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新民晚報"↑免費訂閱
百年老店食半齋 不見刀魚撲面鮮 新民晚報記者 陳意俊 製作
10時30分,離中午飯點還有半個小時,福州路600號老半齋酒樓就已經人頭攢動,隊伍從櫃檯排到了店門口。副總經理張永華身穿白色工作服、腳踩套鞋,親自在廚房熬湯下麵;大堂經理朱翠華則在外面端菜送飯,一刻不得閒。看到兩位經理親自壓陣,員工更是賣力,全店上下忙得手腳齊飛。
這家有著112年歷史的老店為何生意會如此火爆?原來清明節前是該店特色的刀魚汁面上市的季節,一年只賣3個月,錯過要等一年,前不久傳出長江刀魚可能全面禁捕的消息,更是吸引食客們蜂擁而至。
圖說:老半齋內已是人山人海,店內幾乎每張桌子前都有等候的客人。 資料圖
明年到底還能不能吃到刀魚汁面?張永華告訴記者,現在還不好說,但就算哪天刀魚汁面真吃不到了,也會有其他新菜替代,老字號能夠生存到今日,並不是只靠一兩道菜,除了繼承傳統,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說起老半齋,大部分老上海人都知道,是吃淮揚菜的地方,從解放前就已經非常有名的揚州館子。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老半齋的雛形「半齋總會」就已經出現。當時是幾位開設銀行的揚州人創辦的同鄉俱樂部,供應面點小菜,為銀行職員提供家鄉風味飲食。民國初年改名「半齋酒樓」,開始對外營業,經營鎮江、揚州風味的菜餚、點心,深受上海市民歡迎。
圖說:老半齋的招牌刀魚湯麵配清蒸刀魚和特色餚肉 新民晚報劉歆 攝
後來有人在對面開設了一家「新半齋酒樓」,拉走了不少生意。為了奪回客源,酒樓從揚州、鎮江聘請了一批名廚,增加了名菜名點,不僅價格下降,菜點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為了與競爭對手有所區別,改名「老半齋酒樓」。
網絡配圖
之後的幾十年,「老半齋」幾乎成為了淮揚菜在上海的代名詞。名菜名點有白汁鮰魚、水晶餚肉、刀魚汁面、蟹粉獅子頭、熗虎尾、鹹菜煨面、千層油糕等等,解放前魯迅、胡適、梁實秋等上海名流都是這家酒樓的常客。
1999年因為市政工程需要,老半齋酒樓從漢口路596號原址搬到了如今的店址福州路600號。
說到老半齋的招牌菜,刀魚汁面可能是當季人氣最高的的美食。這一碗沒有任何「澆頭」的「光面」,已經是50多年來老半齋餐廳的當家菜點。
說起刀魚汁面的來歷,張永華表示:
具體是誰想出來的已經不可考了,只知道是幾十年前一位大廚天馬行空的創意。即便在刀魚還不是那麼稀有昂貴的時候,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為了讓大家都能嘗嘗鮮,於是一位大廚就創造出了這道價廉物美的刀魚菜品,用不適合上餐盤的小毛刀為主料,放入油鍋翻炒,直到炒成金黃色的魚鬆,一股刀魚特殊的香氣撲鼻而來。隨後,再將魚鬆與老母雞、蹄膀、肉骨一起熬成濃湯,至少要熬足4個小時,最後用少量澱粉勾芡。
如此燒出來的麵湯,色澤奶白、質感粘稠、味道鮮鹹適中,將刀魚的鮮香完全鎖在湯汁中。食用時不需要加任何澆頭,濃湯配面足矣,堪稱上海最美味的光面。最重要的是,相比幾百元上千元才能吃到的刀魚,這一碗刀魚汁面的價格非常親民,花三十多元就能嘗到當季刀魚的鮮美,而且上海獨此一家。
圖說:老半齋的服務員為顧客端上熱騰騰刀魚湯麵 新民晚報劉歆 攝
最近,老半齋生意火爆,一天能賣出900-1000碗刀魚汁面。記者在店內看到,一碗刀魚汁面、一份招牌水晶餚肉是現在食客的「標配」,還不過癮就再加一份小刀魚,不到200元,就能享受到性價比極高的春季美食。
明年刀魚汁面還是否吃得到?張永華也說不好。市面上的刀魚分三種,江刀、湖刀和海刀。味道最鮮美的是江刀,主要分布在近海,每年從長江逆流而上產卵繁殖,因為水質與大量運動的緣故,使魚的形態發生變化,肉質鮮嫩、魚鱗變亮,位列長江三鮮之首,只有清明前的一段時間內可以吃到。近年來隨著捕撈過度、環境汙染、修建水利等原因,江刀越來越少,而湖刀和海刀的口味遠不及江刀,刀魚本身又非常精貴,人工養殖難度很大,幾次嘗試的結果都不太成功。
圖說:刀魚湯麵出鍋 新民晚報劉歆 攝
「如果現在不保護,總有一天也會徹底吃不到。」張永華說,如果刀魚被列入保護物種,刀魚汁面可能真的要變成絕唱了,但國家的政策一定要支持,哪怕老半齋少了一道名菜,那也是大勢所趨。他相信,就算沒了刀魚汁面,老半齋的魅力依舊存在。「淮揚菜是我們的根,傳統菜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跟著時代與時俱進,只要守住了傳統,還可以研發新菜來留住客人。」
網絡配圖
這幾十年來,老半齋其實也在悄悄地變化。比如以前一些菜品口味偏油膩,現在人們講究健康飲食,菜也變得清淡了些。張永華說,店裡大部分顧客都是老年人,他們習慣的口味必須優先考慮,很多老客人都是吃了幾十年,菜品稍微有點變化就馬上能吃出來,所以既要考慮用流行口味吸引新客人,也不能大刀闊斧改變得罪老客人,做到這種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網絡配圖
