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年代那場消費降級

2020-12-12 虎嗅APP



日本作家酒井順子書裡的這一段描述讓我感到新鮮。酒井順子是所謂的「泡沫世代」——她出生於1966年,這意味著當她大學畢業時,正趕上日本泡沫經濟頂峰——那是在1988到1991年之間畢業、找工作易於反掌的「幸運兒」。而她的晚輩,生於日本經濟泡沫破碎之後的平成年間的90後們,自出生以來就完全不知道景氣好是什麼樣子。他們中的許多人對那場泡沫的了解,幾乎並不比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多。


「生日時不是會收到一百朵玫瑰嗎?每個男人都像石田純一一樣開 BMW ,不是嗎?不是很充滿希望嗎?」平成女孩這樣天真地想像。


事實證明貧窮可能真的會限制她的想像。


純粹出於一種好奇,我從陳舊的新聞、書刊、影視劇、甚至日語論壇,收集著泡沫時代真實生活的片段,而它們拼湊起來是這樣的:


當時的東京是一個鍍金的城市,餐館出售灑有金片的壽司,商場裡售賣金箔包裹的巧克力——這樣它們可以賣出原來的50倍的價格。在新宿,幾乎每個行人都穿著名牌服裝、名牌鞋子:上班族穿著約翰.羅布的鞋子,家庭主婦戴著梵克雅寶的珠寶首飾,潮流青年追逐價格不菲的設計師品牌,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在這個時期找到了他們的崇拜者。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他們不管是誰,一畢業都可以被五家左右的公司錄取;大公司為了爭奪他們,一旦內定,便以「培訓」為名,把他們關在豪華溫泉酒店中,以免他們接受其他公司的工作。面試的路費自然是報銷的,一旦錄取還有現金獎勵。如果是頂級學校畢業,公司就給安排高級公寓,配進口車,再送一整套阿瑪尼行頭。


進口的高檔食品如魚子醬前所未有的流行,為年終聚餐預定頂級的Tokujo肋骨是很自然的事。人們花大價錢喝高級洋酒:路易十三、麥卡倫威士忌……直到酩酊大醉——如果不識相地點樸實無華的清酒,會遭到服務員的怠慢。街邊滿是爭搶著計程車的人們,無論車費多貴都要打的回郊區的住所去,他們揮舞著手中的大鈔來引起計程車的注意——因為司機會挑選乘客,他們青睞那些目的地更遠或願意支付高昂小費的客人。


東京灣北岸剛剛落成了東京迪士尼——那曾是作家新井一二三小時候全家每年一起去找蛤子的淺灘——現在這種淳樸的體驗被爭先恐趕赴的美式夢幻代替了。而成人們還有另一個只屬於大人的迪斯尼樂園——六本木的迪斯科。


一個普通的白領,下班的娛樂是去泡吧蹦迪和洋酒,周末的活動不是打高爾夫就是滑雪——無論是一輪高爾夫比賽還是在銀座的女主人酒吧度過一晚,都可以讓人輕而易舉地花掉上千美元。結婚動輒購買價值過萬美元的婚紗禮服,蜜月則要飛到夏威夷或峇里島,一個婚禮花費數十萬美元實屬正常。


當時一位剛剛畢業進入的製藥公司的普通銷售員,每年招待客戶的費用帳戶就超過15萬美元。他把顧客帶到各種花哨的餐廳、女主人俱樂部,然後再把他們連同禮儀小姐一起帶去喝更多的飲料,唱更多的卡拉OK,蹦更多的迪,最後為每個人叫一輛計程車回家。即使他每周至少三次這樣做,仍無法全部用完這筆公費。為此一些更「有進取心」的銷售員會與禮儀小姐達成協議,這樣他們可以獲得20%至40%的娛樂費回扣,而這些回扣通常等於他們的工資。


那些叫Mercury、Links或Leo的女主人,常常收到來自商人,股票經紀人和房地產大亨不假思索的大筆贈予。一位女主人在1990年的一個晚上,收到一位顧客遞給她的14,000美元小費,對方說:「給自己一些新衣服。」「這令人難以置信——特別是考慮到我沒有和他發生性關係。」 她說。


那幾年,日元與股價、房價一同上漲。這使得無所作為簡直是一種懶惰,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人們湧到國外去搶買名牌皮包、鑽石,每個聚會都在異口同聲談著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股票和地價越炒越熱——直到東京地價足以買下美國全境。


