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2021-02-23 牧弘書院

香港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英文第一個單詞Cathay,原意是契丹,現在都譯成中國。原來西方是通過發現契丹,而發現了中國的。

契丹,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部族,唐朝時期與中原政權的關係就十分密切。

曾建立中國歷史上的遼朝(907—1125),金滅遼,遼朝貴族耶律大石率領其中的一部到西部建立了西遼(1124—1218),疆域橫跨中國新疆與中亞地區。

遼代李贊華東丹王出行圖

西遼曾擊敗突厥人在中亞和西亞建國的塞爾柱伊斯蘭帝國,也曾是花拉子模的宗主國,每年進貢3萬金第納爾。強盛一時,名震歐洲,被突厥語和西方史籍稱之為喀喇契丹(Qara –Khitay,按Khitay即Cathay),1218年亡於成吉思汗東徵。契丹(英文Cathay)一名卻不脛而走,被西方當做中國本土的代稱。

大蒙古國時期,率先東行的法國教士柏朗嘉賓、魯布魯克在遊記中都提到契丹(北方中國),還推測契丹就是古代的賽裡斯人(絲人)。但是,真正在契丹生活、遊歷,並留下令人眼花繚亂記錄的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1254—1324),出身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隨父親與叔父來中國經商。

本來想從荷姆茲坐船直接到達中國,後來改從中亞陸路,途徑新疆、敦煌,1275年來到大都北京。在中國生活了16年之後,1291年初,馬可•波羅從泉州出發,離開中國。(此處離華年代的考證,採用業師楊志玖先生意見)1295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被俘後,在監獄裡留下了一部偉大的《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重點記述了他在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見到和聽聞的各地風土人情,也包括日本、東南亞、印度等地區。作為商人,馬可•波羅的主要興趣集中在經濟、商業、道路走向和地形上。他記載了北京城(汗八裡)棋盤般的整齊街道、宵禁制度、鐘鼓樓。

他提到北京市場上南來北往的商人,印度和中亞的賈客,他關注金銀、寶石、珍珠、鹽、稻米、穀物、大黃、姜、糖、香料,當然也有中國最主要的貿易商品——絲綢和瓷器。他說世界上任何珍稀的物品都能在北京市場上獲得,僅每天馱運生絲進城的車就不下千輛。他詫異地說,「大汗用樹皮所造之紙幣通行全國」,當金銀一樣充軍餉。

元朝對於交通運輸、關津道路、驛站以及物價的管理,以及蠻子(原南宋地區)居民的工藝和經商才能,宏大而美麗的城市與港口,有著舟楫之利的廣闊的水域交通系統,都令馬可•波羅讚嘆不已。雖然該書中有關個人在華經歷,不乏吹噓之詞,比如,襄陽獻炮,在揚州為總管三年之類,但是,他關於「契丹」風貌的記載,是詳實而具體的。

馬可•波羅遊記 書影

《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產生過巨大影響,被稱為世界第一奇書。然而該書面世700多年間,不斷有人質疑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

有的說,馬可•波羅最遠不過到了他們家族在黑海或者君士坦丁堡的貨棧。這麼說來,馬可•波羅的資料憑空捏造不成?在馬可•波羅之前,歐洲完全沒有關於遠東地區的可靠信息!那麼,他會從哪裡得到資訊呢?有人說,他關於契丹(中國)的資訊可能出自中東(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導遊手冊或旅行指南,因為他沒有提到茶葉、筷子、長城、漢字。

這種臆測真是毫無道理。

天知道是否有過這樣的導遊小冊子!假如真的出自波斯或者阿拉伯人的「導遊手冊」的話,資訊應該十分「周全」,決不會遺漏像筷子、漢字、女人纏腳這類標誌性的中國事物。相反,正因為馬可•波羅不寫漢字,不喝茶,不用筷子,沒有見到「契丹概述」之類的文獻,全憑個人直觀感覺,才不會提到這些「導遊手冊」應該提及的內容。

至於長城,則因秦長城已廢棄,今人熟知的明長城當時尚未修築,馬可•波羅當然無從談起。相反,馬可•波羅所記載的有些事件,比如,1291年初,他們一家從泉州(時稱刺桐)啟程回國時,與元朝派出的三位使者同行,三位使臣是護送闊闊真公主去伊兒汗與阿魯渾大王成親的。這些事件「導遊冊子」絕不會記載,只有親歷者才得以傳聞。

馬可•波羅經海上絲綢之路回歐洲的途中,在東南亞地區有數月的逗留,他說,南中國海地區有7448座島嶼,大部分島嶼都有人居住,蘇門答臘及其附近的島嶼是珍貴的香料產地,還介紹了這裡出產黃金、藥材和寶石。

