • 強化一體化治理思維 「永定河模式」提升流域治理成效
    原標題:強化一體化治理思維 「永定河模式」提升流域治理成效  悠悠永定河,既是北京的母親河,也滋養著京津冀晉蒙數千萬人民,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文化、經濟和生態紐帶。  「目前全國120多萬省、市、縣、鄉、村5級河長中,還少有整條河的河長,更沒有跨行政區的河長。
  • [分享]汙染治理與修復資料下載
    內容簡介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環境汙染、河湖生態退化現狀及其成因的基礎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區域,針對河網和湖泊生態系統的特徵構建流域治理方案總體框架,並確定重點治理區域和相應的目標,以典型區域治理示範、指導流域水汙染控制和水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