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紅白兩大派系角力,藍綠政治陣營爭鬥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彰化縣位於臺灣島中部,面積1074平方公裡,人口131.4萬人(2001年底)。下轄2市(彰化市與北鬥市)6鎮(和美鎮、員林鎮、溪湖鎮、田中鎮、鹿港鎮、二林鎮)18鄉(伸港鄉、線西鄉、福興鄉、秀水鄉、花壇鄉、芬園鄉、大村鄉、埔心鄉、埔鹽鄉、芳苑鄉、埤頭鄉、永靖鄉、田尾鄉、社頭鄉、二水鄉、溪州鄉、竹塘鄉、大城鄉),共計26個鄉鎮市,計583個村裡。縣治設在彰化市。

  彰化縣是臺灣主要產米區,有臺灣「米倉」之稱。工業包括製糖、乳品加工、制約、化工、金屬工具等,已開發有7個工業區。

  彰化縣民頗具開拓性格與鬥爭精神,對彰化社會與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同時,彰化縣是臺灣「北藍南綠」的重要政治版圖分界線。地方派系主要包括紅、白、陳、林四個派系,尤其以紅、白兩派勢力強大。彰化縣是黨外勢力長期存在與發展的一個地方,如今政黨政治已經形成,政爭十爭激烈。

  一、地方派系的演變

  彰化縣地方派系與地緣政治關係密切。彰化縣歷史上曾被分為三個區,即彰化區,包括彰化市、鹿港、和美、線西等9個鄉鎮市;員林區,包括員林、溪湖、埔鹽、二水、社頭等9個鄉鎮;北鬥區,包括北鬥、二林、田尾、芳苑等8個鄉鎮市。紅派與白派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區與員林區的資源爭奪,北鬥區則是林派和陳派相爭。

  (一)紅派與白派

  光復初,為配合全省行政區劃的調整,彰化縣參議會在討論省轄彰化市改為縣轄市的問題上意見分歧,分成「城內派」與「城外派」。「城內派」以參議員李崇禮為首,反對從省轄市降為縣轄市:「城外派」的石錫勳等人則主張改制為縣轄市,雙方因此發生矛盾。在1947年11月彰化縣選舉第一屆「國大代表」時,「城外派」推出經營彰化客運公司的呂世明參選,宣傳單一律以紅紙印製:「城內派」則由醫學博士蘇振輝出馬角逐,傳單一律用白紙,以示區別。兩派的助選陣營也分別用紅、白兩種顏色為標誌,由此形成彰化縣政壇上紅、白兩派政治勢力。呂世明與蘇振輝也就是分別成為紅派與白派的開山祖鼻。

  白派領袖創始人蘇振輝年事已高,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在地方影響力下降。前省議員、現任「監察委員」柯明謀成為蘇之後新的派系領袖人物。近年來,地方派系內部各新興勢力崛起,形成不同的山頭勢力。如員林黃家與埔鹽陳家。埔鹽陳家是指以埔鹽與溪湖地區為勢力範圍的陳釘雲、陳朝容叔侄代表的一股勢力。陳釘云為國民黨中央委員與彰化農田水利會會長;陳朝容曾任縣議員與省議員,後連任四屆「立法委員」,其前妻遊月霞曾為省議員,後連任「立法委員」,顯示了陳氏家族勢力龐大。員林黃家是指以員林地區的前縣長及現「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石城、前「國大代表」黃上揚與黃的妹婿「立法委員」謝章捷(前員林信用監事)等代表的一股勢力。另外彰化「五信」理事主席、無黨籍的黃明和與前省議員張朝權也是彰化白派的一支重要勢力。其中黃明和是第四、五屆「立法委員」,其所經營的秀傳醫院是彰化縣最大的醫院,但總體上仍歸為泛白派。

  白派基本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市第一(二、四、五、十)信用合作社、員林信用合作社、臺中市第四信用合作社、雲林縣虎尾鎮農會、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等,同時參與投資建築與證券等企業。