馬可•波羅回到歐洲的時候,恰逢家鄉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爆發戰爭,他參戰被俘,在獄中口述東方見聞,受到特殊關照,因為熱那亞人關心他提供的商業信息,尤其是絲路那邊的信息,最後同室難友傳奇作家魯思蒂謙諾,根據馬可•波羅的口述及其後來補充的相關筆記,筆之於書,1298年完稿。

馬可•波羅不僅發現了契丹,而且他的遊記成為激勵西方努力去發現新世界的契機之一。

此前西方世界對於遠東的知識,基本依據古典時代歐洲最著名的地理學家託勒密(Ptolemy)所著《地理學指南》。認為只有取道陸路才能到達絲國(中國),而馬可•波羅則表明,亞洲大陸的東部並非封閉的水域,而是海岸的邊緣。馬可•波羅記載的「行在」(即杭州)城,距離海洋僅25 裡,「在一名澉浦城之附近」,可以乘船從海路到達。

Netflix《馬可•波羅》影視劇照

有西方史家評價說:「馬可•波羅對亞洲東海岸的描述,對於排除前往遠東海路上的許多困難,有巨大價值。」哥倫布就是手握著《馬可•波羅遊記》尋找前往契丹的海洋之路的。可以說,地理大發現的偉大壯舉濫觴於 14 世紀。

馬可•波羅生前及死後一個時期,其遊記的影響十分有限,因為其傳奇內容被視為不經之談。但是,14世紀初一些前往東方的傳教士獲得該書後,逐漸將其傳播開來。1350年代,有一部歐洲的編年史著作,記錄了馬可•波羅對遠東的觀察,1375年《加泰隆尼亞地圖》(加泰隆尼亞今屬西班牙)出版,也參考了馬可•波羅對亞洲的記錄。

於是,《遊記》臻於信史行列,並不斷發酵,指引人們去發現新世界。除哥倫布(1451—1506,熱那亞人)外、地理學及地圖學家託斯堪內裡(1397—1482,佛羅倫斯人)、為新大陸命名的亞美利哥(1454—1512,佛羅倫斯人)、領導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1480—1521,西班牙人)、繞過好望角的達伽馬(1460—1524,葡萄牙人),無一不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忠實讀者。

哥倫布經常閱讀的,是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馬可•波羅遊記》,他做了264處邊注,共475行。託斯堪內裡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堅信亞洲大陸比託勒密設想的更加向東延伸,提出了西行尋找東方的許多具體設想。

歌劇《馬可•波羅》劇照

他與哥倫布多次通信,回答詢問,還把自己新繪製的世界地圖提供給哥倫布,他的意見和地圖,促使哥倫布下定決心西航。1492年首航時,哥倫布不僅帶著一份馬可•波羅遊記,還帶著西班牙國王一封正式致蒙古大汗的國書和兩份空白的備用國書。他抵達美洲東海岸後,就去按圖索驥尋找「行在」(杭州),以為古巴就是馬可•波羅所提到的「吉潘各」(Cipango),即日本國。

1498年達伽馬率領葡萄牙船隊繞過好望角,來到印度洋。達伽馬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忠實粉絲。在他率領船隊出發之前,所做的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便是再次仔細地通讀了《遊記》,然後才確認準備就緒,可以啟航。

馬可•波羅一家得以橫跨歐亞在華旅行,發現契丹,得益於「蒙古和平」(Mogole Peace)營造的環境,此時期中國對於絲綢的銷售,不加限制;《馬可•波羅遊記》得以傳播,引領地理大發現,則是因為其時地中海地區的商業革命(12—14世紀),帶來的對於東方香料和中國絲綢的渴望。

同時,亞洲中部和西部地緣政治的變化,帖木兒汗國(1370—1507)控制了中亞,奧斯曼帝國(1299—1922)統治了西亞,歐洲人不滿意絲綢之路被穆斯林世界所壟斷,攜航海技術進步的優勢,要直接走到遠東貿易的前臺,《馬可•波羅遊記》給他們指明了航行的方向——中國和印度。

元朝1294年部分疆域圖 圖源網絡

著名的《加泰隆尼亞地圖》(加泰隆尼亞當時屬於阿拉貢王國),被譽為中世紀最好的世界地圖,正式名稱是《1375年加泰隆尼亞地圖》(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地圖繪製在六張羊皮紙上,後來因為對摺次數多了,在對摺的地方折斷,變成了12張羊皮紙)。

其中關於東亞部分,主要知識來自《馬可•波羅遊記》和鄂多立克等人的東方遊記。該圖關於中國的部分,有文字寫道:北方是契丹,有大汗及其都城汗八裡(北京);南方是蠻子省(指原南宋地區),這裡有著名城市刺桐(泉州)和行在(杭州)。還提到從汗八裡到蠻子省的運河。