金錢仿佛從天而降。


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和日本這個國家的夏天完全重疊的那段時期,每天都過得如祭典一般。


電視裡播放著收視火爆得令「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的《東京愛情故事》,令人感到心潮澎湃的,除了熱情奔放的赤名莉香,大概還有那個正在繁榮的東京。


「泡沫經濟時期在泡沫世代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個印象實在太鮮明,再加上往後的時代又太過樸實,感覺一轉眼就過去了。」


與48歲的酒井順子須臾而過的青春一同消逝的,還有那個更有野心,同時又略顯貪婪,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財富的日本。當泡沫破滅時,它將這個國家的生活榨乾,剝奪了它的野心和快速進步的感覺。


今天的日本顯然與那個時代完全不同。


2017年TBS的大陣容電視劇《四重奏》收視平平,在最後一集之前的平均收視也只有8.8%。而編劇正是那個在1991年僅23歲就憑藉《東京愛情故事》,在電視圈內被視作天才一般的存在的坂元裕二。對於曾經以32.3%的數據站在收視率巔峰的坂元裕二來說,眼下的收視和他劇中的人物一樣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慘澹。


如今他對泡沫經濟時期的純愛故事早就失去了興趣,更願意寫寫當代都市人的尷尬處境。他的主角們或笨拙,或顧此失彼,或愛而不得,或壯志不酬,大概這本就是人生尋常事。


奢侈品與大鑽石不再被穿戴在新宿街頭的行人們身上,而更多陳列在中古店鋪中——它們越來越多乃至成為了這個國家標誌性般的存在。大量在泡沫經濟中從世界各地買入的鑽石、奢品被人們重新放到二手市場中出售——安倍政府推出的日元貶值政策,加上長期經濟緊縮和老齡化更加促使人們這樣做。這批「泡沫鑽石」儲量之大,甚至使日本成為了鑽石的重要出口國。據說「泡沫鑽石」還有一個特點是往往克拉數很大,透明度高,因此格外受到外國人的歡迎。


如今這些中古店鋪中的絕大多數都配有中文服務員。聖誕季,當我走進新宿街頭一家知名中古連鎖店的時候,正好看到一位來自中國某海淘平臺的女主播,用自帶的主播燈,在玻璃櫥櫃前進行一場海淘直播:「親們,價格好哦,鑽加起來至少有十分……一下省了700現在……能下手的儘量下手,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就不一定了……別急,手錶還正在談,這個月爭取給親們播一次……」


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喜歡親自去日本購物,這些經驗被寫成帖子分享在小紅書上。張雨綺在視頻中微微一笑:「一克拉以下的鑽戒,不值錢的。」——準確反映了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態度:在御徒町站附近的中古店,據說現在大約一半的顧客是中國人,而他們主要購買1克拉以上的大顆粒鑽石,在很多情況下購買量超過300萬日元。


儘管日本電視上的廣告一直在鼓吹「青少年的離境車」概念,但年輕一代的年收入並沒有增加,更多的人選擇購買二手車而不是新車。由於長期的通貨緊縮,二手市場的規模在持續擴大。不止是車,還有服裝、家具……年輕人甚至婚紗都喜歡買二手的。


「當與90後的日本年輕人談起《東京愛情故事》時,他們的關注點完全不在那檔子事兒上,而是:』那裡面人真是有錢啊,天天都出去喝酒哇』」——一個知乎回答者這樣分享道。


「如果說幾代人有什麼區別的話,」 杏子醬在帶我去看一座位於東京新宿的房產的路上說,她是日本一間主要面向中國人的地產公司的地產經紀人,「我感覺60歲的一代很多還是很富有的。他們往往在鬧市區開著爵士酒吧,或者投資咖啡廳,講究生活品位和品牌。我認識的一位這個年紀的太太,她對吉野家這樣的餐廳嗤之以鼻。」


她帶我看的房子在新宿中心位置,在日本房產泡沫破碎時,房價幾乎腰斬,00年到達一個低點,此後,經過近20年的緩慢爬升,如今房價回到最高點的90%左右——這也大概代表了整個東京的情況。加上租金收入,對於在最高點的購房者,單純從帳面上說,勉強持平。這聽起來挺糟糕,不過還是比炒股的那些人要好——日本的股市,至今距離最高點還有很遠。


