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勇:模仿梵谷20年,出國看到真跡,去梵谷墳前跟他告別

2020-12-06 寧文山

人人都看不起造假,人人都覺得應該打假,但是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村子以複製油畫而聞名,上萬名畫工在這裡集聚,畫出的畫作都是十分有質感的,獲得好評眾多。

而在這些畫工中並不是每個都有著深厚文化背景和專業的繪畫知識,有很多就是普通的村民,趙小勇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人,在十分簡陋的環境中他卻能栩栩如生地再現梵谷的著名畫作,被稱作是「中國梵谷」,而在模仿梵谷20年後趙小勇有了自己新的突破。

小村子中的絕妙畫匠

在很多年之前大芬村還只是個普通的小農村,農民都靠著種田為生,每年的人均收入都不到2千元,可以說是個十分貧困的小村子,大芬村能發展到今天還是源於來自深圳的一位畫匠。

他來到這個小山村後發現這裡的村民個個都友好善良,而且這樣純真樸實的感情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他決定留在這裡發展自己的商業畫加工產業。

當時在國內來說商業畫加工產業還是比較稀缺的行業,於是這位深圳商人又召集了十幾位畫匠一同在這個村子中租用民房進行創作。

漸漸地這個村子中的畫家由剛開始十幾個發展到上千人,整體規模也從1989年不斷地擴大,僅僅畫廊就開到了上千家,整個村子的經濟被帶動起來的同時,知名度也不斷地擴大。

大芬村油畫生產的規模逐漸地形成一條黃金鍊條,從生產到收購再到銷售,整體環節越來越順暢,更多的畫家選擇在這裡定居,便有了現如今「大芬油畫村」的形成。

產品也由最開始的油畫向國畫、雕刻藝術等等方面延伸,越來越多國外的藝術愛好者也被吸引而來。

隨後更是有80%的油畫的作品被銷往外國,這不僅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顯示了中國的創造力和說服力,幾年間大芬村便成為了深圳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人們都會說那肯定是不少好的畫家都在這裡吧,自然說好作品都是出自好作家之手,但是這些畫家可不是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畫家。

他們有的是下崗工人,有的是待業青年,甚至是地道樸實的村民和身體患有殘疾的特殊人士,油畫為他們創造了無限的可能而且帶來生活的收入,也讓人們看到只要肯學習就能創造奇蹟。

所以大芬村油畫產業不只是帶動了經濟,也讓更多的人前來學習繪畫,而在這些人中有一位特別的人,他就是趙小勇。

模仿梵谷20年趙小勇被稱作「中國梵谷」

趙小勇1972年出生在湖南邵陽的一個小農村,從小趙小勇就非常喜歡畫畫,但是家中的條件有限,很難去支撐一個孩子專門去學藝術,但是趙小勇的二哥非常喜歡畫國畫,趙小勇便經常跟在二哥身邊看二哥畫畫。

後來15歲的趙小勇也和其他的村民一樣選擇了外出打工,來到深圳人生地不熟的趙小勇去過工廠給樹脂人物上色,也去過陶瓷廠打工,直到1996年趙小勇來到大芬村,這也成為他傳奇之路的開始。

在這裡趙小勇遇到了同鄉的張正京,張正京幫了趙小勇很多,既給趙小勇找到住處,還教他畫畫的技巧,就這樣跟著老師學了半年後趙小勇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但是因為所畫作品的內容和主流還是有一定差別,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多的訂單,張正京看到後就開始跟趙小勇說國外的人對於梵谷的畫作是讚譽極高的,建議他畫梵谷。

於是趙小勇開始模仿梵谷的畫作,這一模仿下來沒過多久趙小勇就接到了大筆的訂單,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徒弟。

趙小勇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團隊,妻子、弟弟和幾個學徒一起擠在十幾平方的屋子中趕製畫稿,小小的屋子掛滿了梵谷的各種模仿畫作。

趙小勇畫的梵谷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他開始被人們稱作是「中國梵谷」,國外來的人們看到他畫的梵谷連連拍手稱奇,也開始有大量的媒體聞名而來採訪這位出生在小農村的大畫家。

人們在趙小勇的嘴中卻沒有聽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多麼驕傲,更多地聽到的是對於生活的感慨和無奈,這就讓人們不經意間想起了梵谷,梵谷生前留下來的不過1千張作品。

但是當時他的作品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讚賞,梵谷也覺得自己的畫作不過是為了討生活,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他,所以他的內心有著無邊的痛苦與折磨。

