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完成11條城市道路大修 西直門外大街結束無自行車道歷史

2020-12-12 央視新聞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使用性能,改善市民出行環境,目前,北京市已累計完成11條市管城市道路共計約111萬平米大修工程,分別為四環輔路(正陽橋—南沙窩橋北)、月壇南街、月壇北街、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白紙坊西街、農大南路、阜通西大街、阜通東大街、小屯路、南磨房路、京原路等。通過一系列道路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提升城市道路品質,優化市民出行環境。

研判病害成因 規劃修復內容 全面提升道路使用性能

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的使用功能和性能,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城養中心)悉心梳理每條路的不同特點,全面規劃道路修護內容,包括道路路面病害的處理、路面結構的加強、車轍的預防處理、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及完善、慢行系統的梳理、檢查井周邊加固等,確保路況水平得到改善提升。

△圖片為四環輔路(嶽各莊橋—南沙窩橋)

在工程的初步設計階段,城養中心對每條路不同的病害情況進行詳盡調查,研判病害發展成因,採用針對性的修復措施。例如在道路車轍(車輪的壓痕)治理方面,首先通過現場調查統計,發現出現車轍的位置多數在紅綠燈路口、車輛出入口附近等車輛反覆剎車啟停區域。初步分析是由於該區域處於車輛反覆剎車啟停路段,車輪對路面的推揉作用加強,導致車轍的發生。再通過對病害位置及相鄰無病害位置鑽孔取芯,對比芯樣,發現車轍主要發生在路面的中面層。通過對原路建成資料進行分析,確定是由於現在的交通量已經遠超原瀝青路面設計交通量,並由於瀝青混凝土老化、動穩定度不能滿足現在的交通需求導致。針對這一原因,城養中心在修護過程中使用了具有高動穩定度的抗車轍瀝青混凝土,確保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國家路網、管網建設不斷發展升級,檢查井遍布於城市各個角落。市管城市道路上的檢查井由於設施老舊、車輛反覆碾壓,井蓋伴隨車輛震動致使檢查井井周瀝青混凝土鬆散碎裂,導致路面與井蓋存在高差。城養中心結合本次大修工程,同步完成道路檢查井加固處理4882座,不僅提高了行車舒適度,也保障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同步整治慢行系統和無障礙設施 改善出行環境 提升出行體驗

在道路大修的同時,城養中心同步進行了慢行系統綜合治理和無障礙設施完善工作,為步行、自行車出行和殘障人士出行營造良好的出行環境、提升出行體驗。

△圖片為白紙坊西街

西城區白紙坊西街大修之前,南菜園公交車站缺少人行道鋪裝,行人只能站在機動車道邊候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安全的候車環境,城養中心結合大修工程對該位置進行了改造,增設了公交站臺,解決了市民的候車問題。據統計,本次大修工程共計完成了27處公交站臺改造。

△圖片為西直門外大街輔路

西直門外大街輔路在此次大修後結束了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為自行車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按照原道路規劃,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為集散交通道路,其白石橋至北展東馬路不設置非機動車道,過境非機動車被迫在機動車道行駛,造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同時降低了沿路景區的可達性。通過本次大修,城養中心對西直門外大街輔路慢行系統進行全面梳理,按照「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理念,通過局部壓縮機動車道和適度縮減步道寬度相結合的做法,增設非機動車道,並實現了非機動車道的連貫。同時對展覽館節點交通組織進行了優化調整,做好西直門外大街輔路和北交路慢行系統的轉換,全線增設非機動車指引標誌標識,更好地引導市民出行。此外,因地制宜進行2處自行車後繞公交站處理,多措並舉讓騎行更順暢、更安全。