「壓力最大的是40多歲的一代,他們往往要供養小孩。2、30歲的年輕人則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孩子,很多也沒有正式工作。」


杏子醬自己就是90後,而她目前最大的業餘愛好是織毛線——她專門報了學習織毛線的課程,這樣她就可以親手為自己的家人編織出圍巾和毛衣,而不用去商店買了。


如果去了解一下這幾代人的人生的重要節點與泡沫經濟相交的軌跡,你會發現杏子醬的純個人觀察也很合理——泡沫經濟的殘酷之處,在於它給時間上相差無幾的人們留下了完全不同的遺產:



他們是在日本泡沫經濟頂峰時期,恰逢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們。他們找工作容易,輕輕鬆鬆就進入大企業,薪資優渥,生活中都閃爍著金光閃閃的光澤。雖然泡沫世代們後期也面臨了激烈競爭以及被淘汰的風險,但是遠比連進入公司的機會都沒有的下一個世代要好了。可以說是夾在窮與蕭條中間,唯一的繁榮世代。「綻放出不符時代的耀眼光芒的中年人身影」,應該就是泡沫世代的畫像。




他們是在經濟泡沫破裂後,不幸剛好畢業的一代。迎接他們的是經濟危機與緊縮的招聘市場。這一代人中的不幸成員至今只能靠兼職或打合同工——收入低,經濟條件岌岌可危。時間越長,他們就越難以打破周期,改善生活,結婚或生孩子的可能性變得很小。而這代人中即使是擁有永久職位的那些,也面臨難以晉升的困境。經常抱怨升職加薪的前景渺茫或者為養老金擔憂的中年男子,是這一代的典型畫像。



「平成最後的夏天」,讓大家意識到出生於平成一年的平成初代,今年踏入30歲了,他們是「這輩子看電視新聞都沒有看過好消息的」的一代:幼年時期目睹父母投資失敗的惡果。房產不斷貶值,房貸卻分文未少,家庭生活質量直線下降。緊接著1995年阪神大地震重創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屋漏偏逢連陰雨,當畢業準備找工作的時候,又遭遇了2008年的雷曼危機與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眾多公司經營慘澹,大幅縮減應屆生招聘名額,導致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新就職冰河期‌‌」(2010年~2013年)。「就職浪人‌‌」、「飛特族‌‌」,「啃老族」應運而生……他們中的一部分不願意再出去找工作,沉浸於二次元世界,與社會脫節,成為社會問題。


「不去國外玩,也不開車,不滑雪,也不玩滑雪板,不喝酒,也不做愛,穿優衣庫的衣服,在大學中應該也會乖乖上課吧!一點雄心壯志都沒有!」——從來自老一輩的評語中,大概也能一睹平成世代的風採吧。


你會發現,當對某個重大政治經濟事件有了一定了解之後,它就成為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那些你以往打不開的寶箱。


過去許多關於日本的片段連接起來:90年代爸爸跟我講日本同事「摳門兒」,來中國出差的日本工程師送禮只送原子筆;鬼怒川上那些內部結構錯綜複雜的超大型溫泉酒店、日益蕭條的數個過時的主題公園、迷宮般找不到入口的地下商業街的廢墟;在伊豆偏僻的鄉下旅行,加油站小賣部看門的老頭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中的高爾夫頻道;宮崎駿早期與後期作品不同的情感基調;永遠拿不到諾貝爾卻永遠賣座的村上春樹小說……乃至原宿街頭奇裝異服的年輕人。


對於日本來說,泡沫經濟是一把重要的鑰匙:只有了解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才能真正理解日本。


甚至,理解中國。


每個讀到日本泡沫經濟這段歷史的人,都從中看到了驚人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讓人感到既刺激又迷惑。刺激在於這看起來幾乎像是一場國運的對調——從90年泡沫破掉的那一刻起;而迷惑在於,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


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 在新書《債務危機》中的名言成為新時代的警世鐘:「很多人認為過去發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經濟危機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而我只看到了同樣一些事情一次次地重複上演。」


在25年前,經濟泡沫剛剛破碎之時,一篇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中,日本被比作「MONUMENTS TO A BUBBLE THAT BURST」——一座破碎泡沫的紀念碑。


「正如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留下了廢墟,保存著昔日文明的光輝。日本的泡沫經濟同樣留下了『廢墟』:建造了一半的豪華建築,廢棄的高爾夫球場和破產的餐館與酒吧……」文章以相當恢弘的語氣寫著。


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停留在了它最輝煌的時代——通常也是泡沫最大的時代——大型基建項目與地產的狂潮塑造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荷蘭是17世紀的,英國是18世紀的,美國是上世紀20年代的,而日本是80年代的……那麼中國會停留在21世紀的開端嗎?


