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 | 安陽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 墓主麴慶為高昌王室後人

2021-02-07 北朝考古

      2020年4月9日至5月20日,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搶救樾龍臺小區建設工地被破壞墓葬時,發現並清理了隋開皇十年麴[qū]慶墓。該墓位於安陽市龍安區文明大道與鋼三路交叉口東南部,北距文明大道中線110米,西距鋼三路120米。


麴慶墓位置圖 

       麴慶墓為帶長斜坡墓道的單室磚墓,平面呈「甲」 字形, 由墓道、甬道、墓門、墓室、石棺床等組成,現存墓口距地表約5米,現存全長9.68米,方向187 °。墓道向南,為斜坡式,長3.3米,寬1.1~1.57米;甬道長2.4米,寬1.4米,在甬道南部靠近墓門處東西壁各有兩個壁龕,壁龕內各立1石武士俑;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外弧,南北長3.58米,東西寬3.5米;墓門為石砌,由門額、門頰、門板、門檻、門砧等構成,已殘,2扇門板已經翻倒在地;墓室有磚鋪底,四壁由底往上為「二平一丁」式壘砌磚牆,殘牆最高1.8米。

安陽隋開皇十年麴慶墓航拍照片

 麴慶墓石武士俑

       墓室中間偏北位置設圍屏石棺床一具,棺床由床踏、床座和圍屏組成。床踏為三塊青石,嵌入棺床下。床座為長方形,正反兩面各有壼門兩處,由漢白玉製作而成。圍屏共計七塊,由漢白玉製作而成,背部為一獨版,東西各三塊。棺床各部分均雕刻有圖案,所刻圖案紋飾多有彩繪和貼金,彩有紅彩、綠彩、粉彩、黑彩等,但脫落較為嚴重。床踏刻有團蓮和忍冬紋;圍屏圖案共分十二單元,刻有墓主日常生活場景和宗教典故;床座的雕刻圖案最為精美,刻有瑞獸、神像、聖火壇等,圖案具有濃厚的祆教和早期佛教風格,兼有一些基督教因素,可能跟佛教、祆教或摩尼教有關。

麴慶墓漢白玉棺床

麴慶墓石棺床雕刻圖案

       棺床前立有石屏風一塊。石屏風前後均為陰線雕刻,四周有一周圓圈紋,正面上方刻有題記「蘇太子者,獻公之太子也,行至靈臺,蛇繞左輪,御僕曰:『太子下拜,吾聞國君之子,蛇繞左輪,必速得其國』。太子泣曰:『若得國,是吾君豈可以生』。隨伏刃而死」。右下角為駟駕出行圖,車左輪纏繞一蛇,車前車後有儀仗,畫面左側為花草樹木及樓臺。這些均與《劉向新序·第一·節士》所記載內容相吻合。

 麴慶墓石屏風拓片照片

       棺床前方正對甬道口處,東西兩側分別放置一合墓誌,分屬於墓主人麴慶及夫人韓氏。從墓誌記載來看,墓主人麴慶為麴氏高昌國第一任國王麴嘉之孫,生前曾為北齊平陽王府參軍事,遷司馬,振威將軍。麴慶死於隋代開皇十年(590年),葬於相州相縣靈泉鄉。麴慶夫人韓氏為昌黎夏城人,名門之後。

 麴慶墓誌拓片照片

      麴慶墓早期曾遭盜掘,墓葬上部被破壞,未見人骨架,但墓葬殘留隨葬品仍然較為豐富,主要擺放在石棺床的四周及墓室四角,出土日用瓷器、素燒瓷模型、素燒瓷俑、素燒瓷鎮墓獸、石俑等各類文物共計120餘件。這些文物做工考究、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麴慶墓出土文物

      麴慶墓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砌築和雕刻技術高超。其中石砌墓門、門額、石棺床、石踏步、石屏風等雕刻極其精美,是北朝至隋代墓葬石刻藝術的代表之作。石棺床上的彩繪和貼金工藝水平較高,對研究隋代美術工藝具有重大價值。        麴慶墓石棺床的出土與研究,有望進一步了解我國石棺床的發展延續、形制演變和使用品階等。      麴慶墓出土的兩合墓誌字跡工整、筆畫優美,描述了墓主及其夫人的出身和生平,而麴慶此人史書上並無記載。這兩合墓誌在證經補史的同時,對研究隋代文字演變和書法藝術價值巨大。      墓內出土的一批相州窯瓷器,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製作精美,而且有多件以往未曾發現過的相州窯白瓷器。精美的相州窯白瓷器的發現,顯示出隋代安陽相州窯高超的瓷器燒制水平,填補了相州窯瓷器研究的空白,亦為中國白瓷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墓主麴慶為麴氏高昌王室後人,古高昌國建立於公元五世紀至公元七世紀中葉,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是古時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混雜、宗教繁多,是拜火教和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區域,出土石棺床所刻圖案又可能與祆教或摩尼教有關,因此麴慶墓的發掘對研究高昌國族裔變遷與宗教傳承,佛教、祆教和摩尼教向漢地的傳播,漢地的民族及宗教融合等具有重要意義。