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老半齋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中西結合、複合口味的新菜品,如雞醬魚排、金牌牛肉、鹹蛋黃南瓜、綠葉菜油麵筋、特色黑米糕、吉士奶黃卷等等。
半年前,一段視頻的走紅讓老半齋頗為尷尬。有外媒質疑老半齋的服務、環境不佳,稱其為「零分飯店」,引發了一輪社會上對於老字號服務水平的大討論。老半齋也在這段時間停業了近一周時間,反思不足,改進服務。雖然外媒的批評有失偏頗,「零分飯店」言過其實,但反映的問題,如服務態度不佳、店員自由散漫等,也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張永華坦言:
這件事對全店上下刺激很大,大家都覺得委屈、丟臉、但也無法推卸責任。「現在想想,這件事對我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以前覺得老字號最重要的是保持菜點口味質量,通過此事發現客人們對老店的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痛定思痛後,老半齋對員工進行了服務培訓,在進門處增設了一位「總迎賓」,要求服務人員時刻注意服務態度,對客人笑臉相迎、杜絕打牌、玩手機等不規範行為。記者在店裡看到,雖然服務員非常忙碌,但與半年前相比,服務有了明顯的改善。
今年68歲的顧客朱先生說,他在這家店吃了幾十年了,因為這是家平價大眾餐廳,顧客對服務的要求也沒那麼高,以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能接受。但去年下半年以來,他明顯感覺到老半齋的服務水平在進步,現在服務員說話的口氣更親切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店內的環境衛生也乾淨,他對此非常滿意。
短短半年多,老半齋兩次成「網紅」,上次是被吐槽服務不佳、這次則是因為刀魚汁面「賣瘋了」。面對在輿論場的大起大落,張永華倒是比較「淡定」。「其實現在我們就是一家主要為老年人服務的飯店,他們中大多是以前住在附近的居民,現在很多人都動遷走了,但因為吃慣了,還是會經常回來光顧。」張永華說,正是因為如此,老半齋註定不可能成為一家「高大上」的飯店,它的命運已經與那些老顧客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記者在店裡看到:
菜飯3元一兩、油條2元一根、豆花3元一碗……對於一家位於鬧市中心的餐飲店來說,這的確是良心價。
為了照顧老客人,定價已經6年沒變了,可各種成本又水漲船高,管理者很是頭疼。
除了成本上升,更大的挑戰來自於大眾餐飲習慣的改變。已經在老半齋工作了45年的大廚黃奮勝告訴記者,以前人們愛吃功夫菜,就是花費大量心血在細節上用心拿捏的菜餚,是廚師水準的最高體現,也是一家飯店能夠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
網絡配圖
現在大家對這些沒那麼講究了,燒菜都是標準化、流水線作業,效率的確提升了,利潤也更高,味道粗一嘗也差不多,但仔細一品就不對了。功夫菜的魅力,就在一個個看似可有可無細節中,在老廚師千萬遍操作的經驗裡,是標準化無法替代的。例如黃師傅最拿手的水晶餚肉,只選用豬前腿肉,放鹽加硝比例都有講究,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如今老半齋的廚師,大多都是幾十年的老員工,很多都是退休了再度返聘,肯認真學習傳統烹飪技藝的年輕廚師很少,因為這是份苦差使,每天早起晚歸,收入也不高,因此人員流失率非常大。
圖說:孩子捧碗品嘗鮮美的刀魚湯麵 新民晚報劉歆 攝
萬一老廚師退休了,傳統手藝也將不復存在,這也是所有老字號餐飲共同面臨的難題。據了解,今年老半齋將重新裝修,屆時不論是店面環境、菜品還是服務將會有很大改變,百年老店老半齋是否能抓住這次機遇克服困難煥發生機?值得拭目以待。
記者手記:創造下一個百年輝煌
百年老店,在開埠總共不到200年的上海,為數並不多。商海無情,時代變遷,老半齋這塊招牌,從清代、民國到新中國,一直掛到今天,著實不容易。而店裡的好味道,100多年來一直都在,既保持了純正的淮揚風味,又與時俱進,悄然變化。特別是多年來,老半齋始終以較低的價格為平民百姓服務,尤為可貴。
然而,今天的老字號也遇到了新問題。如今食客的要求不同了,不僅希望菜餚好吃,還希望用餐環境好、服務質量優。而較低的價格、傳統的經營模式,卻使得飯店盈利不多,職工收入不高,服務水平難以提升。怎麼辦?只有用改革才能為百年老店注入活力。改革體制機制,改革管理模式,改革分配方式,讓經營者和員工的收益與飯店綁在一起,幹多幹少不一樣,幹好幹壞不一樣!在上海的中心城區,有著與老半齋相同境遇的老字號為數不少,我們衷心希望老半齋闖出一條新路,創造下一個百年的輝煌。
(新民晚報記者李一能、邵寧/文 陳意俊/視頻,圖片除有水印外,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新聞可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新民晚報移動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