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美味不必多說,會讓人慾罷不能。甚至有人願為這一美味而付出生命,這個人還是歷史上的一位大名人。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在明知道自己背上發疽,食蟹會引發中毒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與好友王昌齡品蟹對飲,最終導致毒發身亡,甘願為美食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孟浩然是當之無愧的 「吃貨」鼻祖,比吃河豚者尤為壯烈。
記得有這麼幾個成語與螃蟹有關。橫行介士:介士:同「甲士」,披甲的士兵,螃蟹的別稱。落湯螃蟹:湯:熱水。如同落在熱水裡的螃蟹一般。形容手忙腳亂的狼狽樣子。還有就是「無腸公子」也指螃蟹,大概是沒心沒肺的紈絝子弟的意思。好像與蟹有關的都不是什麼好詞。活該它被痛快地吃掉!
中國常把敢為人先的先行者譽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見第一個吃螃蟹者需要多大的勇氣並作出多大的貢獻。相傳,大禹治水時,有一年發生了蟹災,一個叫巴解的監工,想出辦法用開水燙蟹,沒想到燙死的螃蟹竟然發出了誘人的香味,也虧巴解是一個饞嘴的人,於是經受不了誘惑的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由此開始螃蟹的美味讓大家共享了。
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說.「大腿肉」,肉質絲短纖細,味同乾貝;「小腿肉」,絲長細嫩,美如銀魚;「蟹身肉」,潔白晶瑩,勝似白魚;「蟹黃」,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磷脂、維生素等營養素,也往往是人們認為最為美味之所在。正因螃蟹味美而多味,才會讓人們吃它的時候煞費苦心,做法如此多變而豐富。而且不管怎麼做都差不到哪去!甚至還有了專門經營和製作螃蟹的「蟹莊」「蟹宴」,一樣食材就足以打天下!
潮汕赤蟹是我國十大名蟹之一,學名叫鋸緣青蟹。有膏蟹和肉蟹之分,膏蟹為卵巢最豐滿的雌蟹;未受精的母蟹和雄蟹統稱「肉蟹」。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中醫認為螃蟹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筋活血等功效。對於淤血、損傷、黃疸、腰腿酸痛和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潮汕赤蟹以牛田洋產最為出名,因為是鹹淡水交界,水生物充足。本人曾在當地工作兩年,別的沒學會,但是很快學會了螃蟹的宰殺辦法。而對於當地人來說,螃蟹一般是不宰殺的,他們反而認為直接整隻燜熟為最佳,而且他們更喜歡吃肉蟹,專門選那些青壯而未曾交配的肉蟹,肉質才鮮美。這與一般的百姓標準是不同的,人們普遍認為「紅膏赤蟹」為最佳,潮汕俗語還用「紅膏赤蟹」一次來形容一個人壯實身體好。
對於螃蟹的吃法,被潮汕人視為極品的當屬「生醃膏蟹」,潮汕美食圈內人稱之為「毒藥」,它一上桌,其它食物都會變得寡味,所以要最後才上桌。膏蟹一定要健康飽實的才好,對於螃蟹,潮汕俗語說「未死先臭」,不健康的蟹即使還活著也是不能吃的。
醃膏蟹要用刷子把膏蟹外殼反覆洗淨,用清水加點鹽把膏蟹放入,讓其吐沫清洗腸胃臟物。換兩三次水後便可醃製。醃料是醬油、紹酒、蒜頭、蔥頭、芫荽、川椒、辣椒、姜、白糖等。醃製時要將蟹身壓緊,使其不能動彈。醃品要放入冰箱,約24小時後就可食用,剝開蟹殼,剔除腮、腸胃等,斬塊後蘸辣椒醋。
醃製後的蟹膏軟綿而有彈性,紅膏呈黑色,入口如凝脂般纏綿,簡直妙不可言。
汕頭市區福合埕有幾家海鮮大排檔的醃膏蟹很是出名,不過有時去晚了就斷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