對於趙小勇來說他模仿梵谷的畫作也不過是為了生活和一家人的生計罷了,後來趙小勇對自己和作品也開始漸漸有了新的想法,這就要說起他去了荷蘭看到了梵谷畫作的那一刻起。

雖然說幾年間自己模仿梵谷作品時為了能夠更加貼合,自己也去看過一些關於梵谷的書籍和梵谷的紀錄片,儘可能地讓自己更加能了解到梵谷創作的精妙之處。

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夢想,覺得自己應該去到荷蘭的梵谷博物館親自看看這些被自己模仿了無數遍的畫作真容,這不僅是對作家的一種尊重,也是自己應該去體會的人生經驗,但是昂貴的機票讓趙小勇一次次陷入了猶豫中。

看到真跡後的趙小勇決定做回自己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內心掙扎後趙小勇再一次安靜地躺在妻子身邊和妻子商量自己小小的願望,他明白妻子維持家庭生活的不易,而妻子也終於體會到丈夫內心對於自己夢想的追求。

於是兩個人達成了一致,趙小勇也終於坐上了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飛機,一路上趙小勇是緊張的、忐忑的、更加是喜悅的。

到了荷蘭的街頭他驚喜地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都只是放在商店中進行銷售,自己一張畫1000元的賣價在這裡被翻了7倍的價格售賣,但沒有一張有資格被放進畫廊中當做藝術品被人欣賞。

趙小勇不禁有些失落,自己的畫作沒有被當做作品,而是被當成商品售賣或者是被當成紀念品帶走而已。

趙小勇來到梵谷的博物館中,第一次近距離地看見了自己曾經模仿過數百萬次的作品,但是現在他竟然如同不相識一般,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作品為什麼沒有靈魂,假的就是假的,他的畫作中沒有精神。

從博物館出來的趙小勇內心沉重,他開始思考人生,自己這20年竟然沒有一天真正做了自己。於是他做了個很堅定的決定。

他來到梵谷的墓前,和梵谷告了別,從今天起他也不再是「中國梵谷」,他要做趙小勇。

回到家中後趙小勇開始認真創作,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自畫像,也開始將自己工作的場景和家人們畫在自己的作品中。

雖然他也明白這些作品是賣不了好價格的,但是在生活與生計之外人還是要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次趙小勇才是真正地開心了,他滿足於自己的創作中,在創作中找尋著自己。

趙小勇曾經是人們議論中的「梵谷複製者」,但是現在更多的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是一個真正的畫家。

每個人都有著追求夢想的權利,這個權利不因為你是什麼人、生活在什麼環境、擁有什麼條件就會失去,而是在於你真正的內心,你想成為什麼人,為了這個夢想你願意去付出什麼,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努力就能得到的,但是你只要努力了就會有一定的收穫。