  紅派的祖鼻呂世明於1992年去世後,也形成不同的派系山頭。一是林炳森與林錫山父子為代表的一股勢力。林炳森為前「立法委員」,長期任彰化「六信」理事主席,曾為紅派老大;其子林錫山曾連任多屆「立法委員」。二是洪木村代表的一股勢力。洪木村為前省議員,自稱為「粉紅派」,即紅派與白派的結合體,因與林氏父子發生矛盾而分裂。其妻葉玉貞曾為省政府顧問,兒子洪崇雄是縣議員,小舅子葉滿盈曾任彰化市長,顯示了洪木村家族的強大勢力。三是前「監察委員」謝許英代表的謝氏家族,是員林地區重要勢力。其子謝貞德曾任第二屆「國大代表」,前「立法委員」許張愛簾為姑表姻親關係。

  紅派重要代表人物還有前「立法委員」王顯明、洪性榮、謝言信、林進春等及前縣議會議長陳紹輝等。其中洪性榮曾任兩屆省議員,後連任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儘管在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時惜敗,但在地方仍有較強勢力。謝言信曾連任兩屆縣議員、兩屆省議員,1998年當選第四屆「立法委員」,同時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林進春不僅出身地方政治世家,當選多屆「立法委員」,而且家族經濟實力強大,投資多個重要企業。

  紅派地方勢力以彰化縣北部為主,主要集中在彰化縣福興鄉農會、彰化市農會、彰化市第一(六、十)信用合作社、員林信用合作社、彰化汽車客運公司、新竹與基隆汽車客運公司、彰化縣農田水利會等,同時參與投資不少企業。

  紅派與白派兩大地方派系實力不相上下。地方信用社是各地方派系與大家族重要勢力範圍以及選舉的「金庫」。如「四信」(第四信用合作社,其他類似)理事主席為白派的蘇振輝、「五信」理事主席是白派的黃明和、員林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為白派的黃上揚,「六信」理事主席為紅派的林炳森,「十信」理事主席為紅派的洪木村等。在第九屆省議員選舉中,紅、白兩派各佔3席,紅派當選者為林進春、謝言信與洪木村,白派當選者為陳振雄、遊月霞、張朝權。在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紅、白兩派各佔兩席,紅派分別為林錫山與許張愛簾,白派是黃明和與陳湧源;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紅派當選者有洪性榮、謝言信、林進春3人,白派當選者有黃明和、陳朝容、遊月霞、陳振雄與謝章捷5人。另外,在1994年縣議會選舉中,白派佔了上風,取得54席中的25席,紅派為19席,其他派系與中間人士佔10席。可見,地方派系控制了地方主要政治資源。

  (二)陳派與林派

  陳派和林派勢力範圍主要在北鬥區。陳派始祖陳建上與林派始祖林爐原為好友,日據時期曾共同合資經營株式會社,後來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失和。臺灣光復後,為了選舉中的權力之爭,陳、林各自形成自己的一股勢力.

  陳派發跡於二林地區,創始人陳建上去世後,由陳大福掌舵。主要勢力集中在彰化縣溪州鄉農會。陳建上祖居芳苑草湖,光復後當過官派芳苑鄉長。陳大福曾任二林鎮代表會主席。1984年掌門人陳大福去世及1985年陳派的陳俊雄競選「國大代表」失利後,陳派實力減弱。隨後,曾任第六、七屆縣議員的莊明蓋被推為精神領袖。其他臺面人物還有二林鎮鎮民代表會主席邱士平、二林鎮農會總幹事謝國僱等人。

  林派的開山祖鼻是林爐,也是二林地區發展起來的地方派系。林爐在日據時代曾擔任過二林信用合作合理事組和長。1951年,林爐去世後,由洪福領導林派,接著由洪挑接班。洪挑擔任過彰化縣第二、三屆縣議員及第五屆縣議長,1963年當選「國大代表」。林派領導人洪挑於1991年去世後,由曾任二林鎮鎮民代表會主席的洪清良接班,洪清良於1995年去世後,林派也逐漸分裂,但洪家後代仍是地方實力派人物。洪清良的兒子洪樹聰曾任二林鎮長,另一子洪啟明與女兒洪英花曾均任「國大代表」。另外,林派目前在地方上的臺面人物有縣議員洪文哲與二林鎮長洪仁欽等。林派地方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縣第六作用合作社、彰化市第十信用合作社、臺中企銀與合作金庫等。