 麴慶墓出土相州窯白瓷罐、素燒瓷房頂及房基(中間部分缺失)

      石棺床所刻圖案雖然有濃厚的佛教和祆教風格,但漢化明顯,側面和反面的圖案主體已為漢文化因素,七塊圍屏所刻圖案更是完全的漢文化刻圖,服飾、建築、典故都已是漢文化風格,說明墓主雖是高昌王室,但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該墓的發現,體現了當時東西方文化的充分交流和融合,充分證明了古「絲綢之路」在人類發展歷史中構建了跨區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和諧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共同體,這種「絲路精神」、「絲路文化」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孔德銘   周偉  胡玉君)

編輯:張小築

審核:李   政

此文轉自「文博中國」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安陽發現一座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
    ▲素燒瓷俑我市發現一座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記者 張璐
  • 漢白玉石棺床,祆教,麴慶夫婦以及他們背後「漢化」的的古高昌國
    近日,一座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的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墓誌顯示,該墓是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麴[qū]慶夫妻合葬墓,墓葬的形制為磚室石棺床墓。兩合墓誌字跡工整、筆畫優美,描述了墓主及其夫人的出身和生平。麴慶此前史書並無記載。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等4...
    鞏義雙槐樹遺址發掘現場 王羿 攝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評選活動辦公室收到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參評項目31個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將通過投票產生20個項目進入終評。此次評選河南共有4個考古項目入圍初選流程,分別是:鞏義雙槐樹遺址、淮陽時莊遺址、伊川徐陽墓地、安陽隋開皇十年麴慶墓。鞏義雙槐樹遺址:該遺址發現了5300年前「河洛古國」,表明了河洛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這一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實證了以該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 墓主或為唐代北京最大官兒
    此舉將解密墓主人的「身份證」,讀取其真實身份和生平等信息。此前,文物專家推測墓主人為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和夫人。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昨日,記者率先探秘面積約500平方米的「豪華」古墓,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墓誌外,多彩壁畫也是古墓的亮點之一。雙人墓內殘留了多次被盜痕跡,考古人員僅找到一具男性屍骨,發現地點在棺床旁邊;女性屍骨尚未發現。
  • 中國最罕見的兒童墓,石棺像宮殿,棺上四個字讓專家看了心裡發毛
    除卻帝王陵,這裡還發現了不少達官貴族之墓。其中,在城西的梁家莊區域內,有一座非常特別的陵墓,即李靜訓墓。李靜訓墓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極其罕見的兒童墓。墓的主人李靜訓在去世時,尚且是個稚嫩的孩童。這座古墓的發現曾經轟動一時,震驚考古界。據專業人員判定,它稱得上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古墓。墓裡的陪葬品十分奢氣,石棺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宮殿!
  • 石棺千年無人敢動,一動就海浪翻天,專家進入墓中後傻了眼
    千年來村莊中世代流傳著關於古墓的這樣一則傳說:古墓中埋著「韃摩王」,而存放韃摩王屍體的石棺下壓著直通涿州的海眼。外界的人一旦打開或搬動石棺,就會立即觸動石棺下的海眼,導致海浪翻天,淹沒村莊。因此千年來從未有人敢進入墓中打開和挪動石棺。
  • 太平公主丈夫的墓,發現了
    唐朝太平公主首任駙馬薛紹墓在陝西被發現 G(00:42)之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巖村發掘了一座帶有四個天井和前後磚券墓室的大型唐代墓葬,出土墓誌證實,該墓墓主是唐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薛紹,下葬於神龍二年(706年)正月。據當地村民回憶,若干年前地面封土仍頗具規模。
  • 劉濟墓的石棺下壓著一海眼,據說會引發海嘯,挪開石棺後真相大白
    位於北京時房山墳莊村,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村裡面有個巨大的「韃摩王墳」,墓中埋葬著一位韃摩王,據說在韃摩王棺槨的下面有一個海眼,直接通往渤海,這個石棺押在海眼上,如果石棺被移動,那麼就會出現重大變故,引發大海嘯,使得當地遭到滅頂之災。
  • 山西發現奇特古墓,槨壁刻的竟是外國人,專家:墓主是襖教信徒
    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那塊白石板竟然是一塊漢白玉,而使用漢白玉作為墓葬材料證明墓主身份不一般。而前些年王郭村曾發現過北齊貴族大墓,正當專家們猜測這次會不會也是北齊貴族墓時,考古隊員在附近的土層中挖出了一些瓦片。專家經過對瓦片的研究發現這叫繩紋磚,而它存在於隋唐時期,專家勘測結果顯示,古墓由墓道、甬道、墓門和磚砌墓室組成。