我們以後是否會以同樣的看待「經濟泡沫的廢墟」的眼光——去看待小紅書上那一篇篇使人豔羨的帖子——從那些輕輕鬆鬆就曬出了大鑽戒和愛馬仕包的、在俯瞰海景的奢華酒店泳池旁精心拍攝的照片;那些教人如何在巴黎血拼、又或者挖掘星巴克的隱藏菜單的攻略中——來重溫過去的輝煌歲月,那些金光燦燦乃至於矯揉造作的,有著無盡希望的日子?


當我們回顧過去,一切都被下好了定義。但身處其中時,「泡沫」什麼時候來了又走了,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節點。更多的普通人是在逐漸感受工作難找,項目難談,工資與物價不升反降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泡沫經濟的崩潰的。


與一些流傳甚廣的在泡沫時期進行激進投資的悲慘案例相比,許多日本民眾對泡沫經濟後生活的描述聽起來並沒有那麼可怕:「泡沫時期每天下班是酒吧、夜總會,後來成了到小酒館喝一杯回家;泡沫時期喝了酒直接打車回家,後來是家人開車到電車站接;泡沫時期的休息日是打高爾夫;後來是帶孩子去公園、去不花錢的博物館、科技館。」


如今日本甚至看起來是一個比90年代更宜居的地方 —— 不那麼自我滿足,更開放,更便宜。在某些方面,經濟不景氣與缺乏可能性反而給了一些人一種自由,有許多有趣的藝術與亞文化群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現在我們確實面臨著與當時的日本非常相似的處境,在債務快到極限時又遭遇了貿易戰,給非常脆弱的全球經濟蒙上了濃重的陰影。日本的泡沫迅速地破掉了,但它的痛苦依舊擴散了20多年;中國的泡沫也許不會那麼快破掉——


「很多人說恐怕二十年後的中國是現在的日本,每每看到這類標題,我都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真挺好的。」