  (三)新興地方勢力

  80年代以來即1982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以來,地方派系雖與縣長無緣,但在縣議會與省議會仍有強大的勢力,並形成以「中央」民意代表為山頭的新興勢力。

  一是以阮剛猛為代表的一股地方勢力。在地方派系力量衰落的同時,其他政治勢力卻在發展,形成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原有的地方派系之外,連任兩屆縣長的阮剛猛逐漸成為一支政治勢力。阮剛猛出生於1951年,是該縣和美鎮人,曾任律師、檢察官、法官等。在縣長任內,他依靠自己掌握的龐大行政資源,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二是前縣議會副議長粘仲仁的一支政治勢力。粘仲仁黑道出身,並通過漂白進入地方政壇,形成一股地方政治勢力,進而當選縣議員與縣議會副議長。1997年,粘仲任在臺灣「治平專案」的掃黑行動中被捕,後保外就醫。儘管如此,粘仲仁在彰化縣仍具相當影響力,他的一批支持者要他繼續出馬競選1998年初舉行的縣議員選舉。粘仲仁儘管後來未出面競選,卻推出他的妻子「代夫出徵」競選,結果她以高票當選縣議員,充分顯示了粘仲仁在彰化縣的政治勢力。後來,粘仲仁因持槍殺人案入獄,結束了其在彰化縣的發展勢力。

  三是黨外及民進黨地方勢力。上述地方派系與新興政治勢力均屬國民黨內不同政治派別。由在野勢力發展而來的民進黨也形成另一大地方政治力量,與國民黨展開權力之爭。民進黨在地方上也表現為家族化與派系化。如「立法委員」翁金珠屬民進黨新潮流系,長期經營地方,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民進黨中常委姚嘉文與「立法委員」周清玉夫婦則屬民進黨福利國連線,也是一股重要的地方勢力,且與翁金珠形成競爭關係。

  二、地方權力的爭奪

  80年代以前,彰化縣的政治資源完全由國民黨控制,地方派系也主要在國民黨操縱範圍之內進行權力分配,地方政權基本上由派系輪流掌權與分配政治資源。各派系之間也合縱連橫,相互支持與制約。此後,地方派係為了爭奪政治權力及取得經濟利益而紛爭迭起,國民黨逐漸失去控制能力,黨外勢力乘機而起,為後來民進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90年代以來,彰化縣地方派系受到政黨政治發展的衝擊,國民黨與民進黨逐漸成為彰化縣政治權力爭奪的主要對手,但地方派系或家族勢力仍具重要影響。

  彰化縣早期地方派系的利益爭奪也以縣長選舉為主軸。第一屆到第三屆縣長選舉,都由白派的陳錫卿當選。在第三屆縣長選舉之前,縣長一屆任期為三年,可連選連任。第四屆起縣長任期改為四年,但只能連任一次,因此造成陳錫卿的三連任,在臺灣地方自治史上並不多見。在第二、三屆縣長選舉中,原屬城外派的日據時代社會運動重要人物石錫勳與陳錫卿展開競爭。石錫勳雖均失敗,但他卻成為臺灣「反對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在1960年第四屆縣長選舉中,石錫勳再次出馬,與紅派的呂世明角逐,呂世明依靠自己在政界的發展與影響(曾任參議員與「國大代表」)在激烈的競爭中當選,石錫勳再次敗北。在1964年第五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採取開放選舉,林派洪挑與紅派的呂世明展開競爭。白派蘇振輝結合地方七大陣線聯合支持林派的洪挑,但仍不敵實力強大的紅派呂世明,呂世明得以連任。

