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使用性能,改善市民出行環境,目前,北京市已累計完成11條市管城市道路共計約111萬平米大修工程,分別為四環輔路(正陽橋—南沙窩橋北)、月壇南街、月壇北街、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白紙坊西街、農大南路、阜通西大街、阜通東大街、小屯路、南磨房路、京原路等。通過一系列道路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提升城市道路品質,優化市民出行環境。
研判病害成因 規劃修復內容 全面提升道路使用性能
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的使用功能和性能,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城養中心)悉心梳理每條路的不同特點,全面規劃道路修護內容,包括道路路面病害的處理、路面結構的加強、車轍的預防處理、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及完善、慢行系統的梳理、檢查井周邊加固等,確保路況水平得到改善提升。
△圖片為四環輔路(嶽各莊橋—南沙窩橋)
在工程的初步設計階段,城養中心對每條路不同的病害情況進行詳盡調查,研判病害發展成因,採用針對性的修復措施。例如在道路車轍(車輪的壓痕)治理方面,首先通過現場調查統計,發現出現車轍的位置多數在紅綠燈路口、車輛出入口附近等車輛反覆剎車啟停區域。初步分析是由於該區域處於車輛反覆剎車啟停路段,車輪對路面的推揉作用加強,導致車轍的發生。再通過對病害位置及相鄰無病害位置鑽孔取芯,對比芯樣,發現車轍主要發生在路面的中面層。通過對原路建成資料進行分析,確定是由於現在的交通量已經遠超原瀝青路面設計交通量,並由於瀝青混凝土老化、動穩定度不能滿足現在的交通需求導致。針對這一原因,城養中心在修護過程中使用了具有高動穩定度的抗車轍瀝青混凝土,確保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國家路網、管網建設不斷發展升級,檢查井遍布於城市各個角落。市管城市道路上的檢查井由於設施老舊、車輛反覆碾壓,井蓋伴隨車輛震動致使檢查井井周瀝青混凝土鬆散碎裂,導致路面與井蓋存在高差。城養中心結合本次大修工程,同步完成道路檢查井加固處理4882座,不僅提高了行車舒適度,也保障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同步整治慢行系統和無障礙設施 改善出行環境 提升出行體驗
在道路大修的同時,城養中心同步進行了慢行系統綜合治理和無障礙設施完善工作,為步行、自行車出行和殘障人士出行營造良好的出行環境、提升出行體驗。
△圖片為白紙坊西街
西城區白紙坊西街大修之前,南菜園公交車站缺少人行道鋪裝,行人只能站在機動車道邊候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安全的候車環境,城養中心結合大修工程對該位置進行了改造,增設了公交站臺,解決了市民的候車問題。據統計,本次大修工程共計完成了27處公交站臺改造。
△圖片為西直門外大街輔路
西直門外大街輔路在此次大修後結束了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為自行車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按照原道路規劃,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為集散交通道路,其白石橋至北展東馬路不設置非機動車道,過境非機動車被迫在機動車道行駛,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降低了沿路景區的可達性。通過本次大修,城養中心對西直門外大街輔路慢行系統進行全面梳理,按照「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理念,通過局部壓縮機動車道和適度縮減步道寬度相結合的做法,增設非機動車道,並實現了非機動車道的連貫。同時對展覽館節點交通組織進行了優化調整,做好西直門外大街輔路和北交路慢行系統的轉換,全線增設非機動車指引標誌標識,更好地引導市民出行。此外,因地制宜進行2處自行車後繞公交站處理,多措並舉讓騎行更順暢、更安全。
△圖片為月壇北街
針對有市民反映的人行步道被機動車停車佔用的問題,城養中心通過增設阻車樁,協同整治停車問題,保障行人路權,倒逼機動車駕駛人停車入位,進一步保障市民的路權。
同時,在道路大修工程中,城養中心同步完善了道路無障礙設施,以滿足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出行需求。北京目前的道路設施建設、改建年代和標準不一,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的專項設計並不多。現況有些路口行人過街距離較長,不方便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過街。為提高行人過街的便捷性、安全性,城養中心結合大修工程在具備改造條件的路口增設人行二次過街設施,共計增設人行二次過街62處。過去人行步道與道路路面存在5~10cm的高差、盲道設置不規範或未設置盲道,老人、殘障人士出行比較困難。城養中心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要求,結合大修工程完成人行步道端頭坡化440處,優化調整人行盲道113處,極大方便了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出行。
選用環保材料設備嚴控揚塵排放 確保低碳施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在道路養護工程中,城養中心不斷加大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力度,優先選擇節能環保的道路材料和機械設備,嚴格控制揚塵排放,達到了「低碳施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效果。
△圖片為阜通東大街
據介紹,在施工過程中,城養中心要求施工單位對舊路瀝青銑刨料進行回收,共回收舊料33.8萬噸,並應用技術將篩選過的廢舊瀝青銑刨料再鋪回到路面上,實現材料循環利用。同時,使用廢舊橡膠製備而成的橡膠瀝青防水層,可以大幅改善路面層間粘結效果和結構的抗水損害能力,降低降雨對道路的影響,減少道路病害發生機率,從而變廢為寶、降低養護費用。
△圖片為京原路
工程施工全過程均採用節能環保的機械設備,減少汙染排放。為進一步減少路面銑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煙塵,所有大修工程在銑刨過程中都增加了霧炮車,對產生的煙塵通過噴射霧化水的方式將空氣中的煙塵進行「固化」,起到降塵作用;對於裸露地面使用防塵氈布全覆蓋,全面降低施工揚塵對環境的影響。
同步建設隨路管線 減少「馬路拉鏈」 最大程度減少對市民出行影響
為減少「馬路拉鏈」現象,避免重複建設,城養中心與城管委、公交、熱力、自來水等相關市政設施單位建立了信息溝通機制,在道路大修前向各部門單位通報大修計劃,制訂大修隨路建設計劃,多次召開隨路管線建設協調會,共同研究、制定、調整大修方案,將地下管線隨本次道路大修一併實施,確保了道路大修與隨路管線的同步建設,同時加強了隨路管線工程的監管,進一步提高了管線回填質量,有效減少了「馬路拉鏈」現象。
△圖片為南磨房路
同時,為保障市民出行需求,城市道路大修施工均安排在凌晨0點到5點,採用半幅路施工、半幅路導行的方式,確保最大程度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通過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確保了工程按期保質完工。(總臺央視記者 何暢)
(編輯 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