加泰隆尼亞地圖集 圖源網絡

原圖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改圖相當準確的輪廓線繪製了從歐洲西海岸但亞洲東海岸的整個亞歐大陸地理狀況。其歐洲部分繪製得極為精細,且有620多個地名注釋。同樣在亞洲的中國部分也有近30多個地名注釋。

《加泰隆尼亞地圖》的作者並沒有到過中國。因此,契丹被坐實為現實的中國,還要到《加泰隆尼亞地圖》出版兩百年之後。1575年,曾到過福建沿海的西班牙人拉達報告說,「我們通常稱之為中國(China)的國家,曾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契丹(Cathay)。」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北京,根據他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經緯度的實測,確鑿無疑地告訴歐洲朋友說,北京即馬可•波羅說的汗八裡,契丹(Cathay)和中國(China),都是指他所在的大明王朝。

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經歷了兩百年。而這,正是歐亞大陸平衡被打破,西方超越東方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前夜的兩百年。

相關焦點

  • 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中華讀書報》徵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香港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英文第一個單詞Cathay,原意是契丹,現在都譯成中國。原來西方是通過發現契丹,而發現了中國的。
  • 鑑史‖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
    來自不同教派的宗教界人士濟濟一堂,談論著世界各地的消息。佛羅倫斯的星相學家託斯卡內裡終於有機會與遠方的客人談論航海的問題。他剛剛得到一幅地圖,上面有一條神秘的北方航路,傳說沿著這條航路可以直抵大汗的國土,即馬可•波羅所說的契丹與蠻子國,汗八裡和行在城。他給葡萄牙國王寄去了一張海圖和一封信。
  • 馬可▪波羅在(呼和浩特)豐州城
    作者:王大方馬可▪波羅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農曆五月初,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從義大利威尼斯抵達天德軍首府豐州城(其故址位於今呼和浩特賽罕區巴彥鎮白塔村)。他在《遊記》中寫道:「天德是河東之一州,境內有環以牆垣之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此州有石可制琉璃,其質極細,所產不少。」
  • 曹斌| 我說地名:馬可•波羅與張掖
    1271年,15歲的馬可•波羅因喪母,隨父叔到元朝復命,從此踏上了探究東方文明之旅。馬可•波羅曾在甘州居住了一年多,遊覽了甘州的名勝古蹟,記載了元代甘州的許多史實,對於大佛寺的建築規模之大、雕塑製作之佳讚不絕口。在他口述的這部遊記中,對甘州也作了比較突出的介紹。《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張掖的宗教信仰和教堂、寺院等建築。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半城蘆葦,半城塔影」的甘州古城各類宗教兼容並存、和諧共處深厚的宗教文化。
  • 元朝(十一)《馬可•波羅遊記》真實的謊言?
    馬可•波羅講元朝、講忽必烈就不能迴避《馬可·波羅遊記》關於馬克·波羅這個人,即便沒看過遊記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有關他的信息,畢竟他太著名了。他是義大利商人,是旅行家,青年時代從歐洲遠行到神秘的東方,受到忽必烈的欣賞,做了十幾年的官,走了中國很多地方,記錄了有關這個巨大而富庶國家的方方面面。可以說,馬可·波羅遊記是歐洲全面了解中國的開始,是大航海時代的燈塔。歐洲開始注意並尋找東方、開闢新航路的誘因就來自《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
  • 歷史繪本 | 和馬可.波羅一起重溫絲綢之路
    《馬可.波羅遊記》問世後,神秘的東方之門隨之打開。其實,這部巨作,與馬可波羅的父親脫不開關係。馬可.波羅出生前,他的父親和叔叔就去東方做生意了,從來沒有回來過。小馬可.波羅就在對東方世界的幻想中,過了15年。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熱愛旅行的父親痴迷於此?那裡的房屋是用黃金建造的吧?
  • 英媒:馬可·波羅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
    參考消息網9月28日報導 外媒稱,由於有幾百年歷史的地圖和文件表明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到達美洲大陸的人,因而動搖了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這個常識。這些資料表明馬可·波羅從多方得到了大量知識,非常有趣。他可能是航行到了那兒,但也可能是聽人說海峽的另一端是陸地。」這些資料都記載在羊皮紙上,其中一份似乎是阿拉斯加的詳細地圖。如果這些材料是真實的,那便可以證明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要早兩個世紀,比丹麥探險家維圖斯·白令發現橫亙在阿拉斯加和俄羅斯之間的白令海峽早400多年。
  • 視頻| 到重慶科技館做一天馬可·波羅 感受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李文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0日16時50分訊(記者 伊永軍)在元朝時期,有一個來自義大利威尼斯的青年,走過了漫長的絲綢之路,來中國遊歷17年,他就是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研發製作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即日起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5月20日,廣大市民可前往親身體驗一次穿越版的「馬可波羅遊記」。