  在1968年第六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為平衡地方派系力量,派曾任縣議會議長的白派陳時英參選,並當選。但在任期未滿時,陳時英升調省政府任職,補選李豐子出任縣長。在第六屆縣長選舉結束後不久,一批以新任市民代表為骨幹的政治新秀,在彰化縣政壇組成「十八弟兄」團體,這是一個跨黨派、跨派系的政治結盟。在這些成員中,林炳森後來當上縣議員與「立法委員」,洪木村進入省議會,洪木村的妻子當上縣議員與「國大代表」,王森田與黃鐘雄當選縣議員,不少成員掌握彰化市民代表會及市農會,並進一步擴張到幾家信用合作社。在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爭奪中,「十八兄弟」因利益衝突在70年代末宣告結束。

  在第七、八屆縣長選舉中,均為白派的吳榮光當選,白派取得三連任,勢力已遠在紅派之上,達到白派發展的高峰。然而在這兩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內的地方派系分別遭遇黨外勢力黃石城與張春男的強力挑戰。這兩位黨外人士的競選,為後來民進黨在彰化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為避免提名派系候選人引起更大的紛爭,便提名省合作社管理處長陳伯村返回彰化縣參選,引起地方派系的不滿,進行抵抗。結果在紅、白、陳、林四大派系的聯合抵抗下,陳伯村敗給黨外人士黃石城。國民黨因此失去了彰化縣的執政權,充分顯示了地方派系在地方政權爭奪中的制衡力量。在1985年第十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不但未提名自己的候選人,甚至禁止黨員參選,卻積極支持黨外的黃石城參選,讓黃與同為黨外的縣議員白瑞珍競爭。結果,黃石城以46萬的高票擊敗白瑞珍當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史上一個怪象。黃石城上任不久,臺灣第一個反對黨民進黨宣告成立,並在彰化縣獲得迅速發展。

  到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時,民進黨首次派女將周清玉加入選戰。國民黨提名白派的省議員施松輝參選。結果,國民黨的施松輝敗給民進黨提名周清玉,標誌著民進黨勢力在彰化縣的不斷壯大。

  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為了奪回失去12年的彰化縣執政權,國民黨提名沒有派系色彩的法官阮剛猛參選,民進黨提名周清玉爭取連任。林派的洪英花脫離國民黨參選。由於紅、白兩派未有權力之爭而整合成功,阮剛猛擊敗爭取連任的周清玉而當選,終於「光復」彰化縣。在任內,阮剛猛政績突出,在政績評比中有54項獲全省第一名,也為他的連任打下了基礎。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再次提名阮剛猛競選,民進黨又推出女將翁金珠參選,另外國民黨的張榮昌退黨自行參選。阮剛猛與翁金珠勢均力敵,競爭十分激烈,結果國民黨的阮剛猛以多5千多張票險勝翁金珠,保住了彰化縣的執政權。但政黨之爭已成為彰化縣權力爭奪的主力。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再度提名翁金珠參選,國民黨提名前政務官葉金鳳參選,同時同屬泛藍軍的親民黨提名鄭秀珠參選,另有兩位無黨籍參選人,結果在泛藍內爭下讓翁金珠當選,民進黨又奪回彰化縣的執政權,也再次證明泛藍整合失敗、民進黨得利的結局。

  三、政黨與地方派系力量的重組

  彰化縣政壇權力之爭,地方派系已讓位於政黨競爭。地方派系勢力主要集中在鄉鎮市權力結構與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中。

  民進黨延續黨外勢力,在彰化縣有較強的力量。尤其是知名的鹿港鎮是「黨外大本營」,也被民進黨稱為「民主聖地」,民進黨自參選縣長以來,國民黨在鹿港鎮得票數均輸給民進黨。在彰化縣縣長權力爭奪上,無黨派與民進黨合計有四屆的任期。黨外時期,石錫勳三次競選縣長失敗,但顯示了反對勢力的存在。無黨籍的黃石城當選兩屆縣長,無黨籍的原臺東縣長黃順興在彰化縣曾當選「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民進黨成立後,於1989年第一次參選縣長就當選,顯示了彰化縣黨外勢力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1997年第13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失敗,卻拿到28萬多張選票,得票率達48.7%,僅較國民黨少5千餘票,其中在26個鄉鎮市投票中,民進黨在14個鄉鎮獲得多數,充分顯示了民進黨的實力。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獲得30萬張選票,得票率達到49.2%.

