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觀察︱疫情後,波哥大將進一步改善騎行基礎設施

2021-01-09 澎湃新聞
全球城市觀察︱疫情後,波哥大將進一步改善騎行基礎設施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08-24 14:54 來源: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許多城市試圖推動交通革命。比如巴黎,

環城大道

(Boulevard Périphérique)將通過對機動車限速、限行的方式改善擁堵狀況,並推動巴黎的「無車化」。英國則成立了新的政府部門

Active Travel England

,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20英鎊改善步行及騎行環境。近日,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也宣布,將在未來四年內,額外增加280公裡的自行車道,改善慢行城市基建。

市長Claudia López表示,波哥大面臨「三重威脅」——惡劣的空氣品質、季節性呼吸道疾病,以及新冠病毒。

前兩者的直接誘因是機動車。根據交通分析公司

INRIX的統計

,2019年,波哥大位列全球最「堵」城市,每個司機平均每年有191小時浪費在堵車中。

2019年,全球最「堵」城市排名。圖表來自交通分析公司INRIX

波哥大沒有地鐵,2000年後開通的快速公交系統「千禧年」(TransMilenio)是最主要的公共運輸,超長的紅色公交車已經成為城市名片。但疫情期間,為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每輛車的客運量都控制在35%以內。

這增加了出行壓力。今年2月,為保障基礎崗位員工的正常通勤,也為緩解公交系統壓力,波哥大臨時增設了76公裡的自行車道。但這只是個開始,

市長López宣布,將在接下來4年內改善城市的慢行基建

標誌性的超長TransMilenio公交車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我們需要重新分配城市空間」,波哥大的交通局長

Nicolás Estupiñán表示

,這座城市65%的家庭沒有機動車,但機動車佔用了85%的城市公共空間。

騎行環境改善包括幾個方面,其一是增加自行車道,目前波哥大共有550公裡長的自行車道,根據市長López的計劃,未來四年內,自行車道還將增加280公裡。

為鼓勵更多人騎行,交通部門將機動車的限速降至50公裡每小時,並宣布,至少20%的公共和私人停車位需要讓位於自行車。

2020年上半年,波哥大的自行車盜竊案相較於去年同期上升了24%,波哥大還在推動建設自行車登記系統,每輛車將登記車型、登機碼、車主聯絡方式等基本信息,增加盜竊車輛在市場上二次銷售的難度。

實際上,過去二十年,波哥大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可持續交通的一個樣本。

如今許多城市都會舉辦的「無車日」就發源於1970年代的波哥大,一群自行車愛好者成功說服本地官員,關閉波哥大100多個街區的主幹道,供人們步行和騎行。1974年,周日和節假日都成為波哥大的「無車日」,從上午7點到下午2點,120公裡的公路成為一處開放式公園。

「無車日」,周日和節假日每天上午7點至下午2點,一些路段將禁止機動車通行。圖片來自Flickr

而前市長Enrique Peñalosa在任期間,在臨時性的「無車日」之外,波哥大增加了500公裡長的自行車道。根據2019年的「哥本哈根指數」(Copenhagenize Index),波哥大位列全球自行車友好城市的第12位。

(2011年,哥本哈根設計公司Copenhagenize Design Co. 推出了該指數,通過評測一座城市與自行車相關的基礎設施、文化氛圍和政策計劃,對全球自行車友好城市進行排名,榜單每兩年公布一次。)

