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東京•神戶大地震及日本防災體制的確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本在20世紀的兩場地震中損失慘重,但其及時吸取教訓,成為世界上防災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具有防災功能的學校遍布各地。市民平時能參加各種培訓,學會在地震中準備淡水、食品、簡單的醫療器械及藥品、收音機。在出現災難後,市民知道該如何互相聯繫,並能迅速自救。政府在震災後修改了法律,對建築等有了新的規範。
-
神戶:地震與重生
沒有時間查資料或尋找解說牌,但無論如何這個雕塑非常符合地震的意象,而且似乎並不把地震當成無情的災難,而把它當成我們需要謙虛面對甚至讚頌的自然?這邊一大塊港邊空地都是過去的「美利堅碼頭」,1987年都重劃成美利堅公園了,正好在1995年成為重要的防災公園之一。
-
從毀滅中重生——阪神大地震後的防災減災
地震後防災減災工作阪神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2012年,神戶市在瑞士人力資源信息及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 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城市。下面來看一下,阪神地震後日本都做了哪些防災減災工作。
-
李長春參觀考察神戶人類與防災未來中心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新華社日本神戶4月3日電 (記者錢彤 劉贊) 正在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3日在神戶參觀考察了人類與防災未來中心並會見日本文化界人士,表示期望加強中日兩國在防災減災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上午,李長春來到中心,觀看了日本阪神大地震有關展覽,聽取了有關災後重建的介紹。
-
記者觀察:日本人面臨地震時的鎮定源自對防災機制的自信
截至21日,熊本地震已經造成48人遇難,1000多人受傷,1700棟房屋嚴重損壞。 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所環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高橋學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對本次地震的發生機制進行了分析。他表示,熊本縣境內存在日奈久和布田川兩大地質斷層帶,本次熊本地震即由這兩大地質斷層錯位引發。熊本地震屬於內陸型淺源地震,因此地面搖晃非常劇烈,造成的破壞也非常大。
-
李長春參觀考察神戶人類與防災未來中心 會見兵庫縣文化界人士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4月3日播出): 正在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今天在神戶參觀考察了人類與防災未來中心並會見日本文化界人士,表示期望加強中日兩國在防災減災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
防災手冊:水災、火災、地震求生有道
此次,記者專訪了北京市氣象局、地震局、消防隊等多個部門的相關專家,並進行了親身體驗,特針對市民推出了防水、火、雷電、風暴、地震等災害的專題報導,希望能讓您胸有成竹,臨危不懼。防災手冊之二:煙毒猛於火逃生牢記要訣
-
福岡民眾「爆賣」防災用品,對熊本地震心有餘悸
【環球時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邢曉婧】由於飛往熊本的航班全部取消,《環球時報》記者17日上午率先抵達福岡。此前經歷多次餘震的福岡顯得格外平靜,表面看民眾生活似乎並未受到地震影響。然而,百貨商店裡的防災用品專櫃暴露了日本民眾內心的焦慮。不少用品早賣斷了貨,四五名店員一邊不停用對講機確認庫存數量,一邊快速的往貨架上補貨。
-
日本各地紀念阪神大地震23周年
新華社東京1月18日電(記者姜俏梅)17日,日本迎來阪神大地震年23周年紀念日。包括當年地震重災區大阪、神戶在內的日本各地紛紛舉行紀念和追悼儀式;一些地方還在這一天舉行防災演習,讓人們了解大地震來臨時該如何應對。
-
常駐東京的記者是如何面對地震
此時,人民日報日本分社記者劉軍國正坐在公交車上。常駐東京的記者是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的呢?今日鏡鑑(微信號:jingjianpd),我們向你推薦一篇圖文並茂的作品。6強:不趴下難以動彈,可能會被晃飛;沒固定的大多數家具會移動,倒塌之物增多;很多耐震性能低的木造建築物會出現傾斜或倒塌;出現巨大地裂、大規模滑坡與山體坍塌。7:耐震性能低的木造建築物出現傾斜和倒塌的情況進一步增多;即便耐震性能高的建築物也會出現傾斜;耐震性能低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也會出現很多倒塌。
-
阪神大地震23周年 六本木新城舉辦外國人防災訓練