  在重要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也大有所獲。周清玉曾當選第十屆省議員。在「立法院」選舉中,繼1989年民進黨的姚嘉文當選「立法委員」及翁金珠當選「國大代表」後,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翁金珠、姚嘉文又分別以最高票與第二高票當選;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翁金珠與謝聰敏當選;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策略失誤,共提名姚嘉文、謝聰敏(現任)、邱創進、翁金珠(現任)4人參選,導致票源分散,結果只有翁金珠1人當選(民進黨得票總數仍達13.7萬票),得票率從上屆的31.4%降為20.6%;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有4人當選(魏明谷、江昭義、邱創進、周清玉),佔應選名額的40%,得票18.2萬張,得票率為29.6%.另外,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獲得29.9萬張選票,得票率達40.1%.

  不過,民進黨在彰化縣地方與基層權力結構中,力量仍較弱。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當選5席縣議員,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從11.8%提高為13.2%;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當選9席縣議員。在1998年的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僅得1席,較上屆減少2席,得票率從13.1%降為11.8%;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未有進展,仍維持1席。

  國民黨在彰化縣的政治勢力雖在下降,但總體上仍居優勢,若將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作為一個整體看,則泛藍陣營勢力更大。在過去14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0屆。在第13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獲勝,得票數為29萬多張,得票率為49.6%.即使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失敗,國民黨仍獲得25.8萬票,得票率為42%;若加上親民黨的選票,則泛藍陣營得票數為29.7萬張,得票率為44.3%.

  在各級重要民意代表選舉中,國民黨或泛藍陣營也佔多數。在第十屆省議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彰化縣6席名額中的5名(遊月霞、謝章捷、謝言信、林進春與陳振雄)。在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5席中的4席,分別是紅派的林錫山與許張愛簾,白派的黃明和與陳湧源;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名額中,國民黨仍佔4席(分別為林錫山、遊維銀、洪性榮與陳朝容);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10席中的7位,其中陳進丁後加入「民主聯盟」而當選;國民黨得票數達到39.4萬張,得票率從上屆的54.6%上升為59.4%.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由於親民黨的成立,國民黨當選席次減少為4席(卓伯源、遊月霞、陳杰與林進春),得票數為22.9萬張,得票率為37.3%,均高於民進黨;若加上親民黨的當選席次(謝章捷)、得票數與得票率,則泛藍陣營當選席次增為5席,佔了總數的50%,得票數達到33.1萬張,得票率達到54%.

  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只得到19萬張選票,得票率只有25.7%;但若加上宋楚瑜的得票情況,則泛藍陣營得票數為44.2萬張,得票率為59.4%,遠高於民進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

  在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更是佔有主導多數。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在總計54名縣議員中,國民黨取得34席,較上屆增加了4席,得票率從50.3%上升為55.3%.無黨籍縣議員也有許多是國民黨未提名退黨參選的,也多屬國民黨的力量。在2002年第十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仍取得25席,加上親民黨的1席,泛藍陣營達到26席,約是國民黨的3倍。在1998年鄉鎮市選舉中,國民黨取得總計26席中的17席,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為58%;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仍拿下14席,佔一半以上。

  總體觀察,泛藍陣營在彰化縣佔有較大勢力,在重大單一重要選舉中有45萬張選票的實力,民進黨約只有30萬張的實力。在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仍一支獨秀,其他政黨力量均較小,但泛藍整合程度如何,直接影響選舉行情。

