燻魚,鄉下稱爆魚。以往尋常人家總是在近年腳時才有這菜,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單位過年發的福利幾乎無一例外地是青魚或草魚,魚的出路視時間而定,福利發早了基本醃鹹魚或制風魚,臘月二十七八發的魚則直接提了魚到菜市場加工成爆魚,還有特意關照師傅爆魚和滷汁分別盛放,以便可以作為除夕暖鍋的食材。
爆魚具有特殊的風味物質,常熟蒸菜的代表性名菜一品鍋就離不開它,就連炸過爆魚的老油也極為寶貝,崑山紅湯奧灶面如果少了這一味,就有被人差評的風險。爆魚經熱水煮沸,加入熟豬油和蔥花,下鹽調準味,香氣襲人,絕對下飯。
爆魚切塊的大小,油溫的高低以及時間的長短對爆魚的口感有著巨大的影響。塊形太薄易柴,太厚不易炸透而腥;油溫低必時間長,魚塊內水分流失而變柴。年底菜市場的爆魚攤總是把握不好其中的度,沒炸透則有腥味,炸過火則老而柴,爆魚的理想境界是外脆裡嫩,又要滷製的汁水被鎖在裡面,又要口感鬆脆。
蘇式燻魚選用青魚,蘇州話「青」字諧音近「棲」,上海人稱為烏青,杭州人稱螺螄青,食螺螄的青魚自然比食草的草魚身價要高。在菜名之前冠以「蘇式」二字,需要底氣和膽量。其一,此菜蘇式獨有或明顯區別於其他地區,不久前我在上海吃到的海派燻魚,沒有最後的澆滷;其二,此菜不光在餐館有,居民自製的普及率也高,家庭做燻魚屬於過年必備技巧,如同包春卷一般平常;其三,口味符合本地居民的飲食習慣,蘇州人習慣以糖提鮮,燻魚口味鮮香,回味甘甜;其四,不時不食,工藝精緻,選料考究,出品雅致。澆滷後再移到餐盤中,以滷汁增味,又不會因滷汁太多而浸軟爆魚。
蘇式燻魚又是一道古菜,清曾懿《中饋錄》有制五香燻魚法:「法以青魚或草魚脂肪多者,將魚去鱗和雜碎洗淨,橫切四分厚片,晾乾水氣。以花椒及炒細白鹽及白糖逐塊摸擦,醃半日,即去其滷,再加紹酒、醬油浸之,時時翻動,過一日夜曬半乾,用麻油煎好,撈起。將花椒、大小茴香炒研細末,糝上,安在細鐵絲罩上,炭爐內用茶葉、米少許燒煙燻之,不必過度。微有煙香氣即得。但不宜太鹹,鹹則不鮮也。」所不同的是古法用麻油煎熟再煙燻,現在的燻魚則一炸成熟二炸鬆脆油後再澆滷。
講究刀面是蘇式燻魚雅致吃法的保證,無燻魚作蘇州筵席前菜,乃憾事。
(作者系上海食文化研究會高級顧問、蘇州烹飪協會副會長、吳越美食推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