在社會上能做自己真的很難,但是人應該有著這麼一個期望,自己可以為了自己的熱愛去生活,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不為自己去拼一把,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趙小勇:模仿梵谷畫作20年,去梵谷故鄉看到真跡,去墳前跟他告別
    趙小勇出生於1972年,從小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根本無法支撐他的愛好。1987年,年僅15歲的趙小勇就開始外出來到深圳打工了。他先是去工廠做一些上色的工作,後來又去了陶瓷廠打工。直到1996年的時候,那時候,大芬村已經在國內有些名氣了。
  • 湖南男子模仿梵谷20餘年,在歐洲看到真跡後,去公墓與梵谷告別
    不得不說趙小勇在繪畫方面的天分十分高,他仿製的畫作非常逼真,隨著他描摹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模仿的也越來越像,市場上買他的畫的人也越來越多,他最愛的就是梵谷的畫作,那讓他感受到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一開始仿製的時候趙小勇還會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畫,但隨著幾百張,上千張,上萬張無意義的作品重複後,趙小勇漸漸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未來該怎麼走,他失去了創作的激情,每天在無意義機械重複,一重複就是20多年。
  • 梵谷畫作複製品在梵谷故鄉熱賣 作者落淚轉原創
    貝特萊奇的父親是教堂的畫師與修復師,他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拿起了畫筆。1965年,14歲的貝特萊奇繪製了他人生中第一副「偽作」——畢卡索1903年的作品《母與子》。或許這應該被稱作「臨摹」,然而貝特萊奇自此卻走上了模仿大師的「不歸路」。他潛心鑽研藝術史,對名作的流派、產地還有年代,和每個畫家的筆觸技法都了如指掌。平時他會去舊貨市場淘一些舊的畫布畫框,回來自己加工作畫。
  • 紀錄片《中國梵谷》荷蘭上映:大芬村農民工畫匠如何尋找梵谷
    在很多年的嚮往和猶豫之後,片中的主人公之一趙小勇終於在2014年去了荷蘭。他畫了一輩子梵谷,對這位荷蘭畫家的藝術和人生都非常痴迷,也想看看真跡,看看自己跟大師之間有多少差距。餘氏父女跟著他們,拍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其中就包括趙小勇與自己仿作在異國的首次「重逢」。當時梵谷博物館正在改建,工地的外牆用大幅梵谷作品裝點,他們一行人就往那裡走。
  • 老農臨摹梵谷20年,沒錢就在街頭辦畫展,專家:未入門,難進美協
    老農臨摹梵谷20年,沒錢就在街頭辦畫展,專家:未入門,難進美協不管是一個業餘畫家,還是職業畫家,最大的夢想就是辦一個畫展。然而,有這麼一位老農,臨摹梵谷作品20年,生活困頓可是依舊不忘初心,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
  • 深圳大芬村的梵谷們
    到了晚上,這座由玻璃和混凝土構成的 著名建築 常常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塊,就像 文森特·梵谷 的油畫。欣賞了 兩百多幅梵谷的真跡後,人們陸續從博物館湧出。一些人走進鄰近的紀念品商店,一邊端詳著梵谷油畫的複製品,一邊與店主赫拉德討價還價。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的人們 或許不知道,就在此時,中國深圳的一座小村莊裡,大量畫工 正提筆繪製《星空》、《向日葵》和《自畫像》。
  • 梵谷近百幅真跡在臺灣展出
    梵谷 自畫像由臺灣歷史博物館、聯合報系主辦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於12月11日在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幕,展出98幅梵谷真跡。據悉,這是梵谷畫作首度在華人地區大規模展出。梵谷(1853年——1890年)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是後期印象派代表人物、19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評價說,梵谷的每幅畫都是「用生命的膽汁所籤名」。展出的梵谷作品中,97幅由全球收藏梵谷畫作兩大重鎮之一的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借展。
  • 上海梵谷展全攻略 沒有真跡,一樣震撼!
    雖然不如很多人期待那樣是梵谷的真跡展,但是35分鐘35幅巨幕上或靜止或流動的梵谷畫作的感映體驗之旅,依舊還是讓每一個參觀過的人都震撼不已,也算是彌補了沒看到真跡的遺憾。今天Feekr為你帶來最別致的梵谷展攻略,帶你走進梵谷的畫、梵谷的文字,看完下面這些小攻略,有助於你迷上梵谷這個人,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是迷失在梵谷的色彩裡。
  • 苦難再次碰瓷梵谷,恰逢梵谷生日,他的畫作《春日花園》被盜
    他經常選取這些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物象作為自己的繪畫題材,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梵谷憑藉著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深情地、細緻地描繪著這些質樸、自然的風景、靜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稱為"畫家中最純粹的畫家"。與那些華麗璀璨的繪畫相比,梵谷的畫更多的是樸實和雋永,他將自己無限的激情傾注於這些樸素的花朵和田野生活中,使畫作產生了一種無法超越、無法模仿的藝術魔力。