相關焦點

  • 綠陣營新竹市彰化縣分裂 蔡英文呼籲要團結
    (圖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8月25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九合一選戰,本周進入最後的「整合周」,9月1日至5日參選人登記參選後,藍綠兩黨皆高舉團結大旗。泛綠陣營在新竹市、彰化縣存在分裂危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親自督軍,派系大老、輔選幹部下鄉駐點,號召支持者歸隊。
  • 九合一選舉投票在即 藍綠各選地方派系「度蜜月」
    原標題:九合一選舉投票在即 藍綠各選地方派系「度蜜月」 國民黨籍裡長陳群傳16日倒戈支持林佳龍,臺中地方派系角力暗流湧動   原標題:「九合一」選舉投票在即 藍綠各選地方派系「度蜜月」   「九合一」選舉投票倒數12
  • 民進黨狂攻三大「超級戰區」 試圖將藍綠分界線北推至大安溪
    而且如此一來,民進黨等於將執政版圖從濁水溪以南,一路往北推進到大安溪,相當於掌握了臺灣逾半疆土和六成人口,這不僅涉及政治板塊的巨變,也影響2016「大選」藍綠之間的氣勢凝聚。  彰化縣 插旗八卦山則可登「總統」寶座  彰化縣,島內選戰的特殊指標—每次「總統」大選,藍綠誰能在彰化勝出,誰就一定會在全臺勝選!
  • 臺中市「立委」補選 藍綠兩陣營大打文宣戰
    顏寬恆文宣強打「外來天王vs.顏寬恆團隊」東南網1月22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立委」第二選區缺額補選,藍綠陣營大打文宣戰,顏陣營轉守為攻,批陳世凱拿不出成績單,只會找天王背書。顏寬恆陣營文宣火力加大,以「外來天王vs.顏寬恆團隊」,批陳世凱找天王「背書騙票」,陳世凱擔任市議員「被雜誌評不認真、低出席、少發言」,拿不出亮眼成績,選後「天王又不會留下來服務」。顏寬恆團隊標榜「隨時在鄉親身旁解決問題」,「我們做得多、說得少」。
  • 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2014-11-15 10:44:25作者: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導,臺灣政治板塊
  • 聞政明:盤點臺灣藍綠兩大陣營的「官二代」們
    近日,臺灣藍綠兩大陣營的「官二代」們可以說是動作頻頻。據臺灣媒體報導,蔣介石曾孫、前國民黨榮譽副主席蔣孝嚴之子蔣萬安29日登記參選臺北市第三選區(中山、松山區)「立委」。身為蔣孝嚴之子,有人認為他是「官二代」,媒體甚至用「王子復仇記」來形容他的參選,蔣萬安卻表示,不擔心被貼上標籤。
  • 高雄市長補選結果並不單純 藍綠白都非贏家
    國民黨李眉蓁則拿下24萬多票,創下藍營在縣市合併後大高雄的得票數新低,黨內原先設定的「333防線」被衝垮。而接受民眾黨徵召的吳益政在「三腳督」中淪為第三名,僅拿下3萬多票,選前打出「擺脫藍綠」的旗號終究未能實現。雖然選舉結果是綠營獲勝、藍營大敗、白色力量邊緣化,但全然根據選舉結果來解讀未必準確,從更深層次意涵來看,此次補選藍綠白三方都不是贏家。
  • 臺灣中天電視臺換照風波牽動藍綠派系格鬥
    (記者 黃筱筠)眾所矚目的中天新聞臺換照案將於26日舉辦聽證會,中天關不關臺雖然只是媒體產業的事,卻牽動藍綠政治權力鬥爭與民進黨派系消長,現在韓國瑜再度跳上第一線挺中天,會不會也牽動國民黨內勢力變化,一個電視臺換照案牽動這麼複雜的因素。
  • 高雄市:派系興衰無常,政治版圖重劃
    高雄市已從早期的一個濱海漁村發展成為140多萬人口的大都會,土生地長的高雄人只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是從周圍縣市移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從而在高雄市的政壇上長期存在當地家族政治勢力與外來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既聯合又鬥爭格局。
  • 泛綠陣營在新竹、彰化存分裂危機 蔡英文出馬
