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登出一項非常驚人的研究結果:
與不喝酒的人相比,在懷孕前三個月內喝酒的父親生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的可能性要高出44%。
如果準爸爸是酗酒者,那麼後代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性高出52%。
看完這條消息,正在喝酒的準爸爸是不是嚇得羊肉串都掉了?
作為婦產科醫生的我,卻仿佛看到無數焦慮的準媽媽們隔著屏幕吶喊——
「什麼?上個月我們喝了頓啤酒,今天發現懷孕了,怎麼辦?!孩子能不能要?!會得心臟病嗎?還能治不?!」
所以,應該怎麼認識備孕與喝酒這個問題呢?
我們先了解下,啥叫「喝酒」與「豪飲」?啥叫「產前酒精暴露」?
其實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聚餐的時候,大家舉杯抿了口啤酒和為了贏得客戶灌下去半斤老白乾必然是不同的。
那么喝酒這件事,多和少怎麼算呢?
1標準杯(含10 g酒精)定義為:360 mL(12盎司)啤酒或低度酒精飲料,150 mL(5盎司)葡萄酒,或45 ml(1.5盎司)烈酒,如1兩白酒。
一般來說,大量飲酒被定義為一周≥14標準杯,也就是說每天至少要喝一大瓶啤酒或是二兩白酒。
中量飲酒為一周3-13標準杯,而適度飲酒則為一周2標準杯,也就是一周喝一瓶啤酒或2杯葡萄酒。
你喝了多少?
目前的指南只提供了準媽媽產前酒精暴露的概念,即:
每周飲酒≥6標準杯,且持續≥2周 = 每周6罐啤酒,持續2周
每次飲酒≥3標準杯,且≥2次 = 一頓飯3兩白酒,大於2次
血液、呼吸或尿液酒精含量測試證實醉酒
看完上面的分類,各位準爸爸準媽媽估計在心裡都算出來了自己是個什麼飲酒水平。
那麼,您這喝酒風格,對備孕和寶寶發育影響有多大呢?
很遺憾,目前關於孕前和孕期安全的酒精攝入劑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
一般認為孕前適度飲酒幾乎不會有不良影響。
但在這裡,牟醫生要先講個小故事。
牟醫生在美國訪學的時候,訪學的醫院是個公立醫院,所以患者有不少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
有位酗酒的二胎準媽媽,懷老大時,孕前及孕期雖然參加了不少互助小組,都沒能斷了酒癮。
然而老大啥事沒有。
懷老二時自然有種「歷史的經驗告訴我沒事兒」的自信,在篩畸超聲時發現了胎兒心臟畸形。
她很驚訝也很驚恐地問醫生:和我喝酒有關係麼?
醫生說:飲酒的確是一項高危因素。
準媽媽在診室裡痛哭流涕自責不已。
飲酒是胎兒出現心臟畸形的唯一原因嗎?其實未必。
但我想,何必讓自己的一生都背上這麼沉重的內疚包袱呢?
這個故事該怎麼理解呢?往下看~
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我們對於飲酒後胎兒致畸風險的認知應該包括這2個層次。
酒精仍背得起致畸的鍋
首先,酒精作為一種致畸物,對於生育是確定存在不良影響的,包括:
男方孕前大量飲酒會導致性腺功能異常,包括睪酮產生減少、陽痿和精子生成減少。
女方孕前大量飲酒會出現受孕延遲。
準媽媽孕期飲酒可能導致胎兒酒精譜系障礙,涉及了面容表現、結構性缺陷、生長遲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其發生率為0.7%,在產前酒精暴露的孕婦中發生率約5%。
其實也就是在說一個共識:
從備孕起,無論男女,都應儘可能避開飲酒,孕期準媽媽更是應該注意不攝入酒精。
但總體發生率低
其次,在有飲酒的情況下,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的確是升高的,但它並不是必然事件,概率依舊是低的。
比如,在新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指出:
與不喝酒的人相比,在懷孕前三個月內喝酒的父親生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的可能性要高出44%。
如果準爸爸是酗酒者,那麼後代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性高出52%。
在這個驚人的數字背後,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率僅為0.4%-1.2%。
也就是說,在飲酒的準爸爸的娃中,乘以144%,這個機率變成了0.57%-1.72%。
如果單看這兩組絕對數字,大家可能就會覺得並沒有極為顯著的區別。
這並不說明喝酒就沒關係,只是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
所以這個關係傳達出來的理念應該是:儘可能避免接觸酒精,但即使喝了,也不用輕易放棄寶寶。
也就是說,類似「我吃了酒心巧克力」「我們擼串喝了半杯啤酒」這種情況,不需要引發大家過度焦慮。
但如果像前面故事中的媽媽一樣「酗酒」,可就要當心了。
對於備孕期大量酒精暴露的準爸爸,或是早孕期不知情的情況下有大量酒精暴露的準媽媽,應和醫生仔細且全面地結合二人情況討論疾病風險,注意做好後續的產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