友如是說。




相關焦點

  • 華創證券:90年代日本食品飲料的變與不變
    投資要點 以史為鑑:失去的十年,研究90年代日本食品飲料行業發展 本文我們通過數據對日本90年代前後的消費尤其食品飲料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試圖對我們看待當下行業趨勢發展帶來借鑑和參考。1)宏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價格處於高位,美國挑起貿易戰;2)人口特徵:人口老齡化和單身現象加劇;3)消費特徵:所謂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現象並存,性價比成為趨勢;4)消費群體:新一代年輕群體(日本當時的新人類和中國現在的90/00後)及女性群體成為消費主力;5)居民心態:基於對未來預期不明朗,對自身發展和消費選擇出現一定焦慮。
  • 「近觀日本」日本消費降級:成熟,還是絕望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中歐商學院客座講師陳藥師在界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日本的確在經歷一個消費降級的過程。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使用二手產品就很好;穿衣服優衣庫足矣,吃飯小菜米飯就行……跟80年代日本人炫耀型消費比起來,今天的日本人確實收斂了很多——他們甚至連結婚生孩子都覺得麻煩,不如一個人苟且。中國也有類似的消費現象,這個群體有多大尚不好說,但他們已經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佛系。
  • 任澤平:消費升級降級並存與社會分層
    我國消費升級與降級並存,貧富差距拉大背景下的消費分級特徵明顯。第二輪升級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傳統的三大件被新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代替,家電產業迅猛發展,同時,部分居民的服務性消費如旅遊、醫療等開始增長。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第三輪消費升級,服務業消費的增長最為迅猛,居民的主要消費轉向居住和汽車等領域,同時服務類消費如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增長迅猛,帶動IT、汽車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
  • 消費降級的日本人,真的「買不動」了?日本電商價值超1130億美元
    隨著爆買風潮的過去,中國人用真實的數據證明了消費能力,也震撼了日本人。有日媒坦言,「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購物節」。反觀日本,縱觀日本社會,自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隨著「消費降級」的產生,很多日本人都陷入了「買不動」的漩渦裡。經歷了80年代的泡沫經濟,日本人從物質極其豐裕的年代走過來。從「擁有的足夠多」時代,到如今過渡到消費降級的生活時代。
  • 消費降級:日本人為什麼「買不動」了?
    日本社會已經進入第四消費時代,面對「消費降級」的現象,早已經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了。告別偽精緻,學會刪繁就簡,消費降級,降下去的是數量,提升上去的卻是生活的品質。所以,這屆日本人不是對購物提不起興趣了,也不是「買不動」了。而是,這屆的日本人,更會選擇消費,遠離攀比和物慾,沒有虛榮心地消費,只購買那些當下需要的物品。用極簡的生活方式,在構建著極其品質的生活狀態。
  • 消費降級,這一屆日本人真的「買不起」了嗎?
    眾所知周,日本社會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隨著「斷舍離」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現有的生活模式進行反思。比起泡沫經濟時期的「爆買」現象,現如今卻呈現出來「消費降級」的狀態,對此現象,不僅有人問道:這一屆的日本人真的是「買不起」了嗎?陷入「低欲望」社會的日本年輕一代,現在對買房買車提不起欲望,比起背負著沉重的房貸生活,他們更願意不買,租房居住,一人一居室,倒也樂得輕鬆自在。
  • 消費降級:「買不動」的日本人,是因為沒錢了?
    近些年隨著旅遊文化的興起,不少的海外遊客紛紛奔赴日本,比起國內日本人對待「消費」的低迷情緒,外國的遊客們可謂是「熱情高漲」,刷爆信用卡也要把各種好東西買來帶回家。關於這一點,從日本的各大免稅店消費狀況就能看得出來。
  • 麥當勞如何應對「消費降級」?
    最近有一個詞的上鏡率非常高,那就是「消費降級」,拼多多、名創優品的興起,以及康師傅、二鍋頭、榨菜銷量上升,都被解讀為消費降級時代的特色,「中午吃榨菜,出門靠摩拜,購物拼多多」的生活也被網友所調侃。當然,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明確表示了「消費降級」的說法有失偏頗。在這樣的背景下,擁有「洋氣、高端」代名詞的麥當勞,也交出了近年來最漂亮的業績單。
  • 日本社會的「消費降級」,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日本社會的消費降級,成為近些年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種消費現象,比起衝動型的購物,隱忍型的消費理念開始逐漸的深入現代年輕人之中。一方面他們不願意背負沉重的「物質欲望」生活;另一方面他們希望尊重內心選擇一種極簡單的生活方式。
  • 國內優衣庫、MUJI要出現 消費降級會否催生降級品牌