    東南網8月25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九合一」選戰,本周進入最後的「整合周」,9月1日至5日參選人登記參選後,選戰就沒有回頭路,藍綠兩黨皆高舉團結大旗。泛綠陣營在新竹市、彰化縣存在分裂危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親自督軍,派系大老、輔選幹部下鄉駐點,號召支持者歸隊。
  • 蕭淑麗退國民黨參選嘉義市長 力抗藍綠兩大陣營
    蕭淑麗這次宣布退黨參選,形成獨立第三勢力,力抗藍、綠兩大陣營。在退黨參選記者會上,包括議長蔡貴絲、副議長邱芳欽等蕭家班成員都出面力挺。蕭淑麗說,這次嘉義市長選舉,是一場展現「公民運動」的選舉,呼籲嘉義市選民超越藍綠政黨籓籬,用選票讓政黨看見真正的民意。
  • 臺灣少數民族博物館意外改址高雄,藍綠陣營均有不滿
    臺灣少數民族博物館意外改址高雄,藍綠陣營均有不滿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實習生 童萬燕 綜合報導 2017-09-26 21:51
  • 一家電視臺命運牽動藍綠派系鬥爭
    眾所矚目的臺灣中天新聞臺換照案將於26日舉辦聽證會,中天關不關,雖然只是媒體產業的事,卻牽動藍綠政治權力鬥爭與民進黨派系消長。現在韓國瑜再度跳上第一線挺中天,會不會也牽動國民黨內勢力變化?一個電視臺換照案,牽動這麼複雜的因素。
  • 臺北、臺中兩市決定藍綠政治前景分水嶺?
    因此,國民黨當時對新黨的批評,儘管有著「酸溜溜」的味道,但卻也有幾分道理。     而2000年國民黨丟失了在臺灣地區五十年代「江山」,同樣也是由於泛藍陣營的分裂,遭到李登輝以「凍省」等手段排擠的宋楚瑜,在等不到「連宋配」的響應後,決定自行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與國民黨提名的連戰瓜分泛藍陣營的票源,從而再次讓陳水扁嘗到「漁翁得利」的甜頭。
  • 臺報:臺灣藍綠陣營都貪 社會如何求其清平
    臺報:臺灣藍綠陣營都貪 社會如何求其清平 >  中新網4月7日電 臺灣《新生報》5日刊載社論指出,臺灣藍綠陣營均深陷高官貪腐的醜聞之中,可見,現在的政治人物不再懷抱理想,而是不擇手段的追求權位名利。
  • 2014年彰化縣長初選:外行看藍綠 內行看派系
    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臺灣十六縣中以彰化縣130萬人口是最大縣市,在五次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中,各組候選人在彰化縣的得票率與最後整個臺灣的得票率是一致化。北藍南綠下中臺灣成為藍綠必爭之地,臺中市、彰化縣更是重中之重的指標。
  • 陳先才:臺北市長選情發展的兩大觀察面向
    作者 陳先才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正在連勝文與柯文哲兩大陣營之間展開。從目前的選情發展來觀察,連柯二人還基本上處於膠著狀態。由於連柯兩人皆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所以整個選戰呈現出看點較少,乏味平平的狀況。
  • 臺中市:三大派系四種勢力,三大政黨勢均力敵
    都市化發展造成地方派系發展多變、流動性高的特點,也孕育出具有反抗性格的在野勢力的延續與發展。地方派系一方面通過主導市政與議會,強化其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利用這些利益強化政治動員能力。 一、地方派系與地方勢力演變   早期,臺中市有兩大地方勢力,即林派、邱派。
  • 藍不藍綠不綠 臺灣「九合一」選後政治板塊不再鐵板
    臺灣2018年底的「九合一」大選,猶如一場政治大地震,讓臺灣縣市的藍綠地貌出現明顯錯動。表面上,民進黨原有13執政縣市被腰斬,「綠地」僅存6縣市,在數量上半毀,再進一步比較民進黨此次選舉與2016大選的全臺總得票數,足足少了200萬票,無疑動搖「黨」本,後續發展已然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