據了解,森大廈公司每年舉辦三次大型防災訓練,分別在1月17日、3月11日(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日子)和9月1日(防災日,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的日子),具體訓練內容也有所不同。據了解,森大廈公司每年舉辦三次大型防災訓練,分別在1月17日、3月11日(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日子)和9月1日(防災日,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的日子),具體訓練內容也有所不同。
-
福岡民眾「爆買」防災用品,對熊本地震心有餘悸
【環球時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邢曉婧】由於飛往熊本的航班全部取消,《環球時報》記者17日上午率先抵達福岡。此前經歷多次餘震的福岡顯得格外平靜,表面看民眾生活似乎並未受到地震影響。然而,百貨商店裡的防災用品專櫃暴露了日本民眾內心的焦慮。不少用品早賣斷了貨,四五名店員一邊不停用對講機確認庫存數量,一邊快速的往貨架上補貨。
-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本著線上宣傳為主、線下宣傳為輔的原則,高新區各鄉鎮、街道、安全生產、消防救援大隊等單位利用展板、LED屏、橫幅等傳統方式和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開展了「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宣傳活動。
-
日本阪神大地震24周年 傳承防災減災觀念引重視
中新網1月1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17日,日本神戶市舉辦大型追悼會,紀念造成6434人罹難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24周年,市長久元喜造呼籲民眾,要意識到災難常伴隨身邊,有必要更進一步打造能抵抗災害的城市。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寄藤文平和他的夥伴希望將防災知識進行商品化推廣,他們認為防災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於是,圍繞著「地震日常」(即對於地震,抱著的心態並不是「如果」,而是「總是」,365天的防災日常),他們開發了各種商品,建立網站,並在全日本各地展開推廣。為了向更多人傳遞「把地震當作日常」的理念,他們也積極和日本各地的企業及組織合作,發行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指南。
-
日本防災公園建設情況介紹
公園在兩次大地震中顯作用 日本重視公園的防災作用由來已久。其契機就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次地震把東京40%的建築物夷為平地,受害者超過百萬人,死亡者多達九萬人,其中90%以上是被大火燒死的。也是在這場大震災中,城市裡的廣場、綠地和公園等公共場所對滅火和阻止火勢蔓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滅火高一倍以上。
-
記者手記:日本應對地震以「防」為主
從家庭日常防震準備,到完善地震預警系統,再到強化建築物抗震標準,日本在防震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供借鑑。 不少日本家庭都配備了地震應急物品,包括一些水以及可長期保存的防災食品。記者的幾位日本朋友都表示,自己家裡儲備了防災食品。新華社東京分社每位記者的房間都配備有一個防災包,除了水和食品外,還有應急手電、手套以及防災頭盔等。
-
阪神大地震後日本做了什麼?
最後,由一位剛好人在神戶的國會議員用手機打電話到自己的國會辦公室,然後由秘書通知防衛廳,防衛廳才匆匆忙忙地下令自衛隊緊急出動。 但由於集結和準備的需要,自衛隊救災主力在第二天才開始開進災區。要知道,這裡幾乎是平原地區,而且周邊是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救災條件比四川好了幾十倍。 當時有許多國家的救助隊申請前來阪神地區救助,但是都被日本政府拒絕。
-
防災口訣歌 唱進託老所
本報訊 (記者 張莎 通訊員 馮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在牆角處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5月10日,從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心怡老年人照料中心,傳來一陣整齊的誦讀聲,社區志願者正在向老人們講授簡單易記的地震防災口訣歌。 「老年人對防災減災知識缺乏了解,加之行動不便,一旦出現地震、火災等突發性災害情況,自我防護能力就比較差。」
-
從細節看日本地震防災減災救災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劉釗 4月16日凌晨1時25分,日本九州發生7.3級地震。兩天前,14日晚,這裡還發生了6.5級地震。3天時間兩次強地震,震級高、震源淺,但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難者人數相對較少。 救災還在繼續,但體現在很多防災減災救災細節中的日本應急體系和公民意識值得借鑑。 一條預警——科學有序應對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帶來巨大傷亡,對於島國來說,海嘯是地震後必須考慮的問題。