    在華爾街見聞發表的《拋開階層結構談消費升級/降級的都是耍流氓》一文中,作者認為,談論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離不開階層和結構,目前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在同時發生,更多的只是說明了財富兩極化狀態。  確實如此,畢竟中國成了奢侈品增速最快的市場,麥肯錫也預計中國到2018年百萬富翁的數量將躍居世界首位,而這些真正的「中產」仍會愉快地生活在五環內。
  • 你還在吃方便麵,真是因為消費降級嗎
    下班回家的地鐵上,「90後」女生寧寧在網上點了青菜、午餐肉、雞蛋,還有最重要的辣白菜方便麵。付款後不到半小時,她和配送小哥幾乎同時到了家門口。「比起外賣,煮方便麵可以加許多自己想吃的食材,更大程度滿足自己。」最近一個人的日子,寧寧選擇重回方便麵的懷抱。
  • 房租上行,消費下行,如何優雅的消費降級?
    在生活成本極高的北上廣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極簡生活和消費降級。網絡上對於極簡生活的定義是這樣的:極簡方式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經濟的、環保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然而身邊的很多極簡風生活的朋友卻無奈的表示: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成本高,沒有錢,現在房租這麼高,只能追求極簡和消費降級。如果不用付房租,生活可以直接提高一個檔次,自然不用消費降級。
  • 聖誕節「美學」日本怎麼過,網友說好的「消費降級」呢?
    前一陣子關於「日本美學」中的極簡主義消費風格,獲得了一大批收納愛好者的追捧,比起節日氣氛烘託中的「買買買」,都開始變成了「握緊錢包」!提倡消費的美學,在於合理的控制欲望。有的購物,是因為自身的需求在線支撐起來而產生的消費行為;而有的瘋狂搶購,則完全是盲目熱情下的「不理智」,也就是「衝動消費」。比起這些,明面上都已經颳起了「不買主義」消費冷淡系列的日本美學,這幾日卻在「聖誕節」的簇擁之下,竟然開始了「購物回春」系列的排隊消費狂潮?
  • 餐飲老闆,請做好迎戰「消費降級」的準備
    而消費低迷勢必進一步拖累宏觀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一場「消費降級」正悄悄到來。它將如何影響餐飲行業?我們又該如何做準備?  關於消費降級的聲音,其實2018年起就不絕於耳。不過在當時,究竟是降級還是升級?大家眾說紛紜。疫情這隻黑天鵝,坐實了消費降級。  01 宏觀經濟下行,餐飲業成重災區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存款增加了6.47萬億元,同比多了4000億元。
  • 無印良品長沙擴張,如何優雅「消費降級」
    (資料圖片) 消費不斷升級的判斷中,市場上一股關於「消費降級」的暗潮也在湧動——當然,商品需求趨於簡單與快捷的背後,並不真正意味著品質要求的降級。 6月15日,記者在國金街地下商業項目的品牌宣傳牆上看到,無印良品即將在五一商圈布局第二家門店。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近三年來,該品牌在長沙快速擴張,從7年僅開一店到密集開出五家門店,背後是消費者對化繁為簡的渴望。
  • 極簡消費,日本人真的買不動了?
    極簡消費,日本人真的買不動了?聽說,各種購物狂歡節來臨?害怕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不如跟著日式極簡消費,給你不剁手的理由。眾所周知,日本社會自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經濟上出現消費降級的現象,購物浪潮裡面也出現了極簡消費。告別上個世界80年代的泡沫經濟,這一屆的日本人,開始注重降低消費的數量,從而提升消費的品質。這也是極簡消費的理念,從擁有的足夠多,到如今學會精簡,明白了「少即是多」。
  • 方便麵市場觸底反彈又一個消費降級的信號來了?
    很多人會認為那個充斥著特殊香氣的方便麵時代一去不復返,然而它高傲地回來了,很多人又將其冠之是消費降級的信號,然而它卻創造了一個消費市場。陰雲密布的方便麵行業似乎迎來了一絲曙光。春江水暖鴨先知,關係到消費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總是那麼的讓人敏感,或許有人講不清經濟形勢,看不懂宏觀走勢,但當香菜從5塊一斤一下子跳漲到25塊錢的時候,連菜市場的大媽都能講出對未來消費的擔憂。可能也有很多人在看到方便麵市場回暖的數字時,會調侃說吃方便麵、吃榨菜的日子要來了,消費降級,絕對的消費降級。
  • 吃方便麵等於消費降級? NO!正換姿勢爬上年輕人餐桌
    從人均來看,中國消費水平也不甘示弱,28.75份的數據也遠高於世界人均方便麵消費量13.6份。  在很多人印象中,吃方便麵或意味著貼上了「消費降級」的標籤,那如今,為何泡麵還如此火熱?是真的「降級」嗎?又是哪些人在消費著方便麵?近日,錢江晚報記者進行了一次深入走訪。  選哪種?
  • 為什麼,這一屆日本人都熱衷「極簡消費」了?
    為什麼,這一屆日本人都熱衷「極簡消費」了?眾所周知,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伴隨著第四消費時代的來臨,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在物質上遠離名牌、遠離豪車,精神上遠離戀愛、遠離結婚。在這樣的「低欲望」狀態下,日本的社會經濟自然陷入「消費降級」的怪圈。因此,在很多網友看來,這一屆的日本年輕人,與其說他們是低欲望,不如說他們是沒有錢,「買不起」了。
  • 休閒食品消費爆發式增長!方便麵、榨菜成香餑餑「消費降級」是認真...
    春節至今,宅家生活讓半成品菜、方便零食等休閒食品消費迎來爆發式增長。然而,國外研究機構有一種說法叫「泡麵經濟」,意思是方便麵市場的回暖意味著「消費降級」。而在消費升級概念中,也有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傳統的又便宜又方便的食品,例如榨菜、火腿腸、方便麵等會賣得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