  • 沿著馬可• 波羅足跡遊江蘇
    仿效700年前《馬可•波羅行紀》所記錄的足跡,從北京開始,一路遊歷徐州、宿遷、淮安、揚州、泰州、南京、鎮江、常州與蘇州這9座江蘇城市,途中領略現代江蘇世界遺產
  • 「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科館精彩亮相...
    這些問題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主題展覽中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2019年12月31日,「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國科技館東大廳短期展廳精彩亮相。「絲綢之路地圖」是一個體感互動數字地圖,裡面還原了馬可·波羅的萬裡行跡,觀眾可以用「鳥瞰」的方式,「飛越」各個歷史名城和雄關漫道,以馬可•波羅的視角觀察絲綢之路動態地圖上的物產、知識和交流情況。其實,馬可·波羅只是無數絲路探險家和旅行家的代表之一。早在馬可·波羅之前的一千年,絲綢已經由這條路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來自西方和中亞的物產,也沿這條路來到中國。
  • 做一天馬可•波羅?中國科技館帶你暢遊絲綢之路!
    做一天馬可•波羅?中國科技館帶你暢遊絲綢之路!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說到絲綢之路
  • 七百多年前大旅遊家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其中還有未曾道出的機密(四)
    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不說,凡是讀過《馬可•波羅遊記》的諸君,也都已經猜到了,那就是等待兩年之久的新教皇格雷戈裡第十世終於繼位了。
  • 《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的理想國--杭州
    據推測,原稿是用中古時代的法意混合語寫成的,現存最早的版本是由西班牙託萊多教會圖書館收藏的塞拉達拉丁文抄本,其書名為《對世界的描繪》。而迄今為止被公認為最好的版本是一九三八年出版的摩勒和伯希和譯註的英文本,該刊本也採用《對世界的描繪》為書名,其它抄本大都釆用《馬可·波羅遊記》一類的書名。現在流行的版本,可分五種。第一種是法國地理學會版,或稱老法文版,巴黎圖書館有收藏。
  • 廣州大劇院原創歌劇《馬可-波羅》5月在京上演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作曲為恩約特-施耐德海報廣州大劇院大型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將於5月16、18、19日在天橋藝術中心盛大上演。最佳燈光設計師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多媒體創意總監、奧利弗獎最佳燈光設計得主布魯諾·博艾特,服裝設計師為「百老匯世界」和埃利奧特·諾頓獎最佳服裝設計得主艾瑪·瑞歐特。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展現盪氣迴腸的史詩原創歌劇《馬可?波羅》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格局,展示盪氣迴腸的愛恨情仇,講述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
  • 百年來對《馬可·波羅遊記》的介紹和研究
    筆者於五十餘年前在《永樂大典》卷19418 「站」字韻中所引元朝的《經世大典·站赤》中發現一段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1290年9月21日)的政府公文,是份請示當年三月所派兀魯、阿必失呵、火者三人往阿魯渾大王(即波斯伊利汗國王)處的隨員應如何供應口糧事的呈文,這三個人正是《遊記》中所記波羅一家隨從到波斯去的那三位使臣(見馮譯本第37頁,張譯本第18頁)。
  • 被遺忘的東方馬可.波羅——汪大淵
    75年後,鄭和下西洋,162年後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67年後葡萄牙人達.伽馬抵達非洲南端好望角。相比較之下,這位20歲年輕人的壯舉,早了近百年光景。 他就是被譽為「東方馬可.波羅」的中國航海先驅,也是古代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加強對外交流的領航者——汪大淵。
  • 「世界一大奇書」《馬可·波羅遊記》之謎
    而如果馬可·波羅是真的來過中國,那麼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記載的都是真實的嗎?但是馬可·波羅對中國南方的描寫錯誤過多,且非常公式化。這些是否也能夠證明他根本沒有去過中國?馬可·波羅,根據其本人自述的《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是13世紀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 「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
  • 馬可·波羅對世界格局的巨大影響
    義大利旅行家、商人,代表作品有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以下簡稱「這本書」)。《馬可·波羅遊記》於1299年寫完。對於馬可·波羅的評價,歷來不一。我據我的研究發現,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在當地建有馬可·波羅紀念館一事,充分肯定他在那做過官。因此,我認為,他是來過中國的。
  • 主播小姐姐帶你發現馬可彩鉛的童話世界
    主播小姐姐帶你發現馬可彩鉛的童話世界 2020-06-01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