  • 《西漢海昏侯墓大發現與墓主劉賀傳奇》新書首發
    人民網香港6月22日電(記者陳然)20日下午,歷史紀實文學《西漢海昏侯墓大發現與墓主劉賀傳奇》於香港中環舉行新書首發式暨圖片展。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現是轟動歷史及考古領域的話題,此書與本次考古發現緊密相關,在內地已熱銷逾10萬冊(簡體版書名:《千古悲催帝王候——海昏侯劉賀的前世今生》)。
  • 寶雞調查發現秦公大墓 墓主或為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
    近日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我省考古專家在寶雞考古勘探時,發現了一座「中」字形大墓,墓主疑是秦國開創活人殉葬的秦武公。根據秦人「陵隨都移」的建制及考古發現,這座大墓周圍可能就是秦的第五個都城——平陽城。    據了解,秦公一號大墓的墓主是秦景公,依此判斷,這座秦公大墓墓主級別應與秦景公相當。
  • 河北張家口發現古墓,墓中有桌千年前的佳餚,專家:在與後人對話
    覺得應該跟生前一樣的生活下去,所以墓葬就要和生前的一樣,一樣的形式是不可能的,相同的規格,生前睡的床,生前喜歡的寶物,和很多生前得到的東西,所以那些等級高的人,有權力的人的墓葬是很繁華的,是很正常的。陪葬品一繁華,就總是會有盜墓賊聽到消息,二十世紀末的時候,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裡面,一個八裡村的村民在張世卿墓東南部不遠處進行農耕的時候,發現土地裡竟然滲水了。向文物局報告後,考古隊很快就來到了現場,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 湖南郴州發現墓塔林 其中有罕見雙子七級浮屠(圖)
    11月8日,湖南郴州蘇仙區龍巖古寺住持釋禮春師傅向記者介紹,該寺發現的墓塔林中,還有一座極為罕見的雙子七層墓塔。  墓塔是古代佛教信徒往生之後,為埋葬遺體或舍利建造的塔。郴州龍巖寺是一座隱匿在深山叢林中,且鮮為人知的800年古寺。在釋禮春師傅的指引下,記者一行在寺廟周圍的山林中找到多座古墓塔,它們層級不一,有的墓塔上還鐫刻著文字圖案。龍巖古寺墓塔林。
  • 以色列發現古希律王墓 石棺已碎屍骨無存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經過35年鍥而不捨的探尋,以色列考古學家終於在耶路撒冷以南12公裡處的一個山丘上發現了已經遭到褻瀆的古代希律王的墓地。據聖經中稱,為了殺死襁褓中的耶穌,希律王曾經下令對伯利恆所有兩歲以下的兒童格殺勿論。
  • 海昏侯墓:漢代列侯「標本墓」發現記
    這是繼長沙馬王堆、廣州南越王墓之後,我國第3次由國家文物局從全國調集專家一線指導發掘工作。2016年1月12日,海昏侯墓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那麼,海昏侯墓考古為何意義重大?已擔任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的信立祥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海昏侯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個墓,更在於其墓園、城址、侯國遺址中蘊含的巨大考古價值。
  • 「鮮卑」南下深圳,北朝虞弘墓漢白玉石槨現真跡
    正在深圳博物館新館舉辦的「平城·晉陽——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匯聚了200餘件(組)出土自山西的文物精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虞弘墓漢白玉石槨。虞弘墓漢白玉石槨在山西博物院展廳長年不見「真身」,僅以噴繪圖版形式展出,這次「原裝」在展示。
  • 安徽發現清朝大內侍衛墓,專家剛開挖,墓主後人趕來怒斥:快住手
    時間回到2016年3月11日,安徽阜陽太和縣倪邱鎮準備為當地學校修建一座綜合樓,便請來了一支工程隊,很快,建設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結果這不挖不要緊,一挖嚇一跳,沒挖幾天,工程隊就挖出了棺槨和人骨,旁邊還有一些陪葬品,他們立馬聯繫了當地文物部門。
  • 隋煬帝墓發現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及相關問題研究
    綜合墓葬形制、隨葬器物、以及人骨、牙齒鑑定結果,再參考M1 的墓主身份與文獻記載,M2 時代為唐代初期,墓主人應為隋煬帝蕭後。       根據《隋書·煬帝紀》記載,「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蕭後令宮人撤床簀為棺以埋之。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臺下。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 南昌海昏侯墓:發現墓主完整牙齒 已送做DNA監測
    牙齒發現的位置在墓主人劉賀的頭部,位於玉覆面下方,透過玉覆面上鑲嵌的玉璧,可以清楚地看到兩排牙齒緊密地咬合在一起。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已經進入到後期的清理階段。在近日的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墓主人劉賀較為完整的牙齒,目前已經送至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相關數據的檢測。
  • 河北省廣宗縣發現一座磚墓 墓主約葬於北宋初期
    新華社石家莊4月8日電(記者白明山)河北省廣宗縣大王村村民在清理廢棄池塘時,發現一座古代磚墓,墓室上部殘破,墓室下部磚雕保存完好,樣式精美。邢臺市文物部門專家根據墓葬形制、墓室結構、磚雕工藝等初步推斷,墓主大約葬於北宋初期,距今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