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綠色國際經驗
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巨大的水汙染壓力。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但部分水體汙染問題突出。近八成劣Ⅴ類水體集中在海河、淮河、遼河和黃河流域,海河、遼河流域主要支流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44%、33.3%。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14個富營養化湖庫無明顯改善。近岸海域局部汙染嚴重。
水環境領域中的湖泊汙染治理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難題,一般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來治理。諸多聞名於世的湖泊都經歷過艱難的治理歷程。其科學的治湖舉措和先進的治理思路,均可為我國的湖泊汙染治理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本期國際綠色經驗將以被日本人視為母親湖的琵琶湖為例,對其治理經驗總結一二。
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四面環山,面積約674km2。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鄰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橫臥在經濟重鎮大阪和名古屋之間,是日本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
千百年來,日本人民在琵琶湖一帶生活棲息,孕育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燦爛的精神文明,日本文化經典《萬葉集》和《源氏物語》便成就於此。因此,琵琶湖與富士山一樣被日本人視為日本的象徵。
琵琶湖納入河流460條,流出河流僅瀨田川一條,自然條件極為封閉,湖體淨化周期為19年,進多出少的水流格局使得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琵琶湖環境保護的自然淨化條件並不好,雖然自明治時代實施對京阪地區供水以來,就一直重視對琵琶湖的水質保護,但隨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琵琶湖的環境也遭到嚴重的汙染與破壞,水質下降,赤潮、綠藻時有發生,淺水區更是堆滿了漂浮來的各種生活垃圾,京都市供水中一度出現過黴臭味。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的高速經濟發展帶來了環境危機,隨著沿岸城市工業的發展,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建設,徹底改變了琵琶湖封閉式的水資源利用的傳統版圖和格局。工廠、生活用水等排出的廢水中大量農藥、化學合成品、重金屬類物質破壞了水生環境,給水中的魚類也帶來了危害。1962年,因為農藥而產生的漁業受害額度達到了4億日元。據1973年滋賀大學的統計數據,平均13%到14%的魚出現了脊椎骨異常。隨著農藥使用標準的制定,一部分農藥在湖周邊6km以內的使用被禁止。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化學汙染的嚴重化,重金屬汙染和PCB(多氯聯苯)汙染受到了廣泛關注。琵琶湖每年有大約2mm厚度的堆積物形成,對湖底表層5cm的堆積物進行取樣就可以判斷出25年間湖水的狀態。據立川正久教授關於湖底泥沼中的重金屬分布情況的調查,1970年8月28日到1971年2月7日,用採泥器取樣分析表明,底泥的含錳量隨水深每增加1米而增加40ppm(1ppm=1mg/kg=1mg/L=1×10-6),成正比關係,而其他物質隨水深的垂直分布或呈現出弱負相關,或根本無相關。南湖與北湖的鋅、鍶、鎘等重金屬含量與幾千米深的大洋海底粘土中的重金屬含量相當。研究結果表明,除了錳是地質中的原有物質外,鈷、銅、鉛、鋅,明顯受到了人為活動的汙染,另外,有充分理由懷疑鉻、鍶、鎘也是受到了汙染才產生的。它們是超出了湖水淨化能力而沉積的。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