近些年,波哥大的自行車出行量不斷增加,「但疫情需要我們做出更快的行動和改變」,一位交通部門官員在接受本地媒體

採訪

時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全球城市觀察,波哥大,自行車,慢行城市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球城市觀察︱開放街道、戶外餐廳會改變紐約街景嗎
    全球城市觀察︱開放街道、戶外餐廳會改變紐約街景嗎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2020-10-12 14:45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城市觀察︱新冠疫情下,柏林推進「凍結租金」計劃
    全球城市觀察︱新冠疫情下,柏林推進「凍結租金」計劃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11-30 17:03 來源:
  •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新冠下的街頭攤販們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新冠下的街頭攤販們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12-14 12:44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城市觀察︱為應對海平面上升,舊金山抬升了一棟歷史建築
    全球城市觀察︱為應對海平面上升,舊金山抬升了一棟歷史建築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07-27 16:29
  • 全球城市觀察︱美國聖地牙哥:社區將通過隱私法監督智能技術
    全球城市觀察︱美國聖地牙哥:社區將通過隱私法監督智能技術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20-11-23 21:45 來源
  • 全球城市觀察︱推行「無車化」,巴黎需要更有效的地鐵系統
    全球城市觀察︱推行「無車化」,巴黎需要更有效的地鐵系統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19-11-20 10:08 來源
  • 全球城市觀察︱公平版Airbnb,威尼斯對旅遊業的新想像
    全球城市觀察︱公平版Airbnb,威尼斯對旅遊業的新想像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19-05-07 16:16
  • 全球基礎設施行業攜手應對疫情挑戰
    「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前國際基礎設施合作面臨挑戰,但通過國際合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轉型升級的趨勢不會變,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基礎設施領域更加廣闊合作的前景也不會變。」在12月2日,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和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共同主辦的「第11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的開幕式上,「攜手應對挑戰」成為與會各方達成一致的最強音。
  • 馬尼希·巴布納: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
    自行車騎行在英國很受歡迎,有人將其用作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有人將其視為一種健身方式。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多英國人選擇騎行這種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英國交通部本月9日宣布投入20億英鎊以鼓勵騎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緩解復工後的公共運輸壓力。
  •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市人行道寬地圖:社交距離與城市基建
    新冠疫情之下,多國都出臺了相關規定,提醒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感染風險。但理想狀態下提出的社交距離遭遇了各種現實。比如收入差異,在人口稠密的印度,居家隔離是一種「特權」,低收入者往往需要共享水源、廁所,保持社交距離是一種奢望。而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在本次疫情中暴露短板,比如紐約市的人行道。
  • 全球自行車銷量大增,騎行文化的春天到了嗎
    最近,自行車在全球範圍內頗受關注。後疫情時期,自行車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為人所稱道,世界各國自行車的銷量也隨之大增,訂單如雪花般飛向生產廠商。 自行車火了,這在人類歷史上並不是新鮮事。事實上,自行車出行的優點早已被世界上許多城市的規劃者、管理者「盯上」。
  • 全球城市觀察︱倫敦成立首個夜間經濟區,這能化解高街危機嗎
    全球城市觀察︱倫敦成立首個夜間經濟區,這能化解高街危機嗎 澎湃新聞記者 李麑 綜合 2019-10-08 21:45
  • 全球疫情日報|美感恩節後恐疫情進一步暴發,土耳其疫情擴散
    全球疫情日報|美感恩節後恐疫情進一步暴發,土耳其疫情擴散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王基煒 實習生 李依農 2020-11-29 22
  • 後疫情時代城市基建將走向何方
    經過此次新冠疫情,人類社會將面對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新常態。疫情與城市發展將會形成怎樣的關係?城市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的挑戰?會產生哪些變化?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新冠疫情與城市的關係 新冠疫情暴發後,全球形勢嚴峻。
  • 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發展指數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持續領先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一帶一路」國際基礎設施發展,導致指數得分普遍下降,總指數由2019年的119大幅降至2020年的110, 為近10年來最低值。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指出,如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基礎設施發展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發展總指數有可能進一步下降至103。
  • 臺北,騎行在單車上的城市
    2月28日臺北自行車嘉年華,上千名騎行愛好者從臺北市政府出發,不計時騎行17公裡後返回起點。臺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在活動現場稱,此舉體現了臺北推動「自行車城市」建設的決心,臺北將不斷讓騎行環境更便捷和安全。向世界展現臺單車友善環境此次的自行車嘉年華是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的一部分。後者由2月27日持續至3月1日。
  • 普華永道:基礎設施等四大產業驅動「一帶一路」以及全球貿易增長
    普華永道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與普華永道中國北方區融資與併購部主管合伙人陳志堅出席媒體分享會,分享「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四大支柱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於全球和中國的重要意義。  北京是「一帶一路」的總抓手,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北京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發展。
  • 全球城市觀察︱印尼金巴蘭灣,酒店內外的「平行世界」
    登巴薩市以及與之相連的巴東縣、吉安雅縣,共同構成了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全球城市(或全球城市區域)」,這成為筆者此行的最大感受。金巴蘭灣的豪華酒店群「佔領」了海灘風光帶,與當地民居形成鮮明對比,這形成了一種明顯的「雙脫嵌」結構:海灘與所在村鎮相「脫嵌」,酒店與當地民居相「脫嵌」。作為旅遊勝地,峇里島市鎮體系中的這種「孤島」現象並不少見,甚至比比皆是,這構成了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
  • 全球城市觀察︱為解決城市內澇,曼谷把公園變成巨型「海綿」
    根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估算,這座人口逾兩千萬的城市平均每年下降兩釐米。和全世界所有濱海城市一樣,這裡還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泰國灣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4毫米。曼谷蘭實大學氣候變化和災害研究中心曾預測,到本世紀末,這座「東方威尼斯」將被海水完全淹沒。如果說海平面上升是未到來的風險,水患的幽靈則從未遠離過這座城市。
  • 哈囉出行為所有抗擊疫情一線人員開放免費騎行
    來源標題:哈囉出行為所有抗擊疫情一線人員開放免費騎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哈囉出行當即響應疫情防控要求,一方面為各城市一線運維員工配備口罩及其他防護設施、消毒用品,保護運維人員的健康,另一方面,哈囉單車和助力車運維團隊持續不間斷對路面車輛的車把、坐墊等部位進行重點消毒,以保障用戶用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