  • 尋訪梵谷精神棲息的地方——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若喜歡梵谷,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是一定要去的。因為它完好地保存了梵谷的精神。1888年,梵谷在給弟弟的書信中說:「親愛的提奧,如果我的畫都賣不出去,那我實在無能為力了。但總有一天,這些畫會比我買得起的顏料更有價值,比我的生命更有價值」——如今在館內的那些梵谷的畫作,就是當初他交給弟弟的這些「賣不出去」的畫作。
  • 梵谷自畫像確實出自梵谷本人之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幅作品1910年被挪威國家博物館作為梵谷的真跡買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幅畫的真實性就不斷遭到質疑。如今,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經過調查終於得出結論,梵谷是在法國的一家精神病院康復時,給自己畫了這幅肖像。
  • 梵谷真跡的顏料層裡,有一顆麥糠、些許沙礫
    011885 年,梵谷繪製了他的第一幅完整作品《吃土豆的人》,自此,他認可了自己畫家的身份。1886 年,梵谷決定去法國闖蕩天下。梵谷因此租下了黃房子,他和高更兩人一起去參觀美術館,到郊外寫生,非常快樂。可惜好景不長,高更和梵谷開始爭吵起來,結果導致了著名的梵谷割耳事件。可以確定的是,梵谷割傷了左耳,究竟是一部分還是全部,現在已經無法查證了。梵谷自己簡單地包紮了傷口,然後把割下的部分打包給了他和高更都認識的一位當地妓女。這起事件讓人們開始認為梵谷患有精神疾病。弟弟提奧聞訊急忙坐火車趕來。
  • 梵谷與英國:倫敦煤氣燈真的啟發了他的《星夜》?
    20世紀早期的英國畫家弗蘭克·布朗溫(Frank Brangwyn)、馬修·史密斯(Matthew Smith)和塞繆爾·派普羅(Samuel Peploe)等人對梵谷鼎盛時期繪畫技藝的盲從,反而抑制了他們所模仿的畫作的熱情和力度。策展人怎麼會認為這是展示梵谷藝術的最佳途徑呢?這個版本的《向日葵》通常掛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內,它的周圍陳列著法國19世紀末的革命藝術作品。
  • 梵谷價值千萬「風車磨坊」誤被當贗品35年
    35年來一直被當做贗品遭人嘲笑的畫作「風車磨坊」實為梵谷真跡   中新網2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6日報導,新的鑑定結果顯示,「布呂特芬風車磨坊」(Le Blute-finWindmill)這幅畫確實是著名的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所繪。
  • 梵谷迷、藝術愛好者必到的一處展館——荷蘭梵谷美術館!
    荷蘭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是全球唯一擁有梵谷 真跡作品最多的一個地方,也是梵谷迷、藝術愛好者必到的一處展館。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畫家之一,對西方20世紀的藝術有著影響深遠。美術館收藏的大量作品,使這裡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梵谷的朝聖之旅」目的地。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地處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Paulus Potterstraat 7號,建於1973年。
  • 油畫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向所有梵谷迷的最高致敬
    直到梵谷離開人世20多年後,當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現代油畫流派,被馬蒂斯、蒙克、畢卡索等大師搞得風生水起,西方美術徹底完成了由古典油畫形態向現代油畫形態的轉變,美術評論界沿著這些大師的創作手法和藝術思維,進行追根溯源時,才驀然發現,西方現代油畫的源頭跟梵谷息息相關。
  • 評展|從巴黎美院到梵谷,看到了徐悲鴻劉海粟的不同選擇
    儘管有展館內混雜的提示,但直至進了展廳才真正體會到「混雜」的概念,展廳幾乎擠滿了人,每一件作品前更是密密麻麻,好在觀展良好的秩序,讓筆者漸漸平靜下來,跟著展線移動步子,也漸漸走入了梵谷僅10年的藝術家生涯。1880年,27歲的梵谷決心成為畫家,開始自學。他閱讀素描和色彩的理論,並開始臨摹荷爾拜因、米勒等過去巨匠的作品。
  • 梵谷博物館:細品梵谷的經典名作、解讀大師的傳奇一生
    0層介紹了梵谷的生平,我在遊記《世界美如斯之奧地利篇》中有過比較詳細的梳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關於梵谷的書也有很多,最著名的當數美國作家歐文·斯通所著的《渴望生活:梵谷傳》。除年譜外,這裡還展示了幾幅梵谷的自畫像,全是他在巴黎的那兩年(1886年3月至1888年2月)繪製的,不過從中還是能看到很大變化。
  • 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谷的一生《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眾所周知,梵谷除了大量的精美畫作,還留給世人800餘封書信,也正是這些珍貴的書信,讓世人了解了梵谷,電影中的梵谷的朋友老郵差,之所以讓兒子去送信,也是因為梵谷曾在死前六個星期給自己寫過信,並在信中描述了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對未來生活的樂觀態度,所以老郵差並不相信梵谷是「自殺」。
  • 梵谷孤獨的一生(圖文)
    他每天在太陽升起之前就背著一大捆畫布和顏料奔向田野,他從來不戴帽子,眼睛中放射著熾烈的火焰,從來不與任何相遇的人說話。傍晚的時候他回來了,眼睛就如燒光了柴的火洞,頭頂被曬的透紅,頭上不多的頭髮都豎立著,掖下夾著一幅顏料還沒有幹的畫布。人們看到他的時候,都在交頭接耳:這個瘋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