△圖片為月壇北街

針對有市民反映的人行步道被機動車停車佔用的問題,城養中心通過增設阻車樁,協同整治停車問題,保障行人路權,倒逼機動車駕駛人停車入位,進一步保障市民的路權。

同時,在道路大修工程中,城養中心同步完善了道路無障礙設施,以滿足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出行需求。北京目前的道路設施建設、改建年代和標準不一,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的專項設計並不多。現況有些路口行人過街距離較長,不方便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過街。為提高行人過街的便捷性、安全性,城養中心結合大修工程在具備改造條件的路口增設人行二次過街設施,共計增設人行二次過街62處。過去人行步道與道路路面存在5~10cm的高差、盲道設置不規範或未設置盲道,老人、殘障人士出行比較困難。城養中心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要求,結合大修工程完成人行步道端頭坡化440處,優化調整人行盲道113處,極大方便了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出行。

選用環保材料設備嚴控揚塵排放 確保低碳施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在道路養護工程中,城養中心不斷加大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力度,優先選擇節能環保的道路材料和機械設備,嚴格控制揚塵排放,達到了「低碳施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效果。

△圖片為阜通東大街

據介紹,在施工過程中,城養中心要求施工單位對舊路瀝青銑刨料進行回收,共回收舊料33.8萬噸,並應用技術將篩選過的廢舊瀝青銑刨料再鋪回到路面上,實現材料循環利用。同時,使用廢舊橡膠製備而成的橡膠瀝青防水層,可以大幅改善路面層間粘結效果和結構的抗水損害能力,降低降雨對道路的影響,減少道路病害發生機率,從而變廢為寶、降低養護費用。

△圖片為京原路

工程施工全過程均採用節能環保的機械設備,減少汙染排放。為進一步減少路面銑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煙塵,所有大修工程在銑刨過程中都增加了霧炮車,對產生的煙塵通過噴射霧化水的方式將空氣中的煙塵進行「固化」,起到降塵作用;對於裸露地面使用防塵氈布全覆蓋,全面降低施工揚塵對環境的影響。

同步建設隨路管線 減少「馬路拉鏈」 最大程度減少對市民出行影響

為減少「馬路拉鏈」現象,避免重複建設,城養中心與城管委、公交、熱力、自來水等相關市政設施單位建立了信息溝通機制,在道路大修前向各部門單位通報大修計劃,制訂大修隨路建設計劃,多次召開隨路管線建設協調會,共同研究、制定、調整大修方案,將地下管線隨本次道路大修一併實施,確保了道路大修與隨路管線的同步建設,同時加強了隨路管線工程的監管,進一步提高了管線回填質量,有效減少了「馬路拉鏈」現象。

△圖片為南磨房路

同時,為保障市民出行需求,城市道路大修施工均安排在凌晨0點到5點,採用半幅路施工、半幅路導行的方式,確保最大程度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通過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確保了工程按期保質完工。(總臺央視記者 何暢)

(編輯 張冰)

相關焦點

  • 北京11條城市道路完成大修!西外大街結束無自行車道歷史
    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使用性能,改善市民出行環境,今年已累計完成11條市管城市道路共計約111萬平方米大修工程,分別為四環輔路(正陽橋-南沙窩橋北)、月壇南街、月壇北街、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白紙坊西街、農大南路、阜通西大街、阜通東大街、小屯路、南磨房路、京原路等。
  • 西外大街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將結束,這裡有了專門的自行車道
    2020年7月22開工建設的西直門外大街輔路道路大修工程於11月19日通過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按照「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交通發展理念,該工程在北展東馬路~白石新橋段約1.7公裡範圍內南北雙向增設非機動車道,結束了西外大街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
  • 北京四環輔路等11條道路完成大修,4882座道路檢查井加固處理
    資料圖 圖文無關 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使用性能,改善市民出行環境,今年已累計完成11條市管城市道路共計約111萬平方米大修工程
  • 北京今年已完成11條道路大修,有你家附近的嗎?
    新京報快訊 據交通北京官博消息,為全面恢復提升道路使用性能,改善市民出行環境,目前, 北京市已累計完成11條市管城市道路共計約111萬平米大修工程,分別為四環輔路(正陽橋-南沙窩橋北)、月壇南街、月壇北街、西直門外大街輔路、白紙坊西街、農大南路、阜通西大街、阜通東大街、小屯路、南磨房路、京原路等。
  • 北京西外大街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了!動物園門前有了騎行「紅毯」
    今日,西直門外大街輔路道路大修工程通過竣工驗收,自北展東馬路至白石新橋段,約1.7公裡範圍內,南北雙向增設非機動車道,結束了西外大街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動物園門前有了騎行「紅毯」今日記者來到北京動物園門前輔路時,這條鋪了「紅毯」的自行車道上,零星點綴著黃色落葉,十分漂亮。這條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之間,通過人行步道隔離開,騎行不再受幹擾。過去,市民在西外大街騎行可沒這麼痛快。
  • 北京首條非機動車禁行道路「改造」完成,雙向增設非機動車道
    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11月19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2020年7月22日開工建設的西直門外大街輔路道路大修工程於今日通過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在北展東馬路~白石新橋段約1.7公裡範圍內南北雙向增設非機動車道,結束了西外大街無非機動車道的歷史。
  • 北京:舊鼓樓大街等12條道路將陸續啟動大修
    5月18日凌晨,包括地安門內大街、舊鼓樓大街、北河沿大街在內的12條道路將陸續啟動大修。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了解到,本次大修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除了南、北河沿大街受管線施工影響預計9月底前完成,其餘工程全部在7月中旬完成。
  • 西城10地入選北京網紅打卡地,西直門外大街有了自行車道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西城區順利通過複查,蟬聯「全國文明城區」榮譽稱號。此外,經過嚴格規範評選,全國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也正式揭曉西城轄區單位、家庭榜上有名。
  • 北京步道自行車道重點整治範圍公布 包含三山五園、中關村等百餘條...
    本報訊 今天上午,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副主任甘鋒、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養護管理科科長楊揚做客北京交通廣播「治堵大家談」節目時透露,本市今年將重點針對三山五園、中關村、奧體周邊、天壇周邊和二環核心區的116條道路開展步道、自行車道的整治或大修工程。
  • 西直門立交橋的今世前生:不堪重負被測定為危橋
    西直門橋是北京第一座3層立交橋,其設計融入了先進的理念,設計師將兩層立交「人車分流」的思路進行了細化,專門為自行車、非機動車增加了一層行駛道路,使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可以各行其道,這在當時還是十分領先的。  遠遠看去,西直門立交橋雄偉壯觀,線條明快,橋下空間寬敞,又有綠地相襯,成為北京街頭的一景,不少市民還專程拿著相機去拍照留念。
  • 北京三環輔路自行車道60%路段已疏通
    ­  (記者孟環)今天上午,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養護管理科科長張愛軍等相關負責人來到北京交通廣播,暢談本市關於自行車道、步道的建設等話題。今年本市重點進行三環輔路自行車道和步道系統整治,今後市民可舒適暢通的騎著自行車「刷三環」。­  北京過去所有工作都圍繞著保證機動車出行舒適順暢開展,無形中步道和自行車道通行空間被機動車道擠佔。
  • 探訪自行車出行問題:自行車道被佔用防護措施少
    不過,在北京仍有兩條禁止自行車通行的道路。這兩條路,並不狹窄,只是因為設計原因,沒有設置自行車道。騎著自行車從此經過,有時會被交警攔下。&nbsp&nbsp&nbsp&nbsp西直門外大街,就是其中的一條。西外大街從白石新橋到北展路口的東西雙向,都禁止自行車通行。這條不足2公裡長的路,機動車可以行駛,也有公交車專用道,自行車卻不行。
  • 新增停車位、自行車專用路、道路大修
    進一步提升慢行出行環境中關村西區慢行示範區預計10月份完工在慢行系統建設方面,今年,海澱區計劃組織實施66公裡慢行系統綜合治理,包括建設兩個濱水、綠地、道路「三網融合」試點,兩處試點為自行車專用路西延和萬泉河沿線慢行系統建設。同時,圍繞中關村大街、北清路、五彩城周邊、清華北大周邊等開展慢行系統提升專項研究。
  • 論北京自行車專用道延伸到西直門:交通作用沒有回龍觀-上地明顯
    2020年5月之際,北京第一條自行車道有了一個南延伸到西直門的計劃,這個工程的規模比想像得要大一些,除了既有道路的改造之外,中間還有一段新建的道理。然而從事實上來看,北京自行車道南延伸之後,作用可能不如回龍觀-上地一段的的交通作用大。因為是一個交通的瓶頸,而從回龍觀到西直門卻不是交通瓶頸。下面是北京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的延伸走向。
  • 北京西直門外的大街
    西外,想必很多北京人並不陌生,為什麼叫西外,顧名思義,西直門外。東起西直門立交橋,西至白石橋路。有北京展覽館(建於1953)、北京動物園。北京動物園原為三貝子花園。後在此地成立農事試驗場。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命端方購買動物放置於此,是為今北京動物園前身)。一說起西外,打我印象裡,最深刻的就是德寶(兒)飯店,到今天,也就是2018年,德寶飯店還在那杵著,但就是對面的西外商場早就沒了。
  • 北京9條主幹道大修 公主墳環路慢行系統下月完工
    今年內,北京共將大修9條主幹道,完善慢行系統。 昨天,北京市交通委表示,今年北京道路大修的重點工程之一——公主墳環路大修將於8月中旬完工,通過新闢出的700延米非機動車道、11000平米步道,該區域將構成連貫暢通的「慢行系統」。
  • 北京這些道路自行車「無路可走」,除了隔離護欄還有啥招?
    對於騎單車的人來說,最反感的恐怕就是自行車道被機動車佔用,再加上時不時還有老年代步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北京日報記者近期對市民反映比較強烈的部分自行車道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騎行路上的煩心事兒還真不少。「請把非機動車道還給自行車!」
  • 自行車專用道、城市航站樓……北京在交通出行方面的努力不止這些
    (自行車專用道改變了周邊居民的出行方式)(龍澤站外為自行車專用道配套的自行車存車庫)(大興機場城市航站樓草橋站,仿佛一座小型高鐵站)實施100項疏堵工程,優化100處重點路口、立交橋區交通信號燈配時;完成1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工程和850公裡自行車道治理
  • 北京「道路爭奪戰」:機動車佔用自行車道
    正基於此,今年4月,他所創辦的鐵刷自行車俱樂部,與「公評城市」公益項目合作,拍攝停車佔道圖片,定位上傳至一款名為「騎記」的手機應用軟體。幾個月下來,100多名騎手繪製出一幅基本覆蓋北京三環以裡路段的「騎行暢通地圖」。  在這個將於今年年底建成「七環」的超大城市中,停在自行車道上的機動車成了暢騎地圖上一個又一個刺眼的紅點,每個點後面起碼是兩三輛機動車。
  • 北京將在二環路等八區域建設標準自行車道
    昨天是城市無車日,北京市交通委對外發布了北京市自行車、人行系統建設情況,今年內,將完成《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在二環路以及三裡河、南鑼鼓巷等八個區域完成標準自行車道建設。周正宇騎行一段時間後告訴記者,為了讓自行車回歸北京,交通委正在加緊制定《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下稱《規劃》),想以正規文件形式為北京的自行車道建設提供保障。   據了解,《規劃》預計年底前完成,重點做好步行和自行車網絡規劃,主要分步行道等級劃分及步行道網絡規劃、自行車道等級劃分及自行車道網絡規劃、步行、